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关于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共生优势思考

 

关于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共生优势思考

 

 

[摘要]  本文依据人们在经历疫情事件后,对生命的珍视和个人发展重视的现状,结合高中人生规划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从人生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教育初衷、目标导向、学科需求、生命轨迹、优势特点的一致性,探讨人生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共生优势。

[关键词]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生命教育;共生优势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出现打乱了人们原有平静的生活,也让所有学生的寒假生活变得异乎寻常。疫情取而代之的是“避免外出”、“居家防护”、“宅家学习”等防疫措施,在漫长的等待和适应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迷茫、无所适从、找不到未来方向、对未来缺乏信心等,有的甚至会感到生活掌控感逐渐减弱,尤其是当看到与疫情相关的信息时,既会为他人的生命而担忧,又会为自身的发展而叹息。在外部环境突然从有序变为无序,又从无序慢慢变为有序的时候,人的内心经历也是如此,犹如坐过山车,忽高忽低。

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对生命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生命教育的渴望是近期内前所未有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如何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发挥其积极能动性是此次疫情抛给教育的一大挑战。鉴于人生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有很高的契合度,笔者尝试借助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平台,探讨后疫情下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共生优势。

一、教育初衷一致,有利于课程统整

人生规划教育是帮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有效管理规划与实施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并根据自身兴趣找到未来发展方向。吴增强提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1]两者均致力于个体的发展性教育,均期望个体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两者教育初衷一致,有利于课程统整,资源共享。

二、目标导向一致,有利于激发活力

人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所有的行为将会凝聚在这个希望的周围,活出意义来。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目标指引出希望,指引出方向。弗洛姆在《生命的展现》一书中提到,人们需要一个目标,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以便超越孤独的生存状态和这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虑与不安全之感,并且满足人们企求生活意义的需要[2]

人生规划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注重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己,了解个人特质与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具备人生选择能力,探索自身出路,追寻、体验生活的过程与意义。

两者均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帮助个体进行目标探寻找到为之奋斗的希望,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进而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即立足现在,胸怀未来。

三、学科需求一致,有利于相互渗透

(一)理论导向与操作层面的互助

人生规划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密切了学生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增强了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生命教育探讨的是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生命教育将个体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放在第一位,重视个体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强调生命意义的提升和对生命幸福的追求。

生命教育为人生规划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导向,人生规划教育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更有利于个体的生命发展。

(二)课时师资与教育质量的保障

另外,由于课时影响,高中阶段要完成必修课的安排已然比较吃力,如果人生规划教育和生命教育并存,独立开设,必定会对学生、师资和课时造成一定困扰。以往的生命教育通常依托班会活动课来开展,课程质量和课时未必能得到保障,不妨依托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平台,进行学科渗透,既能保障生命教育的开展,又能丰富人生规划教育的内容。

四、生命轨迹一致,有利于相互提升

(一)淡化功利主义影响

人生规划教育的兴起是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人的规划似乎也脱离不了功利的影响,为了获取更好的社会资源或者为了眼下的前途等,有些个体可能会向外界压力妥协或做出违背个人意愿的选择。虽然追逐外部目标可以激发一定的动力,但如果缺乏自身内部动力的支持和激励,终有疲乏的时候。

也就是说,如果人生规划没有遵循生命发展的轨迹,没有遵循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只顾满足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便容易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即使个体的内在需求暂时得到了满足,个体依然无法感受到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无法感受到生命的愉悦和幸福。

生命教育的加入,能够帮助个体从本心出发,遵循自身生命成长规律,淡化功利主义影响,真正探寻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成长轨迹。

(二)解困生命教育局限

由于中小学心理危机事件的增多,大家对生命教育的实施更多会偏向于“珍爱生命”这样的话题,由于受社会风俗的影响,个体通常不太愿意面对此类话题,容易逃避此类话题,导致与此相关的话题讨论会比较尴尬或沉闷,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和困扰。纵观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因只限于“珍爱生命”这一维度,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而已,指向的是生命的自然属性——“生命长度”,生命教育应当与个体生命一样丰富多彩,包括对生命宽度,高度,甚至温度的探讨。

人生规划教育注重个体发展的合理性、全面性,是生命价值和意义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渠道,其多样性,趣味性、活泼性恰好可以弥补生命教育当前的困局。

(三)弱化教学资源影响

目前,高中人生规划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学校多以校本课程方式开展教学,大多根据自身校园文化特点、传承精神和现有教学资源来进行课程建设,而不同学校的生源、师资、设备、资源等都会各不相同,有些甚至会相差千里,比如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求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的基本政策。在人生规划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弱教育资源不平衡带来的影响,毕竟人类的生命发展主线是一致的,遵循生命轨迹的引导可以体现每个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五、优势特点明显,有利于相互弥补

(一)弥补情感维度上的单一

生命教育期望提高个体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立足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生命教育强调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反思[3]。侧重于通过情感上的引导,来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珍爱和敬畏,感性成分偏多。

人生规划教育立足与生涯理论的发展和技术,而生涯理论的发展与心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人生规划教育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另外,为了更加精准的反映出个体的特性和需要,相关领域已开发出大量的、科学的、可量化的测量工具,为了科学有效地帮助个体进行规划,人生规划教育更多地体现理性的成分。

 两者融合,可以有效地弥补双方情感维度上的单一,使教育既感性又理性,进而从多个维度,多个渠道帮助个体全面开展人生探索。

(二)弥补生命教育的抽象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个体一次次的生命活动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在教育方法上多采用思辨、体验、感悟等相对抽象的方法与手段[3]

人生规划教育注重个体的成长发展,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觉察自身的需要、兴趣、价值观、 能力、性格等方面,同时了解社会市场的具体需求,“知己知彼”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的人生发展道路,进而实现终生发展。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中融入人生规划教育有助于将抽象的生命教育具体化,使教学易操作,也更易被学生接纳。

(三)弥补生涯视角的自我

著名生涯理论专家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态的连续演进方向,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流露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生涯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在个人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并且,生涯的界限并未大到与“生命”或“生活”画上等号 [2]

由此看来,人生规划教育不能等同于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由于,人生规划教育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容易导致个体过度关注“自我”,而忽略其他。

然后,由于生命的社会属性决定个体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群体而发展的,因此在人生规划教育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不只局限于关注自身的生命发展,更要以己及人,懂得去珍爱、尊重、帮助他人的生命发展;除了珍爱自身和他人外,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在全力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必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其成长与发展对于建立健全人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命教育丰富的内涵与范围恰好可以激发学生心中大爱,帮助学生拓宽生涯视角,助其拥有人生大格局。

六、小结

人生规划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并非新生事物,在已有的教学过程中两者既彼此差异,又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只是在经历疫情事件之后,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个人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视,恰逢大力推行高中人生规划教育,借助这个契机,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融合,定能发挥出两者的共生优势。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张声远.生命教育解读[J]. 思想理论教育,20053):33-36.

 

[2]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

 

[3] 周 围 ,赵 霞.生涯规划与生命自觉:生涯辅导与生命教育的视界融合.成人教育,200909):57-5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