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核心素养下教育戏剧在心理课中应用的课例分析

核心素养下教育戏剧在心理课中应用的课例分析

海南省文昌中学   黄圣草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如何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上落实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每位心理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质和时代的需求,本文从角色意识、互动环节、课程形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索了教育戏剧在初中心理课中的应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操作、表达、思考,去体验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戏剧;分析

本文的实践研究是以本校2018年入学的初中生为主要群体。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情绪情感不稳定,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短暂的不安定状况,孤独、忧伤、激动、喜悦、愤怒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时而情绪高涨,时而陷入低谷,组成了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和谐的情感世界。他们面临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由于阅历少,经验不足,心理冲突时有发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竞争与求稳等矛盾。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没有得到有效地疏导,合理地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问题。

教育戏剧的概念起源于欧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而成为风潮,现在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学校的课程内容和重要的教学法。马利文在《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将教育戏剧定义为:“教育戏剧是指以戏剧或剧场的技巧为方法来从事教育、教学。它不以表演为目的,而是借用戏剧途径推进人的社会学习,对人的认知发展、情绪、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戏剧可以增加学生自信,提高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使他们敢于尝试和探索,敢于在公众面前演讲和表达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借由角色的语言表达和情绪表达, 使被压抑的情绪和欲望得到宣泄,实现对自身心理净化;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种角色差异下的体验,帮助学生开始反思,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自我认知和发展共情能力[1]

众所周知,自2016年北师大核心素养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来,教育部门都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活动要体现核心素养理念,教师也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根据浙江省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在他撰写的《心理辅导课的内容设计要融入心理核心素养》一文中表明,在正式公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核心素养整体设计的三大维度:“自主发展”(自主性)维度、“社会参与”(社会性)维度和“文化基础”(学科性)维度,其中“自主发展”的维度,基本上可以把它视为是一个内在的人的心理素养内核,即学生发展的内隐性心理核心素养;而“文化基础”维度和“社会参与”维度则是学生发展的外显性“两翼”,所以心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大板块的中心、纽带和桥梁,伴随个体成长是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因此通过分年级、年龄比对,初中生的心理核心素养是在心理课程的体验学习中,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综合能力,包括学法适应、自我掌控、反思调节、求真、扬善、塑美、意义感、情绪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积极的自我概念等。

基于此背景,把教育戏剧这种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堂中,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教育戏剧在我校初中心理课中的应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角色意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握到课堂的节奏

在常规的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教师总是在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教案,按照流程一步步地推动,而学生则努力跟上老师的各种活动;如遇到课堂提问,教师则循循善诱,极力启发,把学生的思维拉回自己教案的流程;如遇“悟性不高”的学生,则请出“高手”代其回答,得到想要的答案以保证课堂教学顺畅,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状态,教师依然是经师,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依然在教师手上,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主动性。当学生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处于这样被掌控的状态,学生很难突出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长期如此,思维固着,学校培养不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2]

教育戏剧具备学科的开放性、对象的多元化和内容涵盖的丰富性等优势, 可以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师向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角色转变,从“经师”向“人师”转变,课堂也变得轻松活泼,宽容有爱,学生也能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对自己有掌控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例片段:教师不当主讲当主导,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

初一新生刚入学时,心理健康的常规课是老师会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明白案例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什么问题,接着集思广益各种具体做法,不脱离老师的预设,帮助主人公认识新伙伴的方法总结,大家皆大欢喜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看似完美,用学生的经验智慧解决了问题。但是有个导向是有问题才上心理课,也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做法,因此很多学生碰上困惑时都反映到道理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这让心理课处尴尬的境况,热闹一片之后能够让学生获得多少,说得头头是道的同学真正遇到问题时能泰然处之的有多少。而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体验到经验做法,情感融入,通过实践来说话。同样是认识新伙伴的话题,先按学号分组,在小组内用肢体动作+语言来介绍自己、代表自己,8分钟后小组以集体造型来展示。在小组造型展示的过程中,时间不超过1分钟,否则重新展示。时间要求下能凝聚集体力量,小组成员要不断地练习缩短空间距离,人心贴近更容易达成共识,快速地认识了新伙伴。在小组展示时,要求其他小组要统一回应:竖起双手大拇指,先放胸前,配合嘴巴的声音“哇!”,再把双手大拇指往前伸,配合声音“你真棒!”,最后是双手大拇指上下点两下。小组展示完后,是需要一个静态思考,感受活动前和活动后自己的状态有哪些不一样,印象深刻的是什么,认识了哪些伙伴,吸引你的是什么等话题,小组分享后接着代表来发言。老师要相信学生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只需及时记录,认识新伙伴的方法自然会呈现,这样强化学生原有的经验,懂得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不当主讲当主持,也没有哪个学生是处于放空的状态,教育戏剧充分打开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充分参与教学,感受友谊的快乐,以情推行,行能生慧。同时课程去病化,都朝着良性发展,感受到良性情绪的流动。

