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是基于校级课题《团体心理游戏在技校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下的一篇阶段性论文,课题研究对象是阳江技师学院高级班新生,在新生班级中选取六个平行班,其中三个班作为实验班,另外三个班作为对照班,课题组自编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对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纵向对比,从而把握团体心理游戏对技校生德育工作是否具积极影响。通过spss数据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无显著差异,在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显著,说明团体心理游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从而对班级的德育工作有积极的影响。下面就本人在实施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几点问题作出如下思考。

一、具体方案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心理健康》和广东省技工院校教材《心理健康教育》两本教材的内容,结合技校生的现状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课题组制定具体教学方案,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认识自己、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心怀感恩、人际交往。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共五人,每位老师分配一个主题组织教学。每个主题分别有三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目一个课时,每一节课基本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为热身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为主体活动做准备;第二环节为主体活动,教师根据本节课的主题,开展团体游戏教学,指导学生参加主体活动,进行体验探索;第三环节最为重要,成员们进行活动后的讨论、交流、分享,在这个环节中,成员们进一步澄清自己感受,自我觉察,并从他人的分享中获益。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加深印象,深化主题,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具体方案见表1:

表1: “团体心理游戏”教学方案

主题

题目

教学目标

游戏内容

认识自己

认识“我”

认识自己,推荐自己

松鼠搬家、你好,我叫…、制作名片

他人眼中的“我”

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你画我猜、背后留言、采访录音

集体中的“我”

合理分工,积极配合,发挥特长,团队合作

寻宝记、我的寻宝故事

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我们来挑战

了解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

夹鼻子、神奇的筷子、巧打绳结、急速穿越、

 

放飞思维的翅膀

了解发散思维,培养多角度思维能力

整齐的节拍、见面礼、布的使用、报纸时装创意大比拼

速度70迈

训练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提高思维速度。

奇思妙想、一问多答、抢滩登陆

团队合作

我们在一起

了解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无家可归、背靠背、同舟共济

手心相连,共享共赢

体验合作的快乐,领悟到合作的重要性。

折筷子、蒙眼作画、解手链、

众人拾柴火焰高

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的归属感。

拍七令、同心圆、吸管运输

心怀感恩

感恩的心

懂得感恩,学会表达感恩之情。

雨点变奏曲、无家可归、我生命中最重要

 

懂得感恩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用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

耳语传真、我所了解的父母、感恩苹果树

 

感恩之旅

感谢生活、感谢生命,远离报怨,关心他人,感受关心和被关心的幸福, 激发生命中至诚至善至美的爱心。

感恩之旅

人际交往

 

打开心门交朋友

体验有效的信息沟通要素,学会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

我猜你猜、连环自我介绍、爱在指间

积极有效的沟通

学会表达和倾听技巧。

我说你画、巧过地雷阵、人体拷贝

 

人缘来自好性格

检视自身的人格特质,发展受人欢迎的特质,克服不良特质。

说句奉承话、魅力测试站

二、实施过程

“团体心理游戏”教学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课前准备教学方案以及教学用具,课上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和游戏,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共识,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教学课堂的基本流程是:热身活动-主体活动-内省分享-拓展应用。下面以本人在课题中承担的主题“创新思维”中的第二节课“放飞思维的翅膀”为例,具体阐述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发散思维和头脑风暴;能力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习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团队意识。

首先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多媒体课件、报纸、工具盒、布。

其次热身活动:整齐的节拍,教师拍出节拍,学生跟着做。目的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正式上课做好准备同时为结束课堂做个铺垫。

接下来是三个主体活动,分别是见面礼、一块布的使用、报纸时装创意大比拼,主体活动的时间分配和用时把握是团体心理游戏课堂的难点,很多经验不足的老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施游戏用去了全部的时间,学生玩的很尽兴,但是没有时间思考、感悟、交流、分享,这样就不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一方面受到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又要做到活动充分,教师要给到每个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这样在分享阶段每个学生才能有所感悟,确保他们的感受来源于自己。

