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小组讨论在小学中高年级心理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小组讨论在小学中高年级心理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钟菊兰(龙岩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新罗区,364000)

【摘要】小组讨论是目前在小学中高年级心理课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教师来说,这是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笔者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心理课教学中发现:小组讨论在其应用过程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心理课教学中,小组讨论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小组讨论、小学中高年级、心理课 、教学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环节。“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小组讨论的意义

在心理课的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心理教师一般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分享和总结。

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它有许多优势:对学生而言,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锻炼学生心理品质;它还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自我责任感,感受集体的伟大力量。对于教师而言,在心理课中利用小组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感悟,更有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在小学中高年级心育课中,笔者多次尝试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享和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中同样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下面结合我校在常规班级上心育课中出现的小组讨论问题进行说明。

二、小组讨论在心理课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没有建立稳定的讨论小组

首先,小组人数分配不合适。课堂上讨论小组和人数随机性较大,没有形成稳定的讨论小组。心理教师没有专用教室,在班上上课时,为了方便,随意组合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前后桌四人,或者同桌2人,有些小组人少,有些小组人多。而且班级位置经常出现单排学生,有些还有排除在外的“羞羞桌”,这些学生不好组织讨论。因此小组讨论时经常是不固定的,人员不稳定,随机安排,学生对小组的归属感不强。

其次,小组内成员差异太小。心理老师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没有对小组进行有效组合,学生自由选择和分配的结果就是有些组以男生为主,有些组以女生为主,加上对学生不太了解,经常出现有些组都是活泼开朗的学生,有些组都是安静内向的学生,小组内的成员同质性太强。

2.没有注重具体的讨论细节

首先,讨论的问题设置不合适。心理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思考每个讨论问题,有时设置的讨论问题不明确,或者题目难度太大,让学生无从下手;或者题目难度太小,学生不屑于讨论;同时还有些题目也不适合作为讨论的内容,学生无话可说。

其次,讨论位置安排不合理。心理课上小组讨论的位置很重要,不能太随意。各个小组的讨论位置过于集中和过于分散,都不利用于小组讨论的正常有序进行。

再次,讨论时间分配不理想。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时经常凭自己的主观印象给学生时间,课程内容安排较少时就给学生多点时间讨论,课程内容安排较多时就少安排一点时间,对讨论时间的分配不理想。

还有,小组讨论分工不明确。心理教师没有介绍清楚小组讨论的各个角色,没有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要求,学生随意性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效。果

3.没有健全科学的讨论评价

心理教师和语数老师一样,对小组讨论后的结果比较注重最后小组发言的情况,觉得小组讨论发言比较全面和理想的,这组讨论的效果就好;而最后发言不理想的小组讨论效果就比较差,这样学生就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讨论的过程。而且有不少小组汇报时并不是汇报小组的观点,而是只说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小组讨论就流于形式。这与心理课注重过程,注重成员的体验和分享是不协调的。同时对小组讨论的结果的评价往往是以教师单方面的评价为主,没有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很多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二)学生方面

1.参与性和主动性较差

受其他学科和学生成绩的影响,有些小组讨论时全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唱主角,发言表达的机会都让他们占去了,成绩较差的学生成了旁听者、旁观者。其实在心理课的教学中并没有好生和差生的区别,只要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即可,有些学习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反而思维更活跃,能说出大家意想不到的内容。这样容易导致有些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组织效率低,“形式主义”、“走过场”,主动性较差。

2.没有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觉得心理老师不能对我怎样,不会像语数老师一样拿成绩来约束我,因此有人利用讨论时间开始闲聊,开始谈天说地,等讨论时间结束了却草草收场,强制让小组中的个别同学发表本小组的观点。还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懂尊重同学,对别人说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时,总是会嘲笑同学。也有部分同学不懂倾听,故意打断别人说话,这些不良习惯会干扰小组讨论的效率。

3.组长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在小组讨论中,小组长没有发挥其组织协调的作用,仅仅只是让大家说,然后记录大家的观点,变成“记录员”的角色。小组讨论结果汇报时,组长负责把同学说的观点表述出来,变成“解说员”的角色,没有真正发挥组长应有的组织协调作用。

