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体验性的课程,注重体验情景的创建。游戏活动则是创设情景的载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的重要环节。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书籍和资料,可以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资源,但作为学校心理教师也不能全部照本宣科。学生的心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学会因人、因地、因时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 一、依据心理学实验设计适合课程的活动 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著名的经典实验,可以尝试多样化的呈现实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又是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的认知。经典实验的再现让学生作为被试体验心理学科学的过程,对于一些心理现象有更为直观的真实的体验。 1、曝光效应实验改为人际关系主题课程的导入活动 曝光效应: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我们就也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扎荣茨(Zajonc)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果”。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根据曝光效应的相关实验,笔者尝试进行改编为一个小的热身活动。搜集5个人的照片,相貌控制在中等水平,同一性别,年龄相似,然后制作一个幻灯片播放,让A的照片呈现15次,B的照片呈现10次,C的照片呈现6次,D照片呈现2次,E照片呈现1次。然后询问学生比较喜欢哪个人。这种由实验改变的简版测试,学生都非常喜欢,既能引发学生兴趣,又能增加学生的体验。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曝光效应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什么情况下,我可以运用曝光效应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2、爱情匹配游戏改为爱情课程的主要体验活动 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这样一篇文章《爱情是一场精准的匹配游戏?》,文中介绍了一个实验游戏。实验人员找来100 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男女各半。然后制作了100 张卡片,卡片上写了从1 到100 总共一百个数字。单数的50 张卡片给男生,双数的50张卡片给女生。但他们并不知道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数字。工作人员将卡片拆封,然后贴在该大学生的背后。实验游戏的规则如下: a、男女共100人,男的单数编号,女的双数; b、编号为1~100,但他们不知道数字最大的是100,最小的是1; c、编号贴在背后,自己只能看见别人的编号; d、大家可以说任何话,但不能把对方的编号告诉对方; e、实验要求:大家去找一个异性配对,只要两人加起来的数字越大,得到的奖品越高,奖金归他们所有; f、配对时间有限。 在爱情主题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课程设计都是以说教为主,兼有讨论的环节,爱情主题课程的体验活动很少见。笔者看到上面的实验游戏设计,经过反复斟酌思考,结合青少年对于爱情的认知,将这个实验游戏进行改编为一个课堂体验活动。改动主要有以下三点 1、将原实验的配对成功可以活得现金奖励这一条件取消,2、增加你希望恋人拥有的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3、目标修改为找到你中意的数字。改编后的活动规则如下: a、每位同学首先自我评估,如果选择一位恋人你会把什么特质作为第一首选标准,如果将这一特质打分,1分最低,100分最高,你会希望是多少分。 b、每位同学的背后贴有一张随机分配的数字卡片,不可以告诉别人他背后贴的数字。 c、每位同学背后的数字代表的就是特质的分数,(注解,同一个数字可以是任何一个特质的分数,特质是同学心里想的,分数是大家均可见的。) d、双向选择,每位同学都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接受或者是选择拒绝。 e、活动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 这样一堂参与度很高爱情课程的设计,学生非常喜欢,并且在活动中收获了更深刻更客观的感悟和认知。 二、根据咨询技术设计符合目标的活动 在一些心理咨询流派有很多实用的咨询技术,我们可以稍加调整使这些技术可以进行课堂活动教学促进学生思考,又能保护学生安全的心理氛围。 1、投射技术在考试焦虑中的创造性运用 投射技术。也称为投射测验。最早使用“投射技术”一词的弗兰克认为。投射技术是使被试面对某种情境并根据这一情境对他的意义作出反应,该技术可以帮助受测者宣泄情感、发生治疗改变。投射测验一般向受试者呈现模糊刺激,要求受测者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画一幅画。最常见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绘画测验。绘画测验经常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进行使用。 笔者在高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依据投射这一技术原理。让学生绘制“高考”的形象画。