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课堂管理齐参与,互动有趣又有序 ——提升小学心理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心理课堂越来越被重视,心理课堂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被认可和肯定。但由于心理课在学校中属于综合科目,小学的心理课堂多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心理知识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而在实践中发现,对于不需要考试的科目,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相比于主科会低很多,因此课堂上更容易出现一系列课堂规则感不强而没有参与到课堂当中的行为,如开小差自行在桌底下看课外书、做作业,与周围同学说话等而这些行为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成课堂任务错过老师或同学的重要发言、打断课堂的进度等,当这些情况出现时,一旦老师花费课堂的时间去进行处理,课堂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且原本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会变得严肃起来,老师和学生的情绪都会受到影响,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也会随之降低。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1]因此,如果课堂的设计中能够有一些可以引导学生由“他律”转向“自律”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律”的实践,使学生习得更多的自律方法,提高自律的能力,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课堂管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为此,笔者带着“是否可以通过课堂合约的制定、工具的运用等方式,将课堂管理交还给学生自己,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律感和课堂的参与感来提高课堂的效率”的思考,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

二、理论基础

(一)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沟通理念。在马歇尔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生命的觉醒、自由与成长服务的。因而,非暴力沟通主张“更接近于我们天性的思想、语言和沟通融于一体,帮助我们与他人联系,以便我们回归真正有趣的使得人生丰盈的生活方式——为自我和他人的幸福做贡献”。[2]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有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它崇尚人与人之间以爱、尊重、平等的方式相互沟通和理解。

(二)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基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是一种既不惩罚又不骄纵的教育方式,它倡导采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以鼓励的方式,使用以家庭会议、班会等为代表的多种工具,培养孩子负责任、自律、合作、解决问题等品质和能力,帮助孩子成为内心有力量,有社会情怀,对社会有贡献的未来公民。[3]

(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Solution-Focused BriefTherapy, 简称SFBT), 是由史蒂夫.笛.沙泽尔(Steve De Shazer)及茵素.金.伯格(Insoo kim Berg)夫妇于20世纪70年代结合心理研究团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瓦基短期家族咨询中心发展出来的一种短期心理治疗或咨询方法。SFBT 的基本假设是它最有魅力的部分,可谓人性本善价值的展现。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资源与潜能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带来改变;人们都拥有惊人的资源,尤其当他们被允许时;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尊重,也愿意尊重别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好的、可以更好的,也希望别人过得好;每个人都希望与别人和睦相处,希望被别人接纳,并归属于某个团体;人们都希望留下正向美好的足迹,并对世界具有正面的贡献。[4]

基于以上的理论支撑,笔者带着SFBT对人性本善的假设,运用非暴力沟通和正面管教的方式组织心理课堂的教学。旨在通过清晰、有趣、特别的课堂规则,营造和谐平等、尊重友善、动静结合的课堂氛围,师生间在沟通和互相理解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彼此尊重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提高心理课堂的有效性。

三、以特别的课堂规则带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一)“特别的课堂问候”开启每一次心灵探索之旅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些时候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依然会带着课前的情绪进入课堂,比如与同学闹矛盾后的愤怒,结束课件有趣的玩乐后的失落等,这些情绪如果没有被表达出来或被处理,就会影响到学生接下来课堂的参与度,而以往“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的传统问候模式,既无法让学生有机会表达情绪,也不利于帮助老师快速觉察到学生当下的情绪并进行处理。

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可以有情绪表达的机会,以便老师可以在掌握学生情绪状态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放下课前的消极情绪,积极投入到接下来的心理课堂中,笔者一改以往的课堂问候方式,用“鼓励掌声+情绪词”的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堂的问候。当老师说“上课”时,师生可以为课堂送上一个鼓励掌声,然后通过一个词语表达自己此刻的情绪。

在使用特别的课堂问候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上心理课堂是“很期待”和“很开心”的,而有时候会听到“不开心”、“很郁闷”的表达,笔者针对这些情绪的反馈,会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询问和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给予共情和理解,并鼓励学生先把消极情绪放一边,带着对课堂内容的期待进入接下来的心理课堂。经过老师的共情和理解,学生情绪会明显地得到缓和,学生也愈发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

特别的课堂问候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调整上课状态、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连接,还增添了心理课堂的仪式感。