三、提高小组讨论在小学心理课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

(一)建立稳定的学习小组

1.形成合理的小组:小组讨论的人数要根据任务的难易和课程的要求,灵活掌握。小班级的教学中一般4人一组比较理想,在大班级心理课教学中,教师尽量以6-8人为一组,方便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同时,在分组时教师应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尽量做到每组成员性格互补、男女搭配、背景差异、组内异质等,这样才能为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促进讨论积极性,因此分配小组时教师可以多征求语数老师或者班主任的建议,询问他们的意见,这样各小组更均衡。当然,这种小组存在形式要保持相对的固定,不能经常变换,随意变换, 否则组内成员的归属感和小组内的动力系统被破坏,不利于讨论继续有效进行。

2.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心理课的小组讨论并不存在优生和差生的说法,因此学生要敢于抛弃传统的观点,摒弃成绩的约束,每个同学都积极承担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比如,有人是小组长,有人是记录员,有人是汇报员,还有同学负责进行解说和补充等。特别是小组长要发挥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的作用。学生不能因为自己学习成绩比较差,就不参加讨论或者不当组长,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也不能歧视成绩较差的学生,而是要让这些同学更加开放地参与讨论中来。第一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多花点时间,对小组的角色专门进行讲解和培训,让小组成员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同时明确自身的任务,为以后的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二)注重具体的讨论细节

1.讨论问题要难度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布置具体明确、难易适中的讨论问题。因此心理教师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和选择,问题一定要明确,切记模棱两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比如笔者有一次执教《梦想的力量》主题心理课时,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如何实现梦想?课堂上学生讨论效果很不理想,课后调查才知道,这个问题设计太空泛,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讨论,因此第二次上课时,把讨论问题调整为:当你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碰到困难和别人的嘲笑时,你会怎么做?这样调整后问题更具体明确了,学生更容易讨论和分享,效果也比较理想。

2.讨论位置要有效安排:比较理想的讨论位置有半圆模式或U字型模式、梅花型模式、圆形模式等,这样不仅能方便学生讨论,还能让教师兼顾每个学生,看到学生讨论的状况。在心理课中,如果有专用心理活动室,小组讨论的位置比较容易满足学生讨论的要求,如果是常规的课堂,在班级里上课,教师就要进行合理的安排。笔者有一次到其他学校借班上心理课,没有考虑一张桌子比本学校大很多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随机前后桌6个人进行讨论,这样三张桌子拼在一起之后,学生之间离的太远,讨论开始后互相都听不清楚对方的发言,导致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心理老师在课前一定要对学生的位置要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

3. 讨论时间要合理分配:在小组讨论中要设置合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一般对4-6人的小组,至少要安排5分钟左右进行讨论,要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笔者在听一次心理公开课时发现,执教老师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较多,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用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么多的任务本来是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体验分享的,但是心理老师却只给学生3分钟的讨论,最后学生的分享效果很差,情景剧表演更是没有一个小组能做到。这也就提醒我们心理教师不能凭自己的感觉随意停止讨论时间,最好自己要有手表或秒表来掌握时间,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现场讨论情况,灵活增加或减少学生的讨论时间。

(三)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

1.学生要树立时间意识:有学生在开始讨论时故意闲聊,浪费时间。不少学生没有树立时间意识,觉得讨论就是随意的,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经常利用讨论时间讲话、聊天、娱乐,没有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因此要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可以用秒表倒计时的方式提醒,也可以用一首音乐的形式提醒,也可以最后一两分钟时教师主动提醒,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

2.学生要养成尊重习惯: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要懂得尊重别人,积极参与,不做无关的事情;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插话、讲话、不挖苦讽刺同学;要接纳同学的观点,讨论对事不对人,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要因为自己和他人的意见不合而闹矛盾。这些不仅是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做到的,更是心理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的。

(四)健全科学的讨论评价

心理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时,不能像语数老师那样以最后的标准答案作为讨论效果的依据,而是要更注重对小组讨论过程的评价。有些小组即使最后的讨论结果不太理想,但是他们讨论的过程却体现了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能够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体会和感受,学生的心理品质有锻炼和提升,这就达到心理课小组讨论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同时要学会激励这些小组,不断发挥优势,努力做到更好。适当的时候,可以评选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讨论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组归属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心理老师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最好能在开学前几周就给学生培训,说明要求,并且让学生尝试、体验,提出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只有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不断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小组讨论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这种方法才能贯穿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参考资料】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宁波出版社,2010:28-31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0-150

 

作者简介:钟菊兰,女,中共党员,专职心理老师,龙岩市第四届教坛新秀,多次开设省、市心理健康公开课,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级心理健康课题5项,录像课多次被评为省级优课,教学设计和论文撰写多次被评为一等奖。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龙岩,364000

通讯地址:龙岩市新罗区东城龙川东路11号

联系电话:15880686479

Qq邮箱:876858280@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