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三部曲
【摘要】作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和深入反思提出了心理活动课三部曲:勤于课前、“懒”于课上、思于课后,接下来针对心理教师课前如何备课,课中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后如何觉察、反思三个环节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就心理老师如何提升自己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 勤于课前 “懒”于课上 思于课后
心理课已经在部分学校进了课表,有的学校是专职教师在上,有的是兼职教师在上,由于各地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各地教师都在自我摸索,有些地区有教研员,每学期都组织研讨活动,有些地区就令人堪忧,导致心理活动课的专业性参差不齐。就拿情绪辅导这节课来说吧,出去听课学习会发现不管初中还是高中都是讲情绪ABC理论,试想如果初中讲了ABC理论到了高中还是这样讲,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要么就是举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盐,整天老太太不高兴,因为下雨天担心卖盐的女儿,晴天担心卖伞的女儿,后来有人开导她,下雨天想着卖伞的女儿,晴天想着卖盐的女儿,后来老太太整天乐呵呵的、、、、、、记得有一次听一节情绪辅导公开课,一个老师又举这个例子,后面的学生说政治老师早讲过了。试想这节课学生还能听出什么味道啊。接下来本人就心理活动课课前如何备课、课中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后如何觉察、反思做个阐述,我称它们为心理活动课三部曲:勤于课前、“懒”于课上、思于课后。
第一部曲:勤于课前
为什么要勤于课前呢?因为相对于其它课而言,心理课充满着更大的变数,任课老师只有勤于备课,把自己的专业向深处去挖才能灵活应对,专业的深度决定了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站立的高度。你首先要研究上课对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小学生要看是几年级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不一样,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也不一样。比如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自制力较差,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差别大,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从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中,我们看出他们的不同,所以备课时你要考虑,选择什么主题才是他们需要的,而不是一个主题从一年级讲到六年级,又讲到初中;设计什么活动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喜欢的、适合的,而不是到高中还在做跟小学时类似的活动;举什么例子才能让他们共鸣,而不是用不贴合他们实际的例子生搬硬套。就拿情绪辅导这节课,在小学四年级上就要考虑到这个阶段是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此时孩子情绪较不稳定,不善于把握和调适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让孩子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一步步认识到是什么左右他们的情绪,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调整,其他孩子遇到类似事件时又是怎么做的,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也符合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课堂就会有效果。那么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老师又是这一套,学生怎么受得了。那老师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去查资料,去学习理论,去做调查,了解高二学生有什么心理特点?他们这个阶段情绪特点是什么?又是什么事情会引发情绪的波动?记得我带高中社团时,和高二部分学生聊天,慢慢发现这个阶段的学生会因为分科后出现的问题、恋爱问题、学习与参与学校大型活动时间分配问题而情绪波动,同时去了解前辈如何设计这个主题,上课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处理的,好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还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方法,自己设计时如何避免那些影响课堂效果的因素等等一系列问题。那如果老师能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备课,相信课堂上学生才能被激发、触动,才会有话说,才会出现下课了学生还在激烈讨论的景象,试想这样的心理课学生怎能不喜欢。所以一个老师,尤其是心理老师,要把功夫花在课前,深度备课,向专业的深度与广度上不断深耕,才会有一节节令人心醉的课。
当然这个“懒”,不是真懒,而是要会懒,懒出风格,懒出境界。刚参加工作的心理老师最怕学生提问,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一节课就自己拼命讲,这样的灌输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互动、没有体验的心理课,都不能叫心理课。在第一部曲里我谈到勤于课前,如果一个心理老师,在课前已经把所教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透彻了,相关理论深刻掌握了,相关主题也深入调查了,也学习了前辈们如何设计开展这个主题,自己怎么把切口开小,如何深挖也已有打算,做好这些充分准备后,那么课堂上他就可以做到从容,用心去倾听,听到精彩处给予鼓励;用情去陪伴,引导孩子谈真情实感。所以,这里谈到的懒,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问了,任由学生,而是要退于幕后,让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勤于课上,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去体验、觉察、反思自己的生命成长,通过团体动力去激活,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去推动,再加上教师稍加引导,最终推向高潮。
