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课堂中学生“知、情、意、行”的发生发展 ——以《我的未来在哪里》为例

心理课堂中学生“知、情、意、行”的发生发展 ——以《我的未来在哪里》为例 摘要:一节好的心理课必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本文对“我的未来在哪里”一课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时,要眼中有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发生发展,最终从教师和学生角度真正达成“知情意行”四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心理课堂;教学反思;知情意行 《我的未来在哪里》是笔者参加广东省第三届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的比赛课。本节课前前后后试教了十多次,反复研磨,教学设计一改再改,才有了最终的呈现。 一、选题依据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从个性心理发展上讲,高中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的关键期,他们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寻求整合以更好地去追求未来。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上看,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选科是高一学生当下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思考。高一学生一方面要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又要适应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些“任务”面前,谈及未来,学生总觉得虚无缥缈的,从而表现出迷茫、被动、无力的消极状态。基于此,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重新去审视“未来”这个问题,建立起生涯发展的终身性和连续性观念,并积极去链接起当下高中生活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教学目标为:1.认知目标:深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未来是由过去和现在发展而来,当下的选择和行动影响着未来。2.情感目标:树立起正确的生涯发展观念和态度,坚信现在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和作用。3.行为目标:学生能够初步通过链接起高中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在当下积极采取行动去追求未来。 本节课原有的教学设计为:导入阶段——初识未来,请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给“未来”二字加上一个标点符号,以代表其认识和感受。展开阶段——揭秘未来,“两块石头的故事”,同样的石头因为选择不同而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愿意被雕刻,承受刀割之痛成为受人敬仰的神像;不想承受痛苦成为任人踩踏的台阶,引出“现在受过去影响”。台阶如果从现在起愿意被雕琢,三年后也可以受人敬仰,引出“现在影响未来”。深入阶段——探寻我的未来,三年后,我会在哪里做着什么?探究阶段——我的行动,当下怎么做才可以去到三年后的未来。总结阶段——教师寄语。 二、试教存在的问题和教学调整 导入和展开阶段,学生相对比较活跃,深入阶段开始由故事转向自身,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度明显降低。具体表现为:班里有1/4左右的学生不动笔,经过询问,这类学生不知道自己三年后会在哪里,不管教师如何引导,有部分学生就是“写不出来”。写不出三年后的未来的样子,就无法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我的行动”。课堂是一个场域,这部分学生又有形无形带动了更多学生的“不参与”,导致课堂出现“头重脚轻”,最后的总结阶段自然也是没有多大触动,草草收场。 为了找出问题所在,笔者做了简单的课堂反馈小调查。学生给予的反馈中,内容层面多集中于“未来太远了,不如投入当下;说得再多不如实际去做”;形式层面认为“让每个人写,写之后还要分享,担心同学嘲笑”。学生的反馈让我开始从源头思考问题,我们所教的是不是学生想学的,有无找准学生学习“痛点”;我们教的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经过反思、试教和研磨,最终将教学设计修改为如下: 原来的教学设计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1.导入阶段 初识未来 给“未来”二字加标点符号 为何谈未来 “考考你”小任务+学生自评 2.展开阶段 揭秘未来 两块石头的故事,引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连续体” 揭秘未来 两块石头的故事,引出“未来由现在决定” 3.深入阶段 探寻我的未来 在“我的生命之鱼”上写“三年后的我” 当下的积极行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生命之鱼”上写出当下的积极行动;乔布斯的故事,行动的意义 4.探究阶段 我当下的行动 在鱼尾处写上我的行动 我想要的未来 生命鱼畅游;“平民子弟张育森的飞行梦”故事强化 5.总结阶段 教师寄语 再谈未来 学生自评+课后作业(探索我的生命之鱼) 三、教学实践反思 (一)知:找准学生认知“痛点” 教学设计要眼中有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扣问题,找准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才能找到学生学习中的“痛点”,才能有效施教。关于“未来”高一学生的“痛点”是什么?这是我较少思考的,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于未来是迷茫的。经过调查,不同学生之间的“迷茫”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已经比较清晰自己的未来,但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有的是在行动中不断怀疑自我;更多的学生每日疲于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根本没有思考未来。