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跨越万里的生命鱼骨线————心理课堂中的“动情”与“走心”

跨越万里的生命鱼骨线

——心理课堂中的“动情”与“走心”

 

 

问题导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参与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感受,促进分享与感悟,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一堂好的心理课一定是动情的课、走心的课。因而,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维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活动,是心理教师在备课和磨课的过程中重要关注的内容。

 

情境再现

    一、认真备课

201911月,我有幸被上海市教委遴选为培训师资赴新疆为喀什市中小学心理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备课时,我和喀什地区的心理老师取得了联系,了解了当地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三点:

1.通过活动,理解生命的独特和珍贵;

2.在活动中,发现自己已经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3.懂得悦纳自我,发现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初步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围绕教学目标,我精心准备了一堂主题为《生命鱼骨线——高中生生命价值观辅导》的课,在这堂课中我自认为最出彩的是两个环节,我的导入部分和主题活动“生命鱼骨线”。

在导入部分,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我为自己养的枯枝杜鹃拍的照片,照片把枯枝杜鹃从最初不起眼的枯枝 含苞  盛开 凋谢 吐绿这样一个不同于大部分鲜花从发芽到花开到花谢的过程全部拍摄下来,我把照片先后秩序打乱,然后让学生排序。在上海试讲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按照花开花落的秩序排序。教师顺势引导“这把枯木,不是它生命的终点,恰是它生命的开始,彼时的枯木,也可以成为此时娇艳的鲜花。那么花是如此的,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既顺势引出课堂的主题,又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独特和意义的理解。自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入部分,而在多次试讲的过程中,效果也一直很好。

针对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懂得悦纳自我,发现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初步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我设计了主题活动“生命鱼骨线”,通过“回首过去的我”、“感受现在的我”、“遥望未来的我”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鱼骨图上用鱼刺表示从出生到现在生命曾经经历的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以及未来最期待实现的梦想和最担心的失去,其中有着积极意义的鱼刺向上、有着消极意义的鱼刺向下。试讲中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学生鱼刺丰富、体验深刻,而有一部分学生寥寥数根鱼刺,也没有很深的感受,所以在备课过程中一直寻求突破。

二、磨课研讨

新疆和上海有着2个多小时的时差,行程安排又紧凑,我们上课老师每天的教研时间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我上课的前一天晚上10点,我们小组为我磨课。在看了我试讲录像和听了我说课以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教授肯定了我主题选择、课堂设计和教师引导,让我这几天一直忐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

可是,李教授随即提了1个问题“企华,崇明中学的学生和喀什二十八中的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我一下子懵圈了,思考了很久,仍带着某种不确定:“新疆特别是南疆的孩子,基于比较浓厚的宗教氛围文化背景,对于生命的看法应该会有所不同吧,他们会不会相信生命轮回?相信有天堂?对于生命发展前途会不会更认命?”

同行的老师也七嘴八舌地说到:“前段时间,新疆实行职业培训教育政策,有些家长进了职培班,而孩子未必清楚了解,会不会有所担忧?”

还有人提到:“前几年新疆暴恐事件比较多,学生有看到血腥场面吗?会不会对生命突然失去感到无助,至于恐慌?这样会不会对他们的生命观产生影响呢?”

“课堂的导入部分是否可以调整一下?”

“可是这个环节在试讲过程中效果特别好。”听到要把这个我最满意的创意删掉,我非常不舍得。

“这个活动的确非常出彩。” 李教授停顿了一下“但‘生命独特性’与‘生命中的失去’这两个点哪一个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对啊,我一直说心理课是走心的课、动情的课,如果课堂活动再有创意、再热闹,却在师生间无法形成共鸣,怎能动情?怎能走心呢?突然间我不仅对课程的重构有了方向,对主题活动“生命鱼骨线”如何突破有了思路。

三、重构实践

首先我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我把“通过活动,理解生命的独特和珍贵”调整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到生命中的负性事件中蕴含着积极意义”

其次围绕教学目标的调整,我不舍地放弃了原创活动“杜鹃”,而是找到了最近网上很火的一段法官父亲在儿子高中毕业典礼上的奇葩祝福,这位父亲在自己的孩子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时候祝福自己的孩子和他的伙伴们 “祝你们在今后遭遇不幸,这样你才会明白成功不是理所当然,失败也不是活该遭罪;祝你们在今后遭遇背叛,这样你才可以明白真诚友善的重要……”

第三,我想“生命鱼骨线”为什么学生之间差异那么大,是因为一部分学生领悟了我的设计意图,所以感触很深,而一部分学生没有领悟活动内涵,只停留在活动表层,所以感受不深。如果我也可以和他们同步做这个活动,是不是既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又和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呢?于是我认认真真把鱼骨线的画完了: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在分享视频感受的时候说到“人生是需要经历才能获得成长的,不仅仅是成功的体验,也需要失败、背叛、不幸。”的时候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当我感受到自己是红着眼眶和学生分享我的生命鱼骨线的时候,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当有学生一边哭一边画自己的生命鱼骨线的时候,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当李教授在课堂点评中说这是一堂上出了上海水平、上海高度、上海深度的课的时候,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

分析反思

课后,我静下心来仔细的对比了这堂课前后的设计,反思了修改前后的两节课的差异。通过对比反思,我深深感到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师生心理环境,关注教师的情感投入才能真正的让心理课“动情”和“走心”。

首先,心理课要动情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现实需求。在这节课中,杜鹃花的导入的确是一个有创意的好活动,但是与新疆学生因环境造成的心灵深处对生命“失去与获得”的迷茫并没有很大的关联,难以动情。的确,心理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面对很多有创意的活动往往觉得难以割舍,希望和自己的学生分享,造成一节心理课变成活动的堆砌,学生忙着一个个活动,教师像主持人一样一个个串联,学生没有受到心灵的触动,也难有行为的改变。

其次,心理课要走心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创设良好的情境。 “教学相长”这句古朴的教育信条,用现代精神加以诠释就是成长共同体。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益,得到成长,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生命鱼骨线的活动在试讲时我仅仅满足于按照设计好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活动,使一部分学生进入不了活动深处,体验不深。后面上课时,我自己手绘版的鱼骨线在投影上一出现,学生马上被抓住了心,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教学互动的反馈要注重教师情感的投入。在这堂课中,我在分享自己鱼骨线时,回首那些曾经让我感受无比悲伤和受挫的负性事件时,自己的眼眶也红了,而分享那些让我温暖和感动的积极事件时又由衷的感恩,这些真情的流露对学生来说正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心理课非常主动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真情表露和浓浓的分享,而这些都聚焦在一个“真”和一个“情”字上。因而,对于教师来讲,特别要注意真实情感的投入,主要是体现在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之中可以及时的适度的情感交融。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