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集体责任素养的培养探讨
厦门市滨海小学 柯燕妮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责任素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可帮助学生在集体中认清自己的责任所在,并自发为集体做贡献。笔者通过文献的学习和课题的认真开展,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经验从提高集体责任意识、激发集体责任情感以及促发集体责任行为三个维度探讨小学生集体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集体责任素养
1 培养集体责任素养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从进化的角度看,人就是群居动物,集体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学校是其人生阶段中重要的成长环境。进入学校,小学生就开始了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如何在集体中有责任感,考虑到其他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版本)》提到小学不同年龄段关于集体的相关内容。低年级要“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环境和基本规则;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小学中年级要“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纲要中多次提到集体责任的相关内容,足以证明培养集体责任素养非常有意义。不过,纲要提出的内容并未将集体责任素养系统化,教育的效果会弱些。因而,笔者致力于课堂实践和课题研究,以期探索出更系统全面的集体责任培养策略。
2 小学生集体责任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2.1身心发展阶段特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道德意识的发展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两个方面。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在受教育的情况下,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不断实践改进逐步发展起来。随着儿童的成长,由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细的、本质的理解。小学生也越发懂得运用道德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进入小学三四年级后,孩子逐渐从自我中心的意识中走出来,开始关注周围,在意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融入集体。
2.2家庭教育
现阶段的家庭教育很多出现家长包办过多的现象,家里出现了“小公主”“小皇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悠哉日子。很多家长溺爱孩子,缺少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天真以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或是孩子只需要学习就行,其他事情不用操心。殊不知,如此导致了孩子独立意识差,缺乏责任感,只是成为了读书和考试的机器。在学校,就有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迁就、顺从的问题。学生的集体观念薄弱,较少能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当承担的责任。
2.3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是不重视责任感的培养。问题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方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发展的需要。比如现代社会的丰富文化给予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但是学校德育仍然存在单纯的灌输式教育现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作用自然微乎其微。再如德育教育的认知和行为脱节,在道德认知上孩子知道怎么做,但是落实在行为上却做不到了。此外,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脱节也影响着学生的责任感形成。
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集体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
目前,采用心理过程的知、情、行三要素来分析社会责任的心理结构是一种主要模式。【1】鉴于此,笔者在课堂 教学实践中从提高集体责任意识、激发集体责任感以及促发集体责任行为三个维度来探讨小学生的集体责任素养培养。
3.1提高集体责任意识
小学生对集体的认识程度关系到每个人主动为集体承担责任的程度。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对集体的认识程度和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不尽相同,因而在进行集体主题的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其身心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还处在更多地关注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因而这个阶段应当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比如《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同桌是我的好伙伴》。而进入中高年级之后,学生对同伴交往的需要增强了,开始认识到同伴的重要以及集体的重要,比如《我是集体的一份子》、《在集体中快乐成长》等。
3.2激发集体责任情感
心理健康课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的课堂,在心理课堂中重视活动的开展和分享,将活动做深做透,抓住课堂契机巧生成,能较好地激发集体责任情感。
3.2.1活动做深做透
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活动是孩子最喜闻乐见的,比如“我来说你来做”的活动中,教师会说出一个动作口令,被考验的同学必须做出与教师的口令相反的动作。如果小组内任何一个队员出了差错,整组都要接受惩罚。比比哪组受罚的次数少。在活动中,刚开始有同学觉得好玩,出现嬉戏的情况,随着次数多,小组中出现了抱怨的声音,“某某某,你怎么总是错。”这时,嬉戏的人不敢再嬉戏了,因为自己如果不认真将影响到全组同学。在活动的分享环节,很多同学提出在看到小组中有人为自己的错误而承担责任的时候,感到自责、难过、内疚等情绪。在“孤岛求生”的环节中,六人小组依靠彼此的力量,互相支撑用任何方式站到属于小组的卡纸上,并坚持3秒钟挑战成功。成功的小组一阵欢呼,在遇到游戏中的困难时,能够一起想办法。而游戏肯定也出现失败的小组,这时候小组中也会有指责和埋怨,如此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师引导“如果让你们再尝试一次,你们会怎么做?当你们做了改变之后,你们会有什么心情变化?”
3.2.2课堂巧生成
笔者在实际的课堂中发现,每个班级总会有两三个喜欢打岔的同学,他们可能因为本身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是错误以为以打岔的方式可以寻求关注。他们会表现得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故意捣乱、甚至唱反调,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得到集体的认同的,只是没用对的方式。在“我来说你来做”的活动分享中,笔者学校的一个班级同学就提到当看到小组成员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承担了责任的时候,感到开心。这时候,班级其他同学开始哄笑。笔者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采访他本组的同学,“当你听到某某刚才的反馈,你的心情如何?”这时候小组成员表示气愤、难过。此时,刚才的那位同学的脸上表情不再放松了,而是尴尬中带着歉意。于是,老师再追问“听了你们小组成员的心情分享,你的心情有变化吗?你有什么决定?”然后,接下去的课堂,这位同学的状态是投入的,对他人的感受也在乎了。集体的意识,对集体的渴望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3.2.3丰富活动的形式
集体对每个人意味着什么?如果集体的契约是老师给予的,学生对这个契约的坚持性和遵从程度一定不如人意,因为那是别人要我做的,而不是我自己想要做的。因而在心理课堂中,较多地邀请学生参与到集体文化的建设。比如课堂中让大家头脑风暴,“大家觉得,集体应当具备什么特征?”学生这时自主表达对集体的认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合作、分工、共同目标。。。。。。”紧接着,教师引导有了对集体的共同认识,接下去需要共同绘制一张蓝图来指引大家。因而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班级的班徽,在班徽中体现出集体的契约,绘制结束再全班投票,选出最好的班徽,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自主自发参与班级事件的时候,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3.3促发集体责任行为
3.3.1选用多样的作业形式
家庭作业是课堂的余音和回声,是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又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指向:回归生活,助力成长。【2】课堂过后,选用不同的作业形式,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延伸课堂感悟,更好促发他们的集体责任行为。其中包括;记录类,比如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尽责清单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记录,做到的打钩,如果你的同学也认为你已经做到了,可以签上他的名字;影评类,比如观看《团队合作的力量》短视频并反馈观看感受;采访类,比如让学生采访集体中其他同学对于自己履行集体责任的建议。
3.3.2巧妙运用班会形式
正面管教理念下,学生通过致谢、头脑风暴来找到对人尊重的解决方案来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3】当学生被允许和鼓励发表见解的时候,他们会有很多想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获得了主人翁感,会受到激励去遵守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规则或解决方案。比如“班级技能课纪律很不好,怎么办?”当把这个问题列入到班会的解决议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就会调动进来。否则这个问题也只停留在班主任老师或者是科任老师的教育下,而学生似乎也只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另外,在班会环节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致谢环节。每次班会开始,每个同学都需要至少向班级的一位同学表达感谢。在致谢的过程中,学生也发现了班级的感动时刻,发现“小确幸”,更好建立联结,增强集体认同感。
集体责任素养的培养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笔者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阵地,从提高集体责任意识、激发集体责任感以及促发集体责任行为三个维度着力提升集体责任素养,未来将再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小学生家庭责任素养、国家责任素养的培养,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四林,林崇德. (2018). 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7-33
[2] 周云婷.有意思,有意义——小学生心理作业的设计与实施[B].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4)
[3] 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2006版).王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