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高中心理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积极应对

         开设心理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目前,中小学一般只有1-3名心理教师,因此一名心理教师要承担多个班级心理课的教学。在心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为心理教师,我们基本上会有这样的共同感受,就是同样一节主题的心理课,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流程,但是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班级积极配合,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有的班级则死气沉沉,课的各个环节阻碍重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从内因看,就是我们心理课堂面对的对象是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他们有独特的个性和体验,面对这群独特个性和体验的学生,心理课堂出现上述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就不难理解了。另外,从外因上看,这与班级的风气和氛围不无关系。因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1] 同样如此,一节好的心理课也不是预先设计好的,它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在心理课堂上,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非期待答案。范铭对课堂教学中的非期待答案现象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2]。他认为,所谓非期待答案,是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交往对话过程中……学生的答案超出了教师期待的或者潜在的答案或者答案域”。这些非期待答案,既包括教师提问学生来回答,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期待的答案,也包括学生提问教师来回答,教师的回答超出学生预期的答案,本文非期待答案主要是指前一种情况,即教师是非期待答案的主体。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非期待答案,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往往可以增加课堂的精彩,提升老师的教育智慧。反之,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则会造成心理课堂缺乏活力,甚至给学生造成伤害。范铭在研究中,用图示的方式形象地指出(见图1),教师在处理学生出现的非期待答案时,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应对方式:第一,消极的应对方式,即完全不理会学生的非期待答案。第二,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即部分吸收学生的非期待答案,将非期待答案部分转化为期待答案。第三,非常积极的应对方式,即全部吸收学生的非期待答案,将非期待答案完全转化为期待答案。

(注:A是期待答案,B是非期待答案)
教师对非期待答案做出的三种判断示意图(本图来源于范铭的博士论文P60

本文归纳介绍了作者心理课堂中出现的三则非期待答案的积极处理案例。在此基础上,反思了积极应对心理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三个关键点,以供同行参考。

一、三节心理课非期待答案的积极处理案例

(一)《我的自画像》中的非期待答案

2  学生的自画像                            
 
 
3  我的自画像

每年高一新生的第一堂心理课,为了促进学生之间彼此认识,我都会用投射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用一种最能代表自己的动物,画一幅自画像(见图2)。然后小组分享各自的自画像,最后选择部分学生代表在全班分享自己的自画像。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非常投入参加这个活动,也会乐意分享自己所画的自画像。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也总是有少部分同学不愿意分享自己的自画像。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的处理方法如下:首先,我会鼓励学生勇敢一点,开放自我,有些学生在鼓励之下会开始分享。但是,也有学生仍然不愿意分享,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尊重他的意见,同时让他求助班上的一名同学,让这名被求助的同学进行分享。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自己尝试解决,当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要学会主动求助。

我按照上述套路,自以为可以解决各种类型学生的问题,但是有一次,出现了例外事件。我让一名男同学分享自己所画的自画像时,他非常不愿意分享,也不愿意求助其他同学,还用有些挑衅地语气回应我的提问:“老师,我想求助您,您能分享一下自己画的自画像吗?”听了这名男生所说的,我先是一愣,周围的同学听了这话,也来了兴趣,一副围观者的心态,想看看老师如何处理?我停顿了一会儿,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我,不过非常抱歉的是,老师刚才没有参与自画像活动,现在老师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我把自己比作一种动物的话,我会选择狗,因为我很喜欢狗的忠诚和善良。”当我尊重了这名男同学,同时开放了自我,我发现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安全而温暖,这名男生也主动分享自己的自画像。

从此以后,在自画像活动中,我都会准备一张自己的自画像(见图3)。

 

(二)《我的朋友圈》中的非期待回答



 修改之前的朋友圈   

   修改之后的朋友圈

在《我的朋友圈》的心理课堂中,我比较喜欢运用“我的朋友圈”这个活动,了解学生的人际状况。具体操作就是让学生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在纸的中央画一个圆点代表自己,然后以这个点为圆心,以三个不同的半径画一组同心圆,这样就把这张纸分成了不同的区域,按照与圆心距离的远近,它们分别代表自己的知心朋友、较好朋友、一般朋友和潜在朋友。学生要根据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朋友资源,将他们放在合适的区域(见图4)。课堂上,一般学生都会按照我的指引一步步完成,然后在我的引导下,从几个方面评估自己的朋友圈。

