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开启右脑的钥匙:以表达性艺术疗法打造有效心育课

开启右脑的钥匙:以表达性艺术疗法打造有效心育课

叶紫  南京市紫金小学  13951603732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金马路18-1号 210049

 

【摘要】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追求。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表达性艺术疗法这把开启右脑的钥匙,带领儿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联结真实情感;在音乐冥想中激活内在能量;在游戏体验中达到游戏成果和自我的双重建构,心育目标可以潜移默化得到实施,让心育更有效。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绘画;冥想;游戏

 

心理学家勒(Ley)说:“用左脑的钥匙打不开右脑的锁。”左脑主管逻辑、推理、演算、判断,依靠言语来进行,我们说话时主要是在运用左脑;右脑主管形象感知、直觉判断、空间定位、情感表达等,直接处理图像信息,记忆和情感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右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有些事物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语言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为,用言语、用左脑的钥匙打不开右脑的锁。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自由开阔,思维模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特别是对于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稍弱的孩子,单纯语言表达模式的课程并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心育课堂尤是如此。

如何让内心深处的感受变得灵动,能被儿童觉察得到、表达得出?如何让儿童在心育课中吸收更多的心灵滋养,从而提升自我能力?如何让儿童在有限的课堂之外保留内在体验,延伸至课后?笔者基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例进行归纳与研究,认为将表达性艺术融入故事、舞蹈、绘画、演绎、音乐等多种形式,是一种对语言表达很好的补充。表达性艺术疗法是开启右脑的钥匙,表达性心育课是打造有效心育的很好尝试。

一、右脑的钥匙——表达性艺术疗法

小学阶段的儿童语言功能还没有发育健全,语言在心育过程中常常显得无助,作为非语言的交流工具,表达性艺术疗法便可成为这把开启右脑的钥匙。

艺术治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人类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敬畏,遂在岩洞中留下壁画以表达对自然及宇宙的看法。到了近代,心理学蓬勃发展,因艺术具有表达、符号象征和创作等元素,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心理治疗中。

表达性艺术疗法疗(Expressive Arts Therapy)就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游戏、活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将艺术以非言语的沟通技巧作为表达媒介,表达内心的感受及体验,进而实现情感表达、自我认知、人格完善和成长。

表达性艺术治疗起源于艺术治疗,却有别于艺术治疗。二者都是用艺术创作作为治疗的一种形式。但是艺术治疗的范畴中,音乐治疗、舞动治疗、诗歌治疗等治疗形式都是基于单一的艺术形式,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关键特征就是在心理治疗中将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

二、锻造钥匙——表达性艺术疗法的独特魅力

表达性艺术疗法是一种离心灵很近的过程,对生理和心理都有独特的影响,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魅力。

(一)疗效因子更多元独特

表达性艺术治疗通过游戏、活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媒介深入当事人的内心,儿童能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觉察自己内在的各种情绪,藉由不同的艺术媒材抒发与表达情绪。其次,由于认知发展阶段规律,儿童尚不能够完全理解抽象的概念,低年级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弱。一方面,透过艺术媒介,儿童得以具体化自己的内在经验、显示情绪意象;另一方面,通过作品细节的展现,能呈现其丰富且深层的内在经验。抽象的概念与感觉便得以具体化。再者,儿童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能依照自己的意思决定创作的方式、决定要表达多少情绪,获得自我掌控感,增强内心的能量。

以上疗效因子正是表达性艺术治疗所发挥的功效,达到言语咨询无可比拟的治疗效果。

(二)受益层面更广泛深入

当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现和矫治问题或只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积极人格特质。表达性艺术疗法引导教师将目光转向全体学生,除了辅助解决心理问题,更可以在团体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中运用,以挖掘儿童潜能和发展儿童潜力为核心。聚焦的主题也由常规板块拓展至小学生关于学习能力、生涯规划、生活适应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等主题,根据学生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其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品质与能力,使得受益层面更广泛深入。

(三)运用操作更方便实用

以南京市当前状况来看,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专职岗位少,而兼职多,并且教师具备的资质也多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少为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伊迪斯·克拉玛(Edith Kramer)提出“艺术创造即治疗”取向,认为创作的过程即是疗愈的关键。那么心理教师便可以随时随地地应用于课堂,根据不同班级的课堂需求,采用适合的方式开展。通过心理教师的简单点拨与指引,学生自己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便能抒发情绪、重整过去经验、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最终获得疗愈。因而表达性艺术疗法运用操作更方便且实用。

除此以外,表达性艺术疗法的运用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性强。还可以降低其心理防御,帮助儿童建立安全、开放的自我表达环境,更好地联结和探索自己的内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三、转动钥匙——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心育课堂中的运用之道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早已运用了不少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绘画表达及做操律动,都属于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团体心理活动课中,将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积极的方法和手段,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当中。同时,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潜力以实现他们将来对出现的问题的消解与积极力量的升华,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巧用绘画,联结真实情感

1.涂出情绪色彩

2019省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培训中,三年级《情绪对对碰》展示课上,教师在引领学生感受情绪的环节时,请学生在三角框里涂色,边涂边体会情绪带给自己的感觉。老师首先进行自我表露:“老师把冷静涂成绿色,当我冷静的时候像一片叶子……”

生1:我把生气涂成红色。我想到每当我生气愤怒的时候,心里就像有一团火在烧,我的脸也憋得通红的。

生2:我的高兴是红色,我第一印象是过年的时候家里街上都用红色装饰,看着就让我感到开心。我的生气是紫色,我记得上次XX把我最喜欢的一支紫色的笔弄坏了。

……

在这个环节,每个孩子都能迅速联想到情绪相关的颜色,这些色彩背后是他们曾经经历相关联的内在体验。通过涂色,学生心理防御降低了,觉察到心里各自的情绪,联结内心真实的情感,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自然也被激发出来。

