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教育戏剧在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一、教育戏剧概述

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并不相同,相较于戏剧,“教育”才是其重心,戏剧的元素、活动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媒介。教育戏剧与“创造性戏剧”、“过程性戏剧”在概念上被认为有一定的重合,本研究中“教育戏剧”是指一种以戏剧元素(技巧)或剧场形式为媒介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包含了DIE(drama in education,戏剧教学法)和TIE(theater in education,教育剧场)[1]。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教育实践中,DIE形式课堂是如何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

1.1 教育戏剧的缘起

    用戏剧作为教学方法的做法起源于英国,哈丽特·芬蕾-强生在 1911 年出版的《教学的戏剧方法》中强调了戏剧扮演对于激发儿童求知欲的作用。随后教育专家们对于将戏剧应用于教学的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20 世纪 70 年代,以桃乐丝·希思考特、盖文·波顿为代表提出了以戏剧作为学习媒介的主张,将戏剧教学法和教育剧场都看作教育的媒介,形成当下大家通用的“教育戏剧”的总称[2]

    国内的教育戏剧起步较晚,21世纪以来,李婴宁通过介绍引进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戏剧专家前来讲学、开展小范围教育实践、举办工作坊等形式,逐步向国内戏剧界和教育界展示了教育戏剧的一部分形式和理论理念[3]。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学校进行了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课堂的探索,也有一线教师做出了将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尝试。

1.2 教育戏剧的主要形式

李婴宁教授认为,教育戏剧是根据学习对象心理、生理成长和认知的特定需要,运用戏剧的技巧,经过设计规划的戏剧程序结构,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在戏剧活动中发挥创造力和相互合作精神来丰富课程内容、愉快地经历实践的学习过程,这种形式可以促进学习的能动性和教学效果[3]。在教育戏剧的设计和操作中,创造是极其关键的部分,学生在遇见前文本、遇见角色、遇见故事时,融合自身经验对未被呈现的部分进行解释、创造,让故事顺理成章,因此最终呈现的故事既是由老师提供、原本就有的,也是融合了学生自身经历和理解的。DIE往往以多个戏剧活动串联,如定格、专家外衣、墙上角色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鼓励进行有建设性的想象,对人物的处境进行切身处地的体验,并从不同视角探索应对方式,因此教育戏剧往往被认为有利于训练换位思考和冲突应对技能。

二、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2.1 在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其中对于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爱国是第一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便捷度在好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一些我们传统意义中认为的发达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榜样人物,还是默默奉献的、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各方面人才,都是这种“中国速度”的发展助推器和根基。而我们同时也可以看见,我国与其他各国仍然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特别是这两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的警惕、排挤、小动作不断,明面上的对我国企业的制裁,近期公派留学生被遣返回国,种种事件,都显示出我国在发展的路上仍旧步步危机。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渗透贯穿在每个教育阶段的,有国才有家,教育除了要成就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所以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加深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培养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促进学生意识到自身前途与国家安危息息相关,是每个阶段都应该不可忽视的。

2.2 当前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文化的交流更为容易便捷,看似对各国培养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带来冲击,但实际上各个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对本国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前段时间网上非常火的,一位移民美国的家长发现自己的上小学的孩子每天都会向美国国旗宣誓永远忠于美国;比如新加坡作为一个多移民国家,每年都会有一个周作为“国家意识周”,教育部也制定了国家意识计划;比如韩国强调的“身土不二”意识,“只有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的观念让韩国人都以用国货为荣[4]

那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经历了哪些探索呢?在知网上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历史、语文、政治学科进行了比较多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探索,但多是以人物事迹、历史视频作为讨论材料,引导学生在上课中学习了解民族精神和榜样人物[5]。还有的学校会采取全校开展活动,比如朗诵、红色歌曲合唱等。此外还有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教育阵地的形式,但也有调查研究表明,很多基地还是存在材料不足、讲解员业务水平需提升,形式单一难以引起体验和共鸣,基地建成后宣传不足的情况[6]。由此可见,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还是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单一的。

2.3 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面临的难点

上述的相对传统、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是否适应于学生、是否能有效开展、真实地起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的作用呢?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重视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中学生更有可能固执于自己的观点难以被说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大的趋势,网络上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其有价值的地方,但同时也存在片面性,比如曾经看过一位博主说自己很欣赏印度乞丐脸上的笑容,显得他们即使身处贫穷,但精神仍然是富足的,对比之下国人往往是麻木地为生活奔波,这就是一种为博眼球的以偏概全。但恰恰是这样的文章,往往以极为有煽动性的口吻聚集起为数不少的粉丝。多种多样、稂莠不齐的信息获取渠道,让学生已经很难被简单的说教、案例探讨所说服。因此什么样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又能将教育落到实处,成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通过教育戏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

3.1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

教育戏剧重视学生对活动和故事的投入,有多种有趣的戏剧范式,教师既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调整戏剧范式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根据课程进展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激活学生的热情、打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课程中来,从而对故事或者角色产生真实的共鸣和思考。