但是,有一次,在一个班进行朋友圈练习活动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一名女生迟迟不愿意画自己的朋友圈,还频频举手示意自己有话要表达。在我的允许下,她很严肃地说:“老师,您这个画朋友圈的活动真幼稚和无聊!”听到这里,我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对她说:“老师非常佩服你勇敢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现在老师特别想知道的是,你觉得画朋友圈这个活动的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幼稚和无聊?”这名女生见我没有批评和指责她,就继续大胆说:“老师,您凭什么这么死板地把朋友划分为知心朋友、较好朋友、一般朋友和潜在朋友四类,这不符合事实,我的朋友圈只有一类。另外,朋友圈是不断变化的,有些朋友在小学是知心朋友,但是到了高中就变成普通朋友了。但是您看看,您所画的朋友圈是封闭的圆圈,根本没有办法自由流动。”听了这位女生对幼稚与无聊的具体化解释,我特别高兴,笑着回应这位女生:“老师非常感谢你,你的表达给了老师非常重要的启示,确实,每一位同学对朋友的分类不一样,所以老师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一定事先强调朋友的划分类型只是一种参考,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划分。至于你所提到的第二个方面,也非常有道理,确实,朋友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现在请同学们在你朋友圈的空白处增加今天的日期,表明这个朋友圈代表的是你这个时间点的情况,老师以后也会将这个朋友圈由实线圈变成虚线圈,代表朋友圈的动态变化(见图5)。”听完我说的这段话,这名女生感觉到受到了尊重,脸上露出了满意地笑容。

从此以后,这名女生非常积极地投入到心理课堂中。


(三)《迈好人生的一小步》的非期待答案

 
 6十字架的故事1 (来自网络)         
 7 十字架的故事2(来自网络)

比如,在《迈好人生的一小步》的主题心理课堂中,我比较喜欢运用“人生的十字架”这一视频故事。故事大意是,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朝前走,这时在队伍中有一个人不堪重负,想偷懒,于是他多次将背负在自己身上的十字架砍断,一开始的时候,他很轻松而得意地走在队伍的前列。走了一段时间,他突然遇到道路的前方出现一个巨大的沟壑,他无法通过,只好无助地在原地等待。后面的人群慢慢赶上他,面对沟壑,他们从容淡定,拿下自己背负的十字架作为通过沟壑的工具。故事主要引导学生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压力,不要有逃避的思想,不然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但是,有一次,在一个班上课的时候,当我像往常一样分享了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名同学突然表达自己不一样的感受,他说:“听完了这个故事,我隐隐有一种没有希望的感觉”。我听了,心里先是一愣,然后接着问:“这个故事的哪个部分让你有这种没有希望的感觉呢?”这名同学想了一会儿,回答道:“就是这个没有通过沟壑的人,我在想,他的人生是不是从此就毁了呢?”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引发同学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中,少数同学认为他的人生将毁掉,这是他偷懒理应有的结果。绝大多数的同学则认为,这个人还有很多补救的措施,比如,他可以找些材料重新将自己的十字架修补一下,或者他可以借助其他人的十字架通过,或者他也可以尝试着寻找新的通道,绕道行走。这名同学的提问,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刻地认识,面对压力,我们不应该逃避;即使我们暂时逃避,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完全黑暗,还有很多补救措施。

从此以后,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都会主动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没有通过沟壑的人,他的人生是不是从此就毁了呢?”

  

二、积极应对心理课堂非期待答案的几点反思

通过上述心理课堂中积极应对学生非期待答案的介绍,我们发现,积极应对学生出现的非期待答案,表面上是一个技术活,实质上则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结合个人的实践体会,我觉得需要做到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以平和的心态倾听学生的非期待答案

如前所述,学生心理课堂中出现的非期待答案,教师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往往可以增加课堂的精彩,提升老师的教育智慧。反之,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则会造成心理课堂缺乏活力,甚至给学生造成伤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积极处理非期待答案,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如果我们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用心倾听学生的非期待答案,同时灵活运用一些自我暴露、共情、具体化的技术,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和重视,那么就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而我们知道,良好信任关系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三)虚心地向各类高手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积极应对学生出现的非期待答案,一个捷径就是向高手学习,这里的高手,既包括大学的心理学专家、教授,也包括身边的同行老师。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与心理学高手直接面对面交流,这时可以间接地方式向这些高手学习。比如我会定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它是一种很好地向全国中小学心理教师学习智慧的便捷方式,前不久,我看到赵雷老师在撰写的《抓住心理课堂中的生长点》一文中[3],分享了南通如皋高级中学苏明亮老师在执教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的做法,以及2016年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研讨会上王天文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做法,很受启发,如果遇到类似非期待答案,我也学着这样处理。

(四)不断地善于自我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一公式强调了经验和反思在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反思从时间的角度,既可以指向过去,也可以指向未来,积极处理学生在心理课堂上出现的非期待答案,也需要不断地善于自我反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自我反思呢?首先,需要我们在课前进行反思,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预期和反思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非期待答案。其次,需要我们在课后进行反思,反思自己这样做好在哪里?问题出现在哪里?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最好我们能将这种反思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未来我们遇到类似的意外状况,就会更加胸有成竹,处理就会更有智慧。当然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需要我们持续的总结和反思,其实这一过程也是我们个人成长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思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级培训教程[M].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2] 范铭.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2012:1-164.

[3] 赵蕾. 抓住心理课堂中的生长点[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14): 24-2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