2.绘制心情漫画

仍然是一堂情绪管理辅导课,此课以心情画贯穿整节课。教师请高年级学生把一张A4纸折成四格,绘制“四格心情漫画”。第一幅画出自己烦恼的心情;第二幅是从现场活动“神秘的礼物”中体会到的心情,试着自我调整,并从画面的变化里找寻调整情绪的方法。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换心情画,为同伴出谋划策,让其开心起来;第三幅是本课结束前当下的心情;第四幅画是留白,留给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空间。

因绘画具有较低心理防御机制的特征,儿童在绘制心情画的过程中,能觉察自己的情感及转变,更安全地把言语无法表达出的情绪投射出来,自己去感悟、发现,进行纾缓、调整,最后自己找到调节情绪的方法。真正达到了心理疗愈的“助人自助”的目标。

(二)音乐冥想,激活内在能量

1. 忆海淘沙

观摩过一节小学中年段心育课《我能行》,课中这位男教师用低沉独特地嗓音为学生朗读了绘本《我想去看海》的片段,请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下自己心中的一个也像卡梅拉一样有阻力的心愿。随后小组交换心愿桶,分享建议,帮助伙伴。接着,老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带领学生在音乐中放松冥想:“请你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放松自己。回想一下自己成功的经历,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是什么日子?和谁在一起?想到这件事什么感觉?是温暖?有力?还是有点紧张?激动……”

音乐是最有感染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方式。在音乐中放松,通过冥想帮助孩子进入内心体验状态,在记忆的海潮中淘取成功的经历,并让他们沉下心体会自己成功时的内心感受,获得力量。为接下来表露自己最有信心实现的目标,完成内心的表达积攒能量,最后给自己的自信找到公式,彻底激活内心的能量。

2.创造意象

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我在参加区赛课中执教过五年级《拥抱生命》一课,教学中利用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围绕“死亡”话题,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死亡和生命的意义。随后我设计了小活动“生命的祝福”,学生们在音乐中冥想:“闭上眼睛,进入到内心深处,你感到很舒适,很放松……在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小花园,盛开着芳香的鲜花,旁边长着一棵生命之树。你走近一些,看看这棵树有多高?树枝和树叶长得怎么样?长得好不好?如果好,结出了果实了吗?如果有害虫,你可以请啄木鸟来帮忙……”

冥想结束后,大多数孩子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树:有的看到了一棵高大繁茂的大树,代表着他积极的心态;有的看到的是一棵闪着亮光的水晶树,象征着纯洁的品格;有的看到树上结满了果实,粉色代表陪伴,红色代表希望,蓝色代表坚持……在音乐冥想中,孩子们通过创造“树”的意向,具象化生命的能量,当他们从冥想中回来时,会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愿望、信念、重要品质,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享受生命的过程。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祝福,也是从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巨大的能量。  

(三)游戏体验,达到双重建构

1. 角色扮演

《驾驭人生帆船,驶出心理舒适港湾》是“后疫情时期”的一节高年级心育课,课中学生们扮演“人生旅程号”游轮乘客,在老师的带领下经行了搭乘游轮、享受游轮电影、遭遇漩涡、改变行驶动力系统、靠岸邮寄明信片的一段完整旅程。

搭乘“人生旅程号”游轮的游戏时光正是学生探索和发展自我的一次心灵旅程。层层深入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安全、稳定的心理氛围中,认识自我心理舒适区,寻找走出舒适区的突破,在最后完成属于自己的“明信片”的创作表达自己感悟,是对书写作品的建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探索,达到行动方向和新的自我认知的建构。

2. 拼图游戏

去年我执教了一节三区联片公开课《和自信交朋友》,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成功拼图”的游戏情境,学生们从“老照片中找成功”“优点接力棒”两个板块中收集自己的成功拼图碎片,最后自己动手拼拼图,最终拼成一个代表着自信的“小拳头”图案。

二年级学生自我概念认识程度较低,对“自信”只有模糊概念,到底如何与自信交朋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游戏是孩子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拼图游戏中可触知的材料能够吸引儿童的各种感知——视觉、触觉、听觉,让其成为媒材的主人,学生由心理教师引领,在游戏过程中,从初步了解自信,到在多角度评价中渐渐找出自己的优点、(收集拼图碎片),最终自己完成了“自信小拳头”的完整图案,这不仅是作品的成功建构,更意味着孩子构建了对自信的认知,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勇气。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但同时心理教师也应思考一些问题:如心理教师要自主学习或接受规范而充分的专业培训,以保证有能力引导儿童在表达性心育课中获得心理的成长;关于表达性艺术疗法的应用效果,心理教师应予以关注,不能下课即结束,可以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在表达性艺术体验过程中的感受与想法。

表达性艺术疗法这把“开启右脑的钥匙”并不神秘,因为生活即表达,艺术创造即治疗,心理教师将引导儿童在生命最深处与自我相遇、与心灵相会,将内心世界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将人珍贵而独特、丰富而强大的生命能量以创造性的方式挖掘出来,激励儿童自发地改变、自主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培结余瑾.艺术疗法概论[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

 [2]黛安娜·沃勒,安德烈娅·吉尔罗伊.艺术心理疗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3]翟书涛.表达性心理治疗简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348.

[4]姚红苹.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5]李静,吴晓燕.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4):22-24.

[6]江晓晖.表达性心育课堂实践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0):29-31.

[7]毕玉芳陶新华.曼陀罗绘画在个案咨询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9(8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