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为毕业年级,面临中考,学习主题的心理课有非常多的内容可上,如:学习心理指导、考场心理指导、考后心理辅导、学习压力的管理等。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心理课“谈学习”,有一定的抗拒情绪。从以上常规角度谈学习虽可以适当缓解学生当下的情绪,但效果持续时长有限,治标不治本。尤其初三上学期后半段至中考前,考试较多,成绩起起伏伏,学生身心均处于相对疲累的状态。常规学习主题的内容因已常常被各科老师在各种场合反反复复讲到,学生已经产生“免疫”,不断陷入无助、迷茫、自我怀疑的状态,对于中考甚至未来产生担忧和恐惧,不确定自己的努力是否会有回报。怎样讲学习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促发其积极行动呢?中考只是个体人生路上的一次考试,可以影响但决定不了人生走向,学生需要看到更远的未来,培养适应社会的素养何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和中考。
为此,笔者设计了心理课《从现在,到未来》,从未来视角谈学习的意义,一方面把学生从当前的纠结中拉出来,站远一些看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能力及素养。从初稿到终稿,笔者不断打磨课堂教学、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设计与呈现,最终展示了一节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学习主题心理课。
一、梳理课程的学理依据
(一)参考“大纲”,未来包含生涯规划
什么是“未来视角”呢?在这节课中,笔者通过呈现初三毕业后的几条就业路径及其需要的时间,引出“未来”并不遥远的观点,如:初三——高中——大学(继续深造)——就业;初三——中职类(高职/大专)——就业;初三——五年一贯制——就业。这部分更像是“初中生涯规划”的内容。《中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给出的初中学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广东省在 2016 年 5 月颁布《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指南》明确指出初三年级应该包含升学指导:了解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作出合理的选择。《纲要》和《指南》均将“未来视角”指向为生涯规划和升学指导,这说明本节课的立意是符合“大纲”的精神的,没有偏离大方向。然而,对于初三上学期来说,谈“职业”和“生涯抉择”还为时尚早,学生本就被困于当下的学习,一味地谈论和中考紧密相关的“不远的未来”,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时,常用“考不上好的高中将来可怎么办”之类的话语,虽是担心却传达了一种“未来恐慌感”,“未来视角”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
(二)查阅文献,未来指向生命意义
笔者下载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从同行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寻找“未来视角”的学理依据。芬兰心理学家 Nurmi最早提出了描述人们未来思考和行动的广泛概念——未来取向,指的是个体对于未来时间框架的偏好,是个体思考、规划和有意识建构未来生活并赋予其个人意义的过程[1]。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提到,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意义感是概念时代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之一。同行的研究发现,学生关于未来的概念会通过学习动机对他们的学业成就产生积极影响[2],不仅提升学习动力,更增强个体的生命意义感[3]。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已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化,他们开始探求人生意义、学习的意义,但往往不得其法。“未来视角”将学生的学习疲累、考试挫折安放到更大的背景——社会的变化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中,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意义的思考。《纲要》中也指出“初中生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二、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
(一)当前的困扰
初三学生的现状是:学习没有持久的动力,情绪随着成绩起落。考得好,心情好;考差了,心情差。久而久之,考得好也会感到焦虑,担心下次考试无法保持或者退步;考差了心情更差,觉得中考无望前途无望。不少学生的学习动力局限在“下一次考试”,笔者所在学校每个月一次大考(月考),学生的所有努力大都是为了下一次考试能考好,如若结果不理想,那就“更加努力”,希望再下次能翻盘。常常担心努力没有回报,每天困囿于考试和考好的期待、考差的恐慌中,学习状态较差。所有的担忧最终指向中考,指向未来,陷入莫名的焦虑中。
(二)未来的“现实”
学生当下的困扰在未来也会出现,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不确定性是生活常态。让学生将视野拉长变宽,逐步理解“未来也如是,周围同学都如是”。笔者呈现了一组数据展示社会的变化: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平均寿命仅7至8年;2014年至2019年,我国共发布13批次130多个新职业。同时让学生自由分享自己体验到的“变化”。为了更加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困扰和需求,让学生“写下未来一年内,可能或必然会发生的、但结果可能有好有坏的五件事”。学生写到了的共性事件有:中考,高中有没有书读,寒假怎么过,和好朋友的关系能否维系,电子产品的使用等。学生在分享这五件事的时候,既是对自己的梳理,也是对班级其他同学的“疗愈”,发挥团体的动力作用。