二、互动环节:搭起对话平台,真诚表达,达成双方的理解和尊重

苏珊·坎恩在《安静,就是力量》一书中,引用了著名记者尼可拉斯‧雷曼在《美国菁英史》所言,她提到亚裔学生就读名校,在校的成绩都是前三名,但是毕业后的薪资却是后三名,原因是不善表达 “事实令人非常感伤,亚洲精英在毕业那天,他们精英的地位就正式告终了。”巴西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弗莱雷说“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学只有师生在对话中学习,在学习中对话,才有可能发生;教学的精彩也只有在师生都能畅所欲言、精神自由的‘对话场’中才有可能实现” [3]

教育戏剧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在课程中教师体现的是合作者而不是命令者,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通过对话,使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和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完美的发展[4]

课例片段:平等、民主、合作的对话氛围,打开有效表达和沟通的方式

在初二年级关于人际关系的话题《男神女神陨落记》中,目的是了解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需要有哪些良好的品行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从故事“男神女神陨落”当中,思索为什么原本受欢迎的俩人不受欢迎了,是哪些不当的言行,给学生1分钟的思考时间。传统采用教师讲解法来辨别是非,但这样容易走进道法课的范畴,流于说教。使用教育戏剧的范式“教师入戏”,老师化身校园记者采访同学。规则是受访对象可说可演示,但别人说过或演过就不要重复,目的是将同学看到或听到的日常不良行为表达出来,同时不能重复是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前期细致的准备下,教师入戏担当校园记者,依次采访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对话模式打开,学生把平时看不惯的行为或者内心认为不良的行为很自然地说出来、演出来后,教室里释放的情绪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开始有了欢笑声。

这些不良言行是平日学生看到也留下印象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言说,现在有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对话场合表达出来,同时身体的打开也会带来心灵的打开,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能让学生锻炼胆量,增强自信,也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程度起到宣泄的作用。

三、课程形式:寓教于戏,塑美、扬善,致力于教育、辅导功能

教育戏剧联结了生活经验和艺术,学生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扮演各种各样的人、物,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感受他人的所思所想和情感体验,同时又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投射到表演中,融合审美体验,获得心灵成长。

课例片段:角色扮演提升角色承担能力

在初二年级以“我的梦想”为话题的课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故事对话,目的是不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在故事情节中都有自己的角色,目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都有自己的价值以及合作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这个话题的扮演过程中,大部分小组的选题是亲子关系阻碍个人梦想的实现,学生进入到情绪状态,由争吵、流泪到沟通理解达成共识。当旁观的同学感到进入情绪状态同学有点不可思议时,扮演者却很坦然,依然进入角色当中,随“戏”发挥。譬如有位女生与父母发生分歧,在与父母争吵后离家出走在角落里痛哭,眼泪止不住地流。随着剧情发展,内心随着情节由迷茫到明确方向,融合情感,明了自己的责任所在。

此学生在演戏过程中,把他们在生活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个人的性格特点与喜怒好恶不由自主地投射到剧情中,通过演绎别人的故事来保护自己而使自身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无法用说教方法达到的教育、辅导作用。

四、教学评价:及时、直观,呈现生命的光芒

心理健康课所面临的对象是具有生命活力、有情感、有行动的学生,要做的是对人的心灵进行工作,但是如何激发出学生的生命底色在于课堂教学是否有好“导”的工具。教育戏剧正是这个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好“导”工具,在课程中运用教育戏剧的范式,会看到学生心灵深处呈现出不曾看到过得生命颜色,散发光芒。

课例片段:代入角色以激发生命的色彩

在《大脚丫跳芭蕾》课程内容中,传统的教学会是比较常规化流程:贝琳达是什么样的人,她的梦想是什么、如何实现芭蕾梦,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思路无懈可击,但是对于初中生用他们的话说“无味无趣”,这样很难引发他们内在动力。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戏剧课程中可以这样:贝琳达是什么的人,可以画出来,可以写出来请同桌演。你觉得贝琳达的梦什么味道、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感觉,运用你的身体感官感觉一下,再用肢体表达出来或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呈现各不同,相同的一点是会看到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特别是到了“贝琳达的梦想实现了,成为一个舞者。当你梦想实现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内容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跟平时看到的他是不一样,犹如点了灯,闪着光。有个同学呈现的是考上了文昌中学高中,他边跑边喊“我考上了!我考上了!”有些同学的梦想是成为班级佼佼者,他呈现出昂首挺胸、阔步前行。小小的人儿也有大大的梦,这个大大的梦要落地,接下来授课教师问“你觉得如何做才能像贝琳达一样实现你方才展示的梦想”,学生用默剧范式展示。学生接着呈现如何早起读书、如何听课、写作业、讨论问题等积极向上的行为。

以上案例不难看出,教学的实效很快呈现出来。依据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生理感觉,即如在人开心的时候会微笑,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变得更开心。因此教学评价中,看到身形与心俱变,方能见效。

 

   
 

 

教育戏剧在初中心理课堂上的应用,始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灵活运用教育戏剧的范式,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注: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戏剧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践探索”(QJH20181006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利文.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N].中国德育,2018,15

[2]潘惠红.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浅析[J].教师发展研究.2017(1)

[3]什么是“对话教学”.甘肃教师学苑.2018,5.

[4]闰思彤.教育戏剧:塑造真善美的人格[J].教学方法,2016,11.

 

 

 

 

 

 

作者:黄圣草

单位:海南省文昌中学

地址:海南省文昌市教育路46号

邮编:571300

电话:15289747185

电子邮箱:75686448@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