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以下简称SFBT)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疗法,是以与当事人共同建构解决问题之道为焦点的一种短期咨询技术。SFBT采用正向的视角,去病理化、标签化,主张不过多探究问题原因,因为了解问题成因并不等于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采用特定技术形成“解决式谈话”,协助当事人设立目标,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力量,形成策略、启动行动,从而培养当事人成为自己问题解决的专家。
笔者在学习SFBT后一直在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中实践,体会到SFBT许多理念与心理课原则、理念相一致,如关注积极点和正向的引导,强调对象的自主性,相信对象的自身潜能等。同时,也尝试将SFBT中的许多技术如代表性问句、一般化技巧、赞美技术等运用在心理课堂。SFBT最基本、最具有特色的是代表性问句技术,包括成果问句、奇迹问句、假设问句、差异问句、应对问句、评量问句等。本文结合一些具体实例分析与探讨代表性问句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价值。
二、SFBT代表性问句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价值
1.形塑目标,聚焦心理课堂的中心需求。
心理特级教师钟志农认为“任何心理辅导课必须聚焦于中心问题”,在目标设计层面则要求老师要聚焦学生的“共性需求及问题”,设立一个清晰明确、可操作评量、具体的目标。同时,辅导目标也应当是贴近学生真实需求的,学生理解且认同的。因此,心理课目标设计是一个形塑、聚焦的过程。
在学习心理辅导专题的“提升专注力”这一主题中,一位老师的辅导目标为“体会专注力的重要性,掌握提升专注力的方法”。目标大而泛,课堂活动虽热闹但缺乏针对性,不能深入;并且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专注力挺好,玩游戏时就十分专注,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因此,老师可运用SFBT中的一些代表性问句利用上一课堂几分钟或课余时间访谈学生,了解学生的在专注力上想要解决的问题或发展的能力。
问题1.下周心理课我们将一起探讨“专注力”,在这个主题结束后,你收获了什么会让你觉得这堂课对你而言是有意义、收获的?(成果问句)
通过成果问句发现学生普遍重视听课、写作业的效率,愿望集中体现在希望能获得一些让自己在听课、写作业等学习任务中不要分心的有效方法。“提升专注力”这一大目标则逐步具体化,探讨范围就限定在学习任务这一情境中,探讨的中心内容聚焦在方法上。
问题2.如果现在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它让你目前关于分心、走神的问题都消失了,你变得十分专注,在接下来的听课中,你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在写作业中,你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多描述细节。(奇迹问句)
奇迹问句引导学生描述了许多具体的行动细节,比如:双手会放在桌子上不再有小动作,不再和同桌眉来眼去,上课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眼睛会一直看着老师和黑板,写作业的时候不会摇晃身体,不会注意到家里人在干什么,作业很快就写完了等。可以发现,这些负向描述的行为细节是分心的,而大部分正向描述的行为细节是专注的表现。因此,课堂辅导的中心目标可以更进一步形塑为:“学生掌握在学习任务中抑制分心行为、发展专注行为的有效方法。”
成果问句、奇迹问句的优点首先在于能聚焦学生的需求,探索学生自己最在乎什么,最想要改变什么?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虽不是心理课目标设计的唯一考量,却是极为重要的。其次,这些问句能将“需要”而不是“问题”与目标进行连结。如果按照“问题为焦点”思路,老师会聚焦学生在专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问题原因,确定“如何解决这些导致问题的原因”作为目标,如缺乏学习兴趣、行为习惯不好是分心问题的原因,老师的目标设计为解决这些产生分心问题的原因,难度很大,不易取得效果。因此,这些问句的运用能够聚焦学生的“需求”,形塑良好的课堂目标,促进心理课堂取得实效。
2.正向引导,实现心理课堂的自我赋能。
无论是个别心理辅导还是心理课堂,都不可能是直接解决他们的问题,落脚点应该都在助人自助,提升信心、发展能力来解决自己目前及未来的问题。SFBT是一个典型的赋能取向的咨询派别,在心理课堂中可以运用SFBT中的例外问句、应对问句等正向引导学生自我赋能。
例1.在初中亲子沟通主题《我与父母“讲道理”》一课中,基于学生渴望父母理解的共性需求,但亲子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单向沟通”现象,引导学生在亲子沟通中学会主动、积极表达自己观点、想法和感受。
教师提问:什么时候,父母能够像你们期待的那样,能倾听你们的想法和感受?你是怎么做到的?(例外问句)
学生回答:在父母心情好的时候。/不谈学习的时候。/一家人出去玩的时候。/父母不玩手机的时候。/自己态度真诚、语气诚恳、有理有据......
解决问题的方法蕴含在“例外”之中,与其让学生学习新方法,不如引导学生挖掘过去使用的有效方法,不仅更现实,更容易达成,也能提升信心。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回答没有这样的时候,父母永远都是只说不听,有一种无力感。
教师可提问:如果我问你的父母,他们会说当看到你有什么不同时,会愿意听你说?(关系问句)
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提问引导学生转换思考的焦点在自己身上,鼓励学生思考为改变现状可以做哪些努力,使其从无力感转向自我负责、自我赋能。教师还可以进行以下引导。
教师提问:你说妈妈爸爸过去一直都不听你说,听起来你一直都有努力尝试与他们沟通,是吗?