(二)“特别的课堂合约”奠定“有序的课堂”的基础

为了可以让心理课堂可以既有趣,又有序的进行,需要师生共同遵守一些约定,共同维护课堂的秩序,而对于这些规则,需要老师清晰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和知道自己需要怎么做,可以怎么做。因此,对于第一年上心理课的班级,心理课堂的合约由心理老师通过图片、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思维碰撞产生四个词,24个字,分别是:认真投入、积极分享、尊重他人、保守秘密。由于心理课堂每两周一节,为了可以让这些词深入学生的内心,每节课上课前,会由班级心理委员带同学们一起回顾课堂约定。

对于已经有过一年心理课上课经历的班级,他们课堂最基本要遵守的约定已经烂熟于心,因此从第二年开始,班级的合约由学生根据班级的特点、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通过自我表达、小组讨论、班级投票的方式制定出属于自己班级的独一无二的心理课堂合约。

学生自己制定课堂合约的过程,已是每一个人参与到课堂管理的过程,而独特的课堂合约增强了学生对于班级的归属感,守护课堂的责任感,也增强了学生课堂中的自律性。

  (三)用“特别的课堂暗号”增强师生共同管理课堂的默契

心理课堂是一个参与性和互动性很强的课堂,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阵阵欢呼声和爽朗的笑声,每当学生因为课堂内容而情绪高涨的时候,就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让他们从兴奋的状态调整的平静状态再进行接下来的内容。而先平静下来的学生有时候会因为迫不及待想要进行下一个环节,亦或是热心地想要帮助老师管理课堂,于是会大声地喊“别吵了”、“安静啊”等,这样的方式有时候会引发同学间的冲突或引起师生间的误会。

为了可以维护充满了正义感希望可以一起维护课堂的同学对课堂管理的参与热情,同时给予同学们充分表达情绪的机会,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用更友善的方式参与到课堂的管理和互动中来,笔者采用声音暗号、动作暗号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堂中留意听老师的声音提醒并在接收到“哒哒哒哒”的声音提醒后,迅速用两次掌声+“哒哒”的暗号进行回应并迅速坐好。而当心理课堂过程中,如果感到开心、认同老师或者同学的观点、感觉自己被打扰了等,分别可以用“开心挥手”、“点头点赞”、“食指放嘴边提醒安静”等肢体暗号进行表达,老师在看到大家的动作之后,会给予动作的回应,对于感觉自己被打扰的同学也及时了解情况和给予支持,而当下打扰课堂的同学在接收到提醒的暗号后,也能够更快的回归到课堂的参与中。

通过声音暗号和动作暗号的使用,师生课堂中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同学们既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老师也能给予及时的回应,并且这样的方式并不会时课堂有太多不愉快的中断,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见到心理老师时,也会很开心地用动作暗号与老师问好和互动,增加了师生互动间的趣味性和神秘感。

(四)设计“特别的课堂小助手”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小学阶段的学习非常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记笔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在心理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用画图或者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课堂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或者收获,为了激发学生做记录的积极性,笔者将笔记本定义为学生的课堂小助手,在第一节心理课上,邀请学生为自己的课堂小助手起一个有趣的名字,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面,以及给自己的小助手写上一句话,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创意设计一本独一无二的笔记本,也因此对本子更加地珍爱。

笔者发现,每当同学们上心理的时候,都会很自觉地把笔记本拿出来,在他们心里,这个课堂“小助手”就像好朋友一样陪伴自己一起上课,孩子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下了心理课堂中的所思、所想、所获,无形中有起到了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度的效果。有毕业班的同学反馈说,心理课堂的笔记本就像是在心理课堂上收获到的一份礼物,因为是唯一一本可以连续记录三年笔记的本子,并且一翻开就会想到当时课堂的内容,是一份让他们爱不释手的课堂成果记录。

、效果与展望

经过实践的探索,清晰、有趣、特别的课堂规则能够为同学们营造了轻松有趣、和善坚定、互相尊重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管理及自身行为的约束当中来,随着对课堂规则的熟悉以及与老师默契度的上升,逐步地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度,学生认识和体验到课堂是大家的课堂,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课堂的约定,尊重课堂中的每一个人,全员参与的课堂管理模式让心理课堂的有效性大大的提高。

但同时会发现,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有一些方式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适应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因此在日后的实践经验中,还需多跟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听课观察,在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状态后,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课堂的规则和管理的方式进行修改和完善。

五、参考文献

[1]晓洋.课堂管理从“他律”到“自律”的机制转变.教育理论与实践(J).Vol. 39 (2019).No.2 P25-P27

[2]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玉冰,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7.

[4].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学习与应用的经验分享[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11):51-54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