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关于心理健康课教师反馈言语行为的探索

心理健康课是指以班级为单位,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以班级团体的力量与资源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又被称为 “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符合上述特点的班会也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在心理健康课上师生的言语行为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其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回答的回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内心感受及思考感悟。笔者聚焦教师的课堂反馈言语行为(即回应),探讨其评价依据和主要策略,再通过几个教学实例展示如何在课堂上实践运用,以期提高心理课的趣味性、互动性,体现学科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一、教师反馈言语行为的评价依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品质,这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学科教育有很大差异。

(二)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1.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师生关系、同学交往都会引发他们的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努力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初中生个性发展中伴随着成人感的出现,这时的他们讨厌长辈的唠叨和说教,渴望被尊重和平等感。这种成人感如果受挫,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或是敌对与破坏的行为,严重的还会影响其个性的正常发展。因此老师要注意尊重学生、信任他们,同时也要意识到他们自我的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对于出现的行为偏差、不良观念等,应给予关注、因势利导,助其个性品质健康发展。

(三)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

一节心理健康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的团体动力是否充足——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真情流露、同伴的积极倾听、分享与互助。要做到这一点,温馨的人际氛围非常重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卸下防御,自由表达思想、情感,才会出现心灵的真正触动与感悟,才会有实质意义上的自我成长。

二、教师反馈言语行为的策略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结合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心理课实效性的要求,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在进行课堂反馈时,是否可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关注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引发情感体验;

(二)启迪思维——从学生忽略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多样性,启发思考;

(三)拓展知识——把握教育契机,适当介绍原有教学安排之外的知识;

(四)鼓励讲“真”——“真”是心理课的基调,只有真的东西才能走进学生心里;

(五)正向解释——对于不那么积极正面的想法,教师可以做正向解释;

(六)关注积极点——从学生纷杂的思想中找到闪光点并把它放大;

(七)引发反思——引发认知失衡,促进学生反思;

(八)表达欣赏、理解和尊重——一切教育性的改变,都发生在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三、例说教师反馈言语行为

积极乐观心理课是在朝阳教委主持下,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开发,理论依据主要来自积极心理学流派,在朝阳区四、七两个年级开设。笔者对几节积极乐观心理课进行了研究,有些是课堂实录,有些是课后跟心理教师讨论的结果,以期探索心理课堂教师反馈言语行为。

(一)抛砖引玉——启迪思维

在四年级的“魔法棒”这节课上,大家讨论怎么帮助同学达成目标,一条建议是每天任务完成后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老师和同学都认可这个建议,有名学生却不同意,理由是如果每天完成任务都有奖励,就会把他的兴趣从完成任务转移到获得奖励上。对此老师的回应是:“你提到这个问题关于动机,我们以后再谈。”如果此时做一些启发性的解说,比如讲一位老人将一群小男孩玩闹的兴趣转变为获得奖励(钱)的兴趣,再通过慢慢减少强化物让孩子们不再吵闹的故事,就能引领学生对如何正确使用奖励(强化物)做深入思考。对于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抛砖引玉、启发思维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水到渠成——拓展知识

在四年级“魔镜”这节课上,学生说帮助别人就要理解她,站在她的角度去感受,老师很敏锐地把握住这个契机,她说:“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感受就是心理学上的‘共情”。同样是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到团结时,老师问学生团结具体是指什么,学生说团结就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鼓励,共同遵守规定等等。老师引导说:“团结说起来容易,但是要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是不是能更好地团结?”虽然共情和团结的内涵都不在这节课原有教学计划之中,这位老师却能结合课堂实际水到渠成进行了讲授,既便于学生理解,还拓展了知识,增加了课堂的深度。

(三)移花接木——正向解释

在七年级的“愿望实现”课上,一个女生说成功是因为运气,老师说:“有一句话不知你有没有听过,爱笑的女孩运气总是不会太差。”这位老师不露痕迹、移花接木般地把完全无法掌控的运气用积极乐观的性格来解释,暗示只要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总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运气。

(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表达欣赏、理解和尊重,关注积极点

在“重新起航”这节课分享寒假最开心的事时,有个学生说参加了某明星粉丝会成立五周年让她很开心,她的发言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呼应。这时教师可以先从情感上表示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追星很普遍,然后加以积极引导。教师可以这样说:“每个成名的偶像可能也经历了不为人知的艰辛,你喜欢他们肯定是他们身上的某种积极品质吸引了你,老师相信受这样的好品质的感染,你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教师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她,尊重她的感受,同时要善于对学生的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找到闪光点,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激励她,比老师的话更有效果。

(五)借力打力——引发反思

同样是分享寒假最开心的事,学生说打游戏过级很开心,老师问他为什么觉得最开心,他说可以在同学面前“显摆”。老师转问全班同学:“我们进行一项活动或者完成一项任务,动机主要有两类,要么是想掌握这项知识技能从而增长能力,要么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大家觉得哪种动机更能让我们长久地满足、幸福?”同学们回答:“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老师转而对那位同学说:“老师也希望你能获得更持久的幸福和满足。”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那位学生的快乐比较“肤浅”,她将两种成就动机作比较,并且由其他学生做出更积极的选择,如同功夫里的借力打力,既引发了学生反思,又避免了简单的说教。

(六)庖丁解牛——在鼓励讲“真”、关注感受的基础上层层分解

在上“小确幸”时有个学生说捡到五元钱很开心。这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捡到五元钱不交和捡到五千元不交是否有区别,引导孩子答出捡到贵重财务必须上交,否则要负法律责任。然后解决捡到五元钱不交在道德和情感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认同学生的感受:捡到钱确实可能让人高兴,进而引发学生的同理心:这五元钱可能是某个同学的早餐钱,丢了他就吃不上早餐,如果换作是你,你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把钱物归原主,你的心情又会怎样?随后教师再强调小确幸的积极意义:小确幸是指微小但能带来温暖和感动的事情,能让自己更积极,带来持续的动力,这才是我们去发现它的意义所在。这一系列的操作如同庖丁解牛,先将法律和道德分开,再在情感意义方面着力,层层深入、清晰明了。

四、应该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价值中立

在后面的两个案例中,老师对学生出现的价值观偏差进行了纠正,这么做是否违反心理课的原则?确实,在心理咨询中特别强调价值中立,价值中立就是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思想行为不评价、不指责、不干涉。但是和心理咨询不同,中小学心理老师面对的是儿童、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一些好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不太积极、健康、或者非亲社会的言行,教师应该有能力识别,有义务提示和纠正。由于心理老师的理念更开放,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多,语言表达更富有弹性,从而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引领上更显柔性。

(二)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虽然本文讨论的是教师的言语行为,但并不是说非言语行为不重要,实际上教师的肢体语言、表情、着装等非言语行为同样对学生起一定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希望老师着装整洁雅致,肢体语言能表达尊重、热情、包容,表情既生动又庄重,这样既能拉近师生关系,又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由于心理课重感受、重分享、重体验的特点,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往往更具包容性,很少做非黑即白的是非判断,教师也更注重言语的积极示范作用,因此心理课教师反馈除了其他学科共有的是非判断、陈述知识、价值引领等作用外,更强调引导关注感受,启迪思维,鼓励讲真,正向解释,关注积极点,引发反思,表达欣赏、理解和尊重等,以上几个案例也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心理课教师反馈言语行为的心理教育作用,不仅体现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而且能够言传身教,给学生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徐光兴.学校心理学——教育与辅导的心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廖策权等.实用学校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

3]曾玲娟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