学生回答:是的。
教师提问:让父母倾听我们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那是什么让你没有放弃主动与父母沟通呢?(应对问句)
学生回答:(沉思).......被误解很难受,还是希望能被他们理解吧!/其实有时候他们也会听,但很快就忘了。/想要和父母关系好一些。
通过应对问句激发学生看见自身具有的能力及最在乎之处,如对被父母理解的渴望,对和谐家庭氛围的期待等,从而产生改变的意愿和信心。
例2.在高中心理课《我的生命线》的主体活动“绘制我的生命线”后设计例外问句和应对问句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力量,赋予生命正向意义,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问题1:请学生针对正向生命事件部分,两人一组进行分享。
问题2:请学生再次看看自己生命线的正向事件,仔细想想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然后请完成以下语句。(例外问句)
我是( )
我有( )
我能( )
学生回答:我是幸福的人。/我是负责任的人。/我有善良的心。/我有很多好朋友。/我能随机应变。/我能坚持到底等。
问题3:请学生看着自己生命线的负向事件,想一想当初自己能撑过来的原因是什么?将关键词写下来。(应对问句)
学生回答:人际支持(朋友、家人、师长等)、自我激励、书籍与音乐、影片、运动、宠物等。
课堂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例外问句、关系问句、应对问句等代表性问句能导向学生正向的思考和叙述,找到自身优势、资源与力量,产生正向信念,自我赋能,这也体现了心理课堂专业性、“心理味”。
3.小步行动,激发心理课堂的改变驱力。
心理课需要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认知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在活动体验中升华感悟,在认知、情感的驱动下产生更持久的意志行动。SFBT不仅是赋能导向,也是改变和行动导向。协助当事人确立“立即可行”的小目标,推动向最容易开始的一小步迈进是SFBT重要理念。其中,评量问句是探讨如何推进这一小步行动的重要工具,可以运用于心理课堂帮助学生具体化行动策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激发、推动学生课后持续的行动和改变。
笔者曾听一堂关于探索学习动机的心理课《我的学习动力电池》。老师巧妙运用“电池电量”作比学习动力,在活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提问学生;“你想调整一下自己现在的电量吗?可以怎样调整?”。学生的回答“找到学习乐趣”、“定目标”、“增加成就感”等。这样的回答给笔者的感觉更像是“套语”,是学生本身已知的抽象策略,但目标过高,难度过大,很难落地执行。学生在心理课堂中就会有挫败感,放弃尝试,难以产生有改变驱力的心理课堂。
笔者利用SFBT中的评量问句设计了本堂课的系列问题。
问题1:如果10格电为满格,你目前的电量是几格?你为什么会有此电量?
问题2:电量并不是一个恒定的状态,电量有被消耗的时候,我们也会给电池充电。想想过去自己的学习经历,在什么时候电量被消耗了?什么时候电池被充电,电量又增加了?请小组分享。
问题3:想一想,你理想的学习动力电池的电量是多少?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你的表现是怎样的?
问题4:那么,现在你要做些什么可以给自己再充一格电呢?/或维持现在的电量呢?/或减少一格电量呢?
采用评量问句可将学习动力大小这一抽象状态具体化、量化,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评估、理解自身现状基础上思考如何前进一小步,如看一部历史纪录片、和家长商量买一双新球鞋当作月考进步5名的奖励、报名参加作文比赛等。这些具体的、容易执行的行动策略增强了学生的改变意愿和自我效能感,容易产生“小的改变”,持续“小的改变”可以产生“滚雪球效应”带动大变化。因此,评量问句可以广泛用于心理课堂将如何解决问题的抽象策略阶段化、具体化,激发心理课堂的改变驱力。此外,评量问句还可以用于课堂中学生感受、态度、动机等抽象状态评估,将其具体化、量化,帮助学生自我澄清。
三、SFBT代表性问句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反思
心理老师可以按照SFBT的流程和框架设计一堂心理课吗?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首先,心理课主要基于团体动力学为理论依据,强调团体动力“场”的建构、强调共同目标、成员间的正向互动、信息的多元反馈等,课堂中关注整个团体而不是聚焦某一个体,这是SFBT作为个别心理咨询派别解决个人化问题所不具备的要素。其次,心理课是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按照团体动力发展的“起、承、转、合”规律来推进,这与SFBT个体咨询中的结构化框架和流程也是不同的。
另外,代表性问句如何表述也是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典型的奇迹问句:想象一下,假如今晚回家睡觉时,有一个奇迹发生了,让你关于这个问题的困扰都解决了。但因为你睡着了,所以并不知道奇迹的发生,那么第二天清晨你醒来时,你会注意到什么,便知道奇迹发生了?”这种提问方式在中文语境下表达较为生硬、陌生,理解这个问题要做思维上的转换,对学生特别是中、低年龄段来说有很大挑战性。因此,代表性问句在表述上也要灵活一些,贴近学生的语言习惯、理解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SFBT中的代表性问句应用于心理辅导课堂具有其优势和价值,因此,学习、实践SFBT的心理老师可以提取一些SFBT中的具体技术如代表性问句、一般化技巧、赞美技术等运用于心理课堂,在提升心理课堂的实效性、专业性的同时也能让心理课堂更具有“心理味”和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 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7.
[2] 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