具体操作如下: a、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放松 b、指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 c、慢慢想象高考给你的感受,情绪 d、想一想你心中的高考是一个什么形象,人、物、情境 e、跟随着你的想象将“高考”的形象画到纸上 “高考”形象画这一活动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对于高考的情绪与认知进行觉察和梳理,为学生应对高考压力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建设通道,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2、支线故事在生命教育中的创造性应用 叙事疗法认为来访者根据主流观念的内在观念讲述生命故事时会忽略掉一些特殊的故事,这些故事被称为特殊事件。特殊事件的不断发现就形成生命的支线故事。生命支线故事越多,生命就越丰厚,越能影响来访者。基于叙事疗法的这些观点,笔者设计了一个发掘生命支线故事的活动。具体的活动操作规则如下: a、甲同学写出对自己的一个最重要的评价,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他人评价。 b、和评价有关的事件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给事件起个名字。 c、将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写在空白纸上 d、甲同学分享其中的一个事件,乙同学需要给出一个或多个不同于上面的评价,并陈述理由。 e、甲需要根据同学反馈评价,回忆有没有相关的事件。有,则记录在纸上,没有则重新讲述一个事件。 这样的课程活动设计,学生在其过程中会发现很多自己原本忽略掉的一些故事,而这些故事的出现,使得学生对于自身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认知。 三、现有活动设计的适用性创新 1、气球游戏在课堂的应用创新 气球飞舞的游戏规则:将所有成员分组,每组先派一人参赛。每人手抱一个气球,在起跑线上一字排开。比赛开始,参赛者将气球抛于空中,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10米赛跑。气球可用手拍、脚踢,使其处于悬空状态,不准用手抓住。先到达终点者获胜,用手抓气球或气球落地者淘汰。 笔者基于气球飞舞的游戏活动,结合笔者学校学生课程的实际情况,将游戏改造为一个小组团体参与的课堂活动。具体操作规则如下: a、甲组所有成员位于场地中间,每位成员的任务是让气球悬浮于空间,不可借助于外物,不可手抓住球。 b、乙组派两名同学在场地的两侧进行发球,发球要求:匀速向前上方抛出。 c、在所有气球(大概50个)发完后,老师倒数10秒后,统计悬浮于空中的气球的个数,即为A小组的气球个数。 d、小组间依次轮换。 改造后的活动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关于目标,专注等的问题思考,甚至有些班级还进行了关于目标设置的辩论。 2、红黑游戏课堂的应用创新 红黑游戏是由囚徒困境的经典故事演绎而来,很好反应和体现合作与竞争的相关信息。 游戏准备:将参与游戏的人分为A、B两组,分到两个房间里,两组人之间不许交流,在经过内部讨论后决定出牌,出牌只能是红黑两色。助教是通讯员,用于在两组之间公布对方的出牌,通讯员必须在确认A或B组的出牌结果有效之后,才能公布对方小组的出牌。 游戏的规则: a、双方各自选择出自己的组长,组织自己的牌局,统计出多少红牌、多少黑牌,以多数服从少数的方式报告给通讯员本小组的出牌颜色; b、得分规则如下: 红黑 自己+5 对方-5 红红 自己和对方都-3 黑黑 自己和对方都+3 黑红 自己-5 对方+5 c、胜负规则:累计正分最高者为赢 d、游戏一定要进行5轮投票,其中第二轮得分乘以2倍计分,第四轮乘以3倍计分。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班级人数较多,一般课堂均为6个小组的教学模式,因此笔者在原先活动的基础上更改为6个小组。每两个小组作为一个大的竞争组,进行每一轮的出牌计分。游戏的最后是6个小组之间进行总分的比较来决定胜负。这样的游戏设置就需要每个小组在出牌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到6个小组的总体情况。这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是合作,如何进行合作和保持这种合作关系。同时也可以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同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四、利用简单道具创造设计新的活动 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结合身边的已有工具创造一个符合主题目标的游戏活动,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创造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积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和同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创造。如:写字游戏,为了让学生体验自主与控制的感觉 写字游戏规则,每位同学都先自己写一行字,然后AB两名同学合作写字,先由A同学的右手握住B同学的右手两人一起完成一行字,再换B同学握住A同学的手写一遍,让学生体验在三次写字中的感觉以及字的好看程度。这个活动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自主和他控的问题,激发学生培养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参考文献 [1] David Myers.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郑日昌.心理测验与评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明,朱晓艳.发展支线故事,让叙事治疗走进校园[J].江苏教育,2017(03):7-9 [4]田国秀.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M].学苑出版社,2010 [5]张微,郑梦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原则[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9):21-22 [6]曹成刚.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J].教育探索,2004(0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