比如在以敦煌藏经洞国宝流失的故事为背景的教育戏剧系列教案中,就既用到了教育戏剧常用的戏剧范式,也用到了创新性的活动形式。旁述默剧是教育戏剧中常用的范式,即其中一位小组成员成为旁白的角色,其他成员则用默剧的方式将一小段剧情呈现出来。在该教案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用旁述默剧的形式演绎王道士在发现藏经洞后多次向不同级别的官员和统治者进言、希望得到支持来进行文物保护、却因为官员的无能腐败和国家的风雨飘摇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的故事,扮演王道士的几位学生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既失望于最终王道士选择将国宝卖至海外,又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无可奈何。而在此后设计的“研讨会”活动,则将学生在前面活动中体会到无奈和愤怒通过争论外显出来了,活动以会议的形式召开,学生可能会随机抽到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收藏家、大英博物馆馆长等角色,并告知可以选择自己在扮演这个身份时候的国籍,让学生以不同国籍的专家身份进行一个对王道士行为评价的研讨会,当“外籍专家”们在“会议”上说王道士的行为让藏经洞中的经文得以保存时,“中国专家”们几乎立刻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反驳“这就是盗窃”,可见学生在体验中产生的强烈认同感。该系列课程的最后一个任务则是采用了一个创新的形式——“国宝漂流记”虚拟展览,让学生调查了解仍然流失的国宝,假设这些国宝在未来某一天被聚在一起展出,学生可能成为国宝本身、志愿讲解员和国宝故事扮演者,向其他组的同学展示国宝,并以创造一个“国宝在20年后是回归祖国还是仍然流失海外,这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的故事作为活动结尾,并和学生分享了2019年9月17日开幕“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将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的种种复杂情感和仁人志士们为国宝回归做出的努力联结在一起。在这次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戏剧能以故事串起不同的活动,以富有趣味性的形式促进学生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反应,将教育戏剧用于爱国主义教育,能较好地减少案例很动人学生却毫无共鸣的尴尬。

3.2选材范围广,打开视野

教育戏剧在选取材料、串联故事线的时候,有戏剧的特点,也就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既可以把相似主题的故事加工联合,也可以以暗线串联看似不相关的素材,打开更多的想象思考空间;既可以把时间加速,也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角色的感受。这样的戏剧特点既让学生能够看见、体会不曾在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人物事件,又避免了普通课堂中多的素材堆叠带来的疲惫感。比如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学生也可以在教育戏剧中体验不同人物的所面临的困境、抉择背后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对人物的家国情怀有更好的理解。如以叙利亚大使的一张照片作为线索,激发学生去探索他所承担的家国重担,又将叙利亚人民的命运线索打开,演绎、经历动荡的家国背景下人们深重的苦难,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相连”落到实处,这种体验虽然仍然不能体会到叙利亚人民的真实痛苦,但却给了和平年代的学生们一个看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机会。

3.3角色代入,体验感强

当人们提到一些让我们学习的人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刻板印象的,比如近期网友都说:“原来提起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奔赴抗疫一线,内心会想象到一位颤巍巍的老人肩挑重任,但万万没想到钟院士看起来比天天熬夜的自己还要身体强健”。这些刻板印象让人们下意识地觉得这些榜样人物和自己是不一样的、是有距离的。过往在学习榜样人物的时候,往往会展示人物的典型事例,从而体会榜样人物的精神、学习人物品质。但在现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更为多元,很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离自己有距离、缺乏共鸣感的榜样人物虽然还是会被打动,但却不一定会把榜样精神与自己产生联结。但是教育戏剧的对人物事件进行组织,通过问题和活动扩充人物形象,更容易让学生在自己和人物之间产生共鸣,看见“英雄”身上平凡人的一面,这其实并不让英雄变得平凡,反而会在看见一个“平凡人”在关键时刻主动选择更为困难、更有风险的道路时,所迸发出来的神性与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和共鸣,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成为榜样的力量。比如在了解抗疫一线医护的故事时,以普通人的身份打开视角,如一位51岁的博士生导师的形象是怎样的,一位妻子怀孕4个月的男士会有怎样的日常生活等等,学生在墙上角色活动中描绘、塑造了人物形象后,这些一线医护便不再是扁平的“有着某种精神的人”的形象,而是生动的身边平凡人。但正是这些平日与我们一般无二的平凡人,经历了担忧、恐惧、纠结,却做出不平凡的决定时,才让我们看见生命的张力,也让学生有了“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也可以”的共鸣。

四、总结

任何的信息都可以成为打开学生想象、建构故事的线索,一张照片、一个道具、一首歌、一个动作,学生通过创造将自身经验和角色相连接,才会更好地在课堂中生成自己的理解,在信息纷杂,学生被各种言论满灌的当下,也许教育戏剧正是一种,让爱国主义情怀自然诞生于学生内心的适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毅. 学校教育戏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 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3] 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09):49-52

[4]曲士英.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5):100-102

[5]张小兵.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20(15):151-152

[6] 张南.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效性研究[J].长江丛刊,2016(32):128-129

[7]李婴宁.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J].戏剧艺术,1997(01):56-61

[8]李倩. 教育戏剧实践中的教师学习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