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发展,体验式教学模式已在课程教学中被广泛接纳,并予以实践与运用。这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感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体验式教学的作用,但也在不断翻阅相关案例、研究文献时,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在方法指导缺乏系统的实操性。
如何让一个静态的抽象概念变得灵动而能被学生内化于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吸收更多的养分从而得到自我能量的提升?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光之外保留内在体验延伸教学影响?每一次拿到某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之时,笔者的内心深处都会冒出这三问。
观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此处值得深思的是,中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具象思维是一个人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通感,觉察与感知思维对象的状态。其实,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早已运用了不少具象化技术,例如经典的“护蛋行动”教学设计、绘画表达、角色扮演等。只是,还未有实践者或研究者将此系统地梳理。笔者将在本文中基于在初中心理健康课堂中运用具象化技术的实例,为体验式教学实践开拓新的思路。
一、巧用色彩,联结情感
色彩是调动个体视觉最鲜明的要素。在心理课堂中,色彩可以化为一个特殊的媒介,将不同的主题与学生的情感迅速地联结起来。
(一)用法一:联想
用色彩展开联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还能降低学生的防御心理。
以“人际关系”这一系列主题为例。在聚焦“同伴关系”主题进行开篇导入时,笔者让学生对给出的词进行色彩与关键词联想。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当我说到“朋友”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什么颜色?(停顿5秒钟)在这个颜色中间第一个浮现的词又是什么呢?(停顿5秒钟)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仔细体会一会儿……
生1:听到“朋友”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了蓝色,在它上面写着大大的“陪伴”两个字,感觉很舒服。
生2:我的脑海里浮现了“白色”,没有词,但是感觉很平静。
……
在这个环节,每一位学生都能迅速联想到某种或几种颜色,这些色彩背后是他们曾经与“朋友”相关联的内在体验。通过这一简短的导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激发了各自的情感体验。同时,由于披着色彩的外衣,无需学生去回忆具体的同伴经历,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心理防御,也让这一环节更具有吸引力。
不仅仅是“同伴关系”,在人际关系的系列主题中,可用类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色彩联想,例如“家人”、“老师”、“男生”、“女生”等等。
当然,色彩联想不仅仅可用在主题导入,还可用在工作环节,例如引导颜色的变化从而转化内心的感受,或者结合其他具象化形式以达到更丰富的教学效果。
(二)用法二:表达
情绪是一个抽象的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课堂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选择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巧妙地运用在“情绪”为主题的心理课堂当中。实践证明,绘画表达的确能激发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以“压力”这一主题为例,提前准备好印有人形图(轮廓)的A4纸(每人两张)、彩笔、一只白色纸箱和两段音乐(《Samba》和《A simple life》)。
工作环节的教学片段1:
师(播放《Samba》截取片段):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压力的颜色,感受这些压力集中在你身体的那个部位……睁开眼睛,请你自由地在你面前的人形图上把刚才所看到的压力颜色画出来……
此时,需要观察学生在彩绘时的力度,引导学生将所有的压力通过画笔表达、宣泄出来。
工作环节的教学片段2:
师(播放《A simple life》):好,现在请大家再次闭上眼睛,做三次深呼吸,你做得非常好,刚才的你已经将所有的压力都表达、宣泄出来了。现在请你想象你身体内部有着一股柔和而强大的能量,它是什么颜色的?在分布在你身体的什么部位?仔细地感受这股能量……睁开眼睛,现在请你自由地在第二张人形图上把刚才所看到的能量画出来……
此时,可以教师可以一边观察学生,一边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将内心的能量尽情地表达出来。
工作环节的教学片段3:
师:现在请大家拿起第一张A4纸(画有压力的人形图),想象这个压力就在你的手中,你可以把它揉成一团,也可以撕成碎片……
学生的反应有比较大的差异,有些很快就撕成了碎片,有些动作犹豫,这时只需要给他们时间,按照他们自身的节奏和感觉去处理他们的具象化压力。
师:我看到每一位同学都做了自己的尝试,非常勇敢,那么现在,我要你把这些承载着压力的碎片和纸团投入老师手中的白色纸箱当中(走入学生,用纸箱接收具象化压力)。
接收完所有学生的具象化压力之后,就进入了工作环节的最后一步: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重新感受此时此刻你内心的压力,它现在是什么颜色的,它的大小有发生变化吗?它现在在你身体的哪个位置……睁开眼睛,请同学们将刚才看到的压力画在你桌上的A4纸(画有内在能量的人形图)上……
当学生画完后,请他们分享感受与变化。
生1:一开始这个压力在我心脏的位置,就像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刚刚我把它揉成一团放进纸箱之后,轻松了很多,现在,我把它画在了左手臂上,深蓝色,变小了很多,这样看着还挺漂亮的(说着不自觉露出了笑容)……
二、创造意象,转化能量
除了色彩之外,具象化技术还可以调动更多的感官来让学生来创造意象,将内在能量以一种具体、有形的方式在潜意识与意识予以激活与保留。
(一)沟通之“桥”
一提到“沟通”一词,人们往往会想到,这是提升人际交往的重要技能。在心理课堂中,常见的教学设计会通过一些合作式团体活动来让学生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笔者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桥”这一意象将抽象的“沟通”进行了具象化。
以“亲子之间的沟通”这一主题为例,笔者在导入时先呈现了两张图,右侧为“少年”,左侧为“父母”,中间留一段空白。
师: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和父母之间有一座桥,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样的材质筑造的?它是完整的吗?