再次是学生的活动分享与教师点评,可以说这个环节是团体心理游戏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在游戏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互相启迪。通过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深入。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最后是拓展应用,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当中。将拓展应用放在“团体心理游戏课堂”的最后阶段,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活动中得到的感悟和启发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完善自己。

三、教学反馈

本次“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结果的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见表2;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的个别访谈结果。一个学期五个主题的课程上下来,本人选取三个实验班的个别学生进行简要访谈,他们大部分对此课程表示满意,有收获,希望一直上下去。并表示通过课堂上玩游戏、分享交流感悟,使自己一方面放松了身心,另一方面看到了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爱自己、爱父母、欣赏他人、用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等等。第三个方面是对实验班班主任的访谈结果。汽车1班的班主任叶老师表示,自己班上的同学在这个学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较少出现心理问题,班级的团体凝聚力也有显著的提升。

 

 

表2:成对样本检验

 

成对差分

t

df

Sig.(双侧)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差分的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对 1

实验班1实验前- 实验班2实验后

.05400

.07929

.01448

.02439

.08361

3.730

29

.001

对2

对照班1实验前- 对照班2实验后

-.02933

.17702

.03232

-.09544

.03677

-.908

29

.372

对 3

实验班2实验后- 对照班2实验后

-.19767

.13216

.02413

-.24702

-.14832

-8.192

29

.000

四、存在的问题

“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并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由于对它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刻,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主体游戏陈旧,缺乏创新。现在市面上团体心理游戏或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书籍较多,但是仔细分析下来,好多游戏只是换了一个说法,其实内容相差无几,这样就会导致有很多学生玩过这个游戏,以致失去兴趣。

(二)只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的内心变化过程。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缺乏对学生体验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和引导,急于让学生表达体验的结果,忽略了自主体验和内化两个重要环节。其实,游戏教学的目标并不是游戏或活动本身,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才是“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感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密相连。然而,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统一性”,期望通过一次活动,学生便能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或是用讲解等方式代替学生的亲身经历,以教师个人的体验、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甚至强迫所有学生接受某一种认识,认同他人的,而自己尚未体验到的经验。

(四)由于“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但若教师要全面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过程、体验效果,确实力不从心,一般只能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关注较多,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就关注不够,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所以更多的学生是在小组里活动。那如何加强小组的组织管理与发动,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课程反思与建议

    目前,“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还是刚刚起步,以上提到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正常,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以及缺乏适合进行教学的环境等问题,导致“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还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需要加强对“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的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深入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一)选取适合学生心理年龄且能够团体操作的游戏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适当的活动内容对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来说至关重要,它应该具备以下特质:设计基于心理学理论,契合学生需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能在规定时间完成。现有方案中如有不太符合或者学生兴致不高参与度差的游戏,可以课后及时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评价,对评价最低的游戏进行修改或替换,以保证主体游戏满足教学需求。

(二)教师角色转变

“团体心理游戏”课堂学生是主要参与者,体现了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助者要对于学生的不同感受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感受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另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能奢望一次活动就能完成,它需要不断的外化,不断的反复,不断的调节才能形成。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观察、认真引导,并善于捕捉最佳契机,引导学生来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并鼓励他们将课堂上所感所悟应用于实践当中。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靠的心理支持源。

(三)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

采用“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查阅相关的实事信息,并与学生广泛交流,提前了解学生心理现状,这会花去很多功夫。在课堂上,如果班级人数较多,一位老师也很难关注到全班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在备课时,几位老师一起研究,相互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这样才更加能够推陈出新,拿出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可以邀请本班的班主任协助教学,这样班主任既可以学习“团体心理游戏”课堂操作,可以为以后的班会课提供多种形式,又可以更加了解本班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班级建设提供更好的思路。

总之,团体心理游戏是让成员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发展的助人过程。这种上课形式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发挥了较好的教育、预防、发展和治疗功能,活动效果明显。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关注。但是,它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 田国秀. 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学苑出版社,2010.7
  • 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0.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