三、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
教师要清楚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工作,真正助力学生的成长。未来尚未发生,在学生看来是虚无缥缈的。教师呈现的未来要能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展开,逐步拓宽其视野。同时,未来要能回到学生自身,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体验,产生代入感,从“虚无”中“落地”。笔者最初设计了一个环节“制作我的名片”,名片内容包括工作和岗位,时间设定为二十年后。预设是:学生依照目前的认知写出将来的职业后,引导他们思考有多大可能性实现?几个班的教学下来,发现每个班只有大概1/4的学生能够写出,写出的工作一般有如下几类:与时代接轨的新兴职业(主播、电竞),家人从事的职业(医生、教师、设计师等),自由职业者等。笔者一开始有些急躁,不停引导学生去写,比如:遵从兴趣,暂不考虑其他因素等等,学生依然写不出。评课时,同行们指出学生写不出恰恰说明他们对于未来是模糊的,远远超出了学的现有水平。“制作名片”的目的本就是让学生能够思考自己的未来,当前的活动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学生没有代入感,甚至可能因为写不出而自我否定。
鉴于大部分写出来的学生所写的职业都与家庭有关,笔者将这部分修改为“说说家人的职业,看看自己的未来”,比如有学生提到自己的爸爸是车间工人,有人说是医生,有人说是幼儿园老师等,自己如何看待这些职业,对自我的规划是什么?如此修改之后,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讲,也能更加深入思考“社会变化对每个人的‘考试’”,每个人都要有不断学习的态度,否则就会在变化中被‘淘汰’。”
四、激活学生的情绪体验
(一)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当前最能引发学生情绪体验的就是模拟考和中考,前面几个教学环节完成了“从近到远”的逐步代入,最后还是要“从远及近”,回到中考。于是,笔者在学生写下“未来一年内,可能或必然会发生的、但结果可能有好有坏的五件事”后,两两一组,通过“石头剪头布”猜拳的方式模拟体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记录每一件事的猜拳结果。若猜拳输,则代表这件事不能达成。听到活动规则,学生们 “哀嚎”一片,大呼“太残酷”。因为结果是随机事件,大部分学生至少有一件事不能达成,也有些学生大部分(四件以上)事件未能达成。其中,共性的事件有中考、能不能去到理想高中。学生普遍表示内心很不舒服,有些恐慌、压抑。执教老师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安抚后,请学生分享:如果结果不如愿,你会怎么办?有哪些新的可能性?学生的回答既是对这个活动的思考,更是对当前学习困境的思考;既是学习意义的体现,更是素养的提升。
(二)视频故事,强化体验
从现在到未来,领悟学习的意义,从未来到现在,感知学习的动力。上一环节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后,乘胜追击,辅以故事的强化。播放视频短片《时空胶囊:对话20年前的自己》,故事讲述的是:32岁的电影制片杰瑞米在12岁时,录下一段影片给20年后的自己。当时这个人小鬼大的男孩问了许多关于未来的问题。杰瑞米通过视频剪辑的方式,制造了一场和20年前的自己的对话。在对话中,20年后理当无所不知的大杰瑞米,竟也会对过去充满好奇,生气、遗憾、无奈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了现在。此时,学生对于未来与现在的看法,对于学习的看法,对于当前困境的看法,可能都有一些变化。请学生自由分享,再次回顾前面的“自己的未来”,现在遗憾尚未发生,尚有机会,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减少遗憾;即使遗憾真的发生,我们可以如何调整情绪,获得成长,强化学习的意义。
很多心理同行都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主题的心理课不好上。学生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课堂,对心理课如何谈学习抱有很大的期待。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需要在认知层面带给学生新的视野;在情绪情感层面,给学生触动心灵的体验;在行动力层面,给到学生自发自动的内驱力。未来视角的心理课,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现有水平,从现在看未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以未来反作用于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两者相互转化,促进学生对学习意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Nurmi,J.E..How do adolescents see their future?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orientation and planning[J].Developmental Review,1991,11(1).
[2]卢佳适. 初中生生涯规划与学习动力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建康教育,2018(28).
[3]王晓娜.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未来取向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建康教育,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