也就是说在勤于备课的基础上,心理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有所为,主要表现在:心理老师要根据不同的主题营造不同的上课气氛,在导入环节或热身环节,要拿出自己的激情通过简单、明了的活动去调动学生,激发团体活力,让他们参与进来,逐步被精心设计的活动深深吸引,并把控课堂气氛和课程进度,必要时给予引导。当课堂出现意外和冲突时,心理老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智慧去化解。比如我曾经在高一年级上一节异性交往话题的心理课,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异性交往要把握好度,在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即班级选出男神、女神走上讲台后,我让他们以相互微笑或相互握手或相互拥抱的方式打个招呼。我教的八个班,前面七个班都是互相微笑或握手,拥抱都没有,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愿意微笑或握手而不愿意拥抱呢?从而引出异性交往把握度的问题。可是最后在7班上课时,男生居然主动拥抱了女生,女生也没拒绝,班级这下可炸锅了,这让我也感到意外,我快速转动大脑去应对,待学生安静下来,我也想到了对策:我从男女生交往大方、坦然去给予正向回应,也从侧面表扬这个班级有好的班风、学风,才会让我们在这样美丽的下午看到刚才这两位学生如此大方、坦然。课后我真为自己捏把汗,如果不是课前的深入备课,当时估计会措手不及。
然后在有所为的基础上更好的有所不为,主要表现在避免说教,通过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活动过程中心理老师只要维持好课堂秩序就好,做一个耐心的陪伴者,不过多干预,其实心理老师本身站在课堂上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影响,你的从容淡定、温和、情绪调控等,那是最好的教育,会从心灵上触动学生,你的人格魅力本身就已经对课堂做出了贡献;活动后多让学生分享体验、感受,老师不评判,保持价值中立。
第三部曲:思于课后
课前勤于备课,课堂上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了,学生反馈也不错,似乎也就结束了,其实还远未结束。现在好多学校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写二次备课记录,其实就是让教师课后反思,进一步打磨课堂,在我看来要三次、四次,或更多次再备课,因为其他老师的课可能就在两个班上,而我们心理课一节课要在几个班、甚至十几个班重复上,更有机会通过不断再备课、再打磨把每一节课打造成精品。其实,思于课后,是心理教师通过觉察、反思,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只有静下心来把这最后一个环节做实、做精,以后的心理课堂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田,从而摇动一个个灵魂,让师生共同沉醉在课堂。我接下来谈一谈如何思于课后。首先,作为一个心理教师,要有觉察力,一堂课上下来,自己感觉怎么样?学生的反应?师生的互动?学生谈体验时的感受?对这些问句的回答,就能知道自己上的到底怎么样。如果感觉不好,不好在哪里?是活动设计的问题?还是气氛营造的问题?还是课堂规则建立没有到位?还是相关理论欠缺?甚至上节课上什么学科的课都要去反思,比如以前我有一个班的心理课前面是体育课,学生上完体育课,特别是男生,出汗热啊、打球累啊、口渴啊;再比如有的班级是下午第一节上心理课,学生可能还没睡好午睡。那你第一次上课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次课堂热身、导入环节就要考虑这些因素,不然你就会受挫。这些都需要自我觉察、反思改进,才能逐步提升。其次,考虑到有些学校的心理老师可能就一个,不像其它学科组,可以互相听课、评课、反思,其实只要你想改变都可以去行动,学校周围的邻校也可能有心理老师,相互找几个,建个群,每学期互相听几节课,互相真诚反馈,慢慢地你就有思路了。这个如果还做不到,不要忘记你还有学生,你可以每个主题从你教的班级中选两个班真诚的让学生写这节课好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其实学生上完课是最有发言权的,可能有些写的稚嫩或者只有一些片面的点,没关系啊,全班那么多人,总会有收获的,下次上课你把写的不错的读一读,对他们表示感谢,再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相信会越来越好,还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如何写,一年下来,你的上课感觉就来了。如果你那个地区已经有教研活动了,你要抓住机会争取多上公开课,听听同行、教研员对你课的评价;同时也要去学习其他老师上的公开课,结束后对他设计的好的部分进一步交流,他当时是怎么想到这样设计以及开始还有什么设计,交流的越细致越好,对于不是太明白的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提升。
其实只要你想提升自己,你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找可以实施的路径,比如,现在有些专家会出一些他那个地区心理课大赛的视频光碟,你可以买一部分,细细研究,对这个主题选手是怎么设计的,怎么导入的,互动时怎么引导的,出现意外又是如何处理的。现在还有些地区出了一些上课实录,就是把一节课整个上课的过程都详细地写下来了,这些都会对自我学习和提升有很大帮助。再比如《江苏教育·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有课程设计的版块,你可以订阅学习,也可以看看那些名师发表的文章以及他们是如何成长的,比如钟志农老师就写过《我的“心育”特级之路》的文章,去看看钟老师是怎么通过八年的努力从一个语文教师蜕变成心理特级教师的,相信定有收获。只要你热爱这门学科,醉心于研究,痴迷于教育,又有自我觉察、反思以及不断向别人学习的心态,相信通过岁月的洗礼,定能上出一节节触动学生灵魂的心理课。
岁月摧毁一个人是无声无息的,如滴水穿石;同样,岁月成就一个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如春风化雨,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愿意主动去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