生1:我跟父母中间是一根高高悬挂的绳索。
生2:我看到的是一座彩色的桥,很漂亮。
生3:我感觉这座桥只有一半。
师问生3:这一半的桥是在谁那边呢?
生1:在我父母那边。
从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到,当“沟通”具象化为“桥”这一意象之后,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状况可以很直观地从意象中获取很多信息,并且这样的意象比之传统的概念讲述更具有趣味性。在这一环节结束后,笔者以“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搭建这座桥梁”成功引入了“亲子之间的沟通”这一主题。
(二)生命之“树”
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大主题,笔者在此类教学设计中曾通过用“树”这一意象来具象化“生命的能量”,“土壤”、“阳光”、“雨水”是生命成长的环境,“果实”为生命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品质”。
教学片断:
师:(放松)进入到内心深处,越来越放松,越来越舒适……在你的面前有一个非常大的花园,中间有一条路,欣赏着沿途的风景,闻到淡淡的花香(视觉、嗅觉),听到悦耳的鸟叫声(听觉)……在花园的中央有一棵生命之树,你看到的这棵生命之树有多高?当你伸手触摸树的纹路的时候(触觉),脑海中仿佛经历了这颗生命之树从生命最初,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七年、十年……直至现在的成长过程……你能看到这棵树的健康状况,如果有害虫,那么你可以邀请啄木鸟来帮你维护生命之树的健康……如果即将面临寒冬,请你问问这棵树木,它需要什么……
冥想结束之后,大多数学生都看到了独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有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生命之树上有三颗不同颜色的“钻石”果实,分别是白色的“坚持”、红色的“勇敢”、绿色的“乐观”;有的学生给即将面临寒冬的树披上了棉被;有的同学则看到了一半即将枯萎的树。对于树木健康状态不佳的学生,笔者在课后询问了树的前后变化过程,给予单独的心理辅导。
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中,还有许多主题可以创造意象,用这种方式结合适当的暗示可以通过图像记忆把课堂中的影响延伸到生活中。
三、化虚为实,行为体验
具象化技术如何以更直观、更具行为体验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活动中,笔者认为这是在教学设计中难度最大的,本文以“信任”这一主题为例分享在探索过程中较为成功的教学实例。
信任的“双手”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伸出一只手,现在请右边的同学将手放在左边同学的手上(两人为一组),有什么样的感觉……怎么握能让你们双方都感到舒适、有安全感?
笔者给出四个“握手”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感受:
1、小心翼翼
只有一方小心翼翼的时候,另一方的学生多数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很想把手放下,有种“心很累”的感觉。
双方都小心翼翼的时候,能感到内心的试探和犹豫,看到对方靠近一点,自己也会尝试靠近一点。
由此来具象化“害怕信任”的感受。
2、过度用力
只有一方过度用力的时候,被握紧的学生感到很不舒服,想逃走。而用力的学生也感到不舒服,因为能感觉到被握紧的那只手想逃离,好像自己会伤害对方一般。
双方都用力的时候,能感觉到手的疼痛感,心情有些紧张,当老师突然将双手强行分离的时候,手有些麻麻的,感觉有些不知所措。
由此来具象化“过度信任”的感受。
3、若即若离
被动的一方,学生能感觉到不安全感,随着“若即若离”次数的增加,有些学生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想撤离自己的手。
由此来具象化“不稳定信任”的感受,或者说当一个人偶尔守信,偶尔不守信时对方所产生的感受。
4、相互靠近与觉察
双方相互靠近,询问对方的感受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是让所有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达到双方都感到舒适、有安全感的情境。
由此来具象化“相互信任”的感受与方法,相互信任需要双方同时付出努力,并且觉察、倾听对方的内心需求,达到一致的步调。
综上所述,具象化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与形式运用于体验式教学中。当然,根据不同的主题与教学条件,还可以有更多丰富的设计。例如将“关系”抽象概念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浸透到课堂中,角色间的位置与距离便是“关系”的具象化内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多层次结合不同的具象化技术,如何将工作阶段的干预“不留痕迹”地在学生身上发生效用,这些问题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高龙娟.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6(29):35
[2]吴凡.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实践[J].江苏教育,2018,66(72):38-40.
[3]龙柏林,刘伟兵.图像·音乐·仪式:意识形态具象化的三种典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2-20.
[4]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