一言以蔽之,学生在学习但不知道为何而学。教学过程学生写不出来“三年后的我”,其实恰恰就是学生的“痛点”。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将教学内容由“先谈未来后谈现在(先目标再行动)”,调整为“先谈现在后谈未来(先行动再目标)”,学生的投入度大大提升。 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写“当下的行动”,由“两块石头的故事”引出“现在的选择和行动影响未来”→那么现在我们都在做些什么呢?这是学生可以很快写出来的,有些学生写的很详细很具体,有些则很宽泛,如“好好学习、锻炼身体”等。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对于未来的意义是什么呢?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一个生命故事《关于串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正好可以给予诠释: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学生看了视频之后,感触良多,态度和行动都变得更加积极。现在做的这些事(积极的行动)能够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未来呢?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情:顺应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教学设计不仅要眼中有学生,还要时刻谨记这些学生是情绪情感丰富的个体和群体。教师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动个体情绪的同时,促进群体之间的团体动力。原来的教学设计在深入阶段,是学生每人一张“我的生命之鱼(生涯探索工具)”,在鱼骨上下写出“三年后的我”,班级氛围变得过于安静、严肃,而且学生不敢写,担心被老师叫起来分享。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改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增加了同学之间小范围的深入交流。在教师“看哪一小组的生命之鱼更有活力”的引导下,小组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增强,更愿意参与。在探究阶段“小组的生命鱼可以游向怎样的未来”,借助“鱼自由自在游动”的形象,小组同学每人写一到两个,最后呈现出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在小组互动中,不少学生表示对同学有了新的看法,如学生A说“自己想考“厦门大学”,原本担心同学嘲笑是“吓大”的,但小组小伙伴的认真聆听、真诚鼓励让我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的未来。”这正是团体动力所在。 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但仍然存在不敢写不敢说的情况,教师要根据情况适当留白,给学生沉淀成长的空间。在深入阶段和探究阶段,教师均有意留给学生1分钟左右的时间修正或完善所写。学生原来在写“现在的行动”的时候很是迷茫,经过乔布斯的故事解读后,有了一些坚定,此时可以留一些时间让学生重新完善所写的行动。学生在写“生命之鱼”可以游向怎样的未来的时候,是不敢写的,经过“平民子弟张育森的飞行梦”的故事后,大家看到原本和自己一样普通的高中生,经过大学学计算机、英语教学、轮滑教练、新东方讲师,最后追寻初心,成为一名飞行员,自己的斗志也被激发。此时再给予时间让学生进行完善,大部分学生都写下来更多样的未来。 (三)意:看见并积极反馈学生的变化 “我听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从“知”到“行”,中间还有意志的作用,如何让学生能够坚持行动,遇到困难去克服而不是逃避、放弃,教师需要帮助他们接纳过去,投入当下,同时对未来抱有希望。学生能够在本节课中积极投入,认真思考当下的行动和未来的走向,已经在彰显意志品质。为了更加具象,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加入了“自我评分”环节,在课前进行第一次评定:十点计分,“我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为0分,“我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为10分,学生自评处在哪个分值(写在手心),为什么是这个分值。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同时也能看到班级同学的情况。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再次评定,依然写在手心,请学生分享数值的变化并进行解读。除了极个别学生分数保持不变(本就是高分),其余学生的分值都有提升,教师要看见并积极反馈学生的变化:今天的积极行动已经为你的未来开启了很好的第一步。 (四)行:提升学生的行动力 “课堂感动了自己课后抛之脑后”是心理课常见的现象。而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任务和活动,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对于学生个人的探索不够深入,更容易出现“有感动无行动”的情况。在教学的最后,教师特意布置了课后延伸作业:探索自己的“生命之鱼”,包括我想要的未来和当下的积极行动。为了让课堂效果能够延续到学生的生活中,提前和班主任老师做好协商,学生的生命之鱼的作业完成之后需要署名,突显仪式感,由班主任老师统一收藏管理,每学期末发给学生,用别的颜色的笔进行修正调整,直至高三毕业。虽然期间可能会这样那样的不可预期的事情,导致不能按照预期行进,但我们不能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不去做,这也正是本节课的主旨所在。 于教师而言,“知情意行”四层次教学目标设计,可以指导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分解教学目标和精准进行教学准备,循序渐进的推进课堂教学。于学生而言,课堂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样需要被激发或调动。否则,教师的教学只是单方面的教,对学生的触动有限。“知、情、意、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师只有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加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育人的目的。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