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五梯进阶教学法”模式研究

 

一、背景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2012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地根据《纲要》精神,总结推广各地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深入开展。2《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进行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强调在课堂上学生的参悟、体验、感受和领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规定的教学方法。各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结构或教学模式。比如成都市十二中总结的引入话题、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树立榜样、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七环节教学法”;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明镜台”“智慧泉”“回音壁”“启思录”四个环节4;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钟志农老师提出心理辅导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流程的“四阶段”方法5。这些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笔者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提炼出“五梯进阶教学法”对以上方法作了有益的补充。“五梯进阶教学法”是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通过暖场活动,融洽氛围;课堂引入,导入课题;现象探讨,探究方法;学习致用,训练提升;课堂总结,归纳拓展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实现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核心概念

阶梯式教学法是教育专家程鸿勋教授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总结而创造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心理辅导课阶梯式教学模式以心理体验为目标,通过阶梯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学生认识,达到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体验和感情的目的。阶梯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属于认识的不同阶段,也是情感体验的不同层次。其特点为:一是一堂课一个主题活动;二是把一个活动分解为多个阶段,梯式递进;三是三段活动紧紧围绕体验进行,使学生获得心理感悟。6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五梯进阶教学法”指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将课堂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围绕本堂课主题,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悟到领悟,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掌握知识,提升技能,最终内化为自己情感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五梯进阶教学法”实践探索

(一)暖场活动,暖身暖心暖氛围

暖场阶段的目的主要在于打破课堂僵局、活跃班级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使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的氛围,创建友好、宽松、互信的学生间关系和师生间关系,为下一阶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暖场阶段可以从三个层面选择开展活动:一是进行暖身体活动,二是进行暖心灵活动,三是进行暖人际关系氛围活动。7

暖身体活动,教师通过开展一定的活动,让学生解放肢体,参加活动,投入到班级活动中,从而达到暖身体,建团体的作用;暖心灵活动,教师通过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播放能促动学生心灵的视频、音频或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对学生讲授故事、诗歌、散文等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暖心灵的作用;暖人际关系氛围活动,教师通过带有主题性的游戏或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互动,打破原来的平静,促使学生投入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来。暖场的最终目的,在于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调动积极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投入到活动中去。

如在《同学之间——借与不借》这堂课中,笔者用 “风雨变奏曲”活动作为暖场活动。“风声——双手互相搓;小雨——轻轻拍手;中雨——鼓掌;大雨——拍桌子;暴雨——跺脚。”利用不同的手势动作来表示不同的天气,在活动的最后从大雨逐渐转变到小学,学生的动作从剧烈到轻微,最后到舒缓,学生的上课心情也得到了很好的调适。笔者在组织教师这个活动中,既暖了学生的身体,也暖了学生的心理,也让学生认识到在和同学交往中,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会遇到困惑,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面对和处理。

暖场活动,可以活跃班级情绪,减缓学生焦虑,调节学生状态,增强彼此信任与支持,保障学生心理安全感,但在开展暖场活动中,要注意到暖场主题活动的开展,要与本节课的主题要关或切近,不能因为要暖场而“暖场”,开展的暖场活动与主题教育活动相关性不大,从而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暖场的目的。

(二)课堂引入,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一堂课的精彩正是从课堂引入开始。精彩的课堂引入设计可以让学生迅速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知识点上来,调动学生思维,促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课堂引入的方法有多种,有以直截了当地引出要讨论的主题,增强其活动意识性和目的性的“开门见山法”;有以通过提出与主题有显性联系或隐性联系的设问导入的“发问法”;有让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生活经历的“引导回忆法”等。

如笔者在《同学之间——借与不借》主题活动中,通过“发问法”,向同学不断的发问,不断的向同学们借物品,引出课题。教师先向同学们借钢笔、借文具盒,再到借水杯,借汽车,借的物品由小到大、由合理到不合理的方式向学生借物品,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自己的疑惑,教师这样借的要求是合理的吗?借还是不借呢?从而产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内容的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到好处的课堂引入,对于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课堂,对于下一阶段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现象探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学生发展的取向为主,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获得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8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现象探讨环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本活动环节,教师通过对要探讨问题或现象的清晰呈现,澄清辅导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达到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目的。9

如笔者在《同学之间——借与不借》活动中,运用故事引入,通过光谱测量方法,了解学生对别人请求的拒绝程度,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和体验,选择“完全拒绝”、“不完全拒绝”、“拒绝”的相应位置,再通过相似圈技术的运用,分出“愿意借”和“不愿意借”“可借可不借”三类情况的学生,让三类学生在各自的圈中分享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了解不合理的要求及其后果,引导学生感受、表达出未拒绝或不拒绝的原因和探讨出拒绝的策略。

本环节的作用,就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化于心,为下一阶段知识的合理运用“外化于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以致用,活动体验训练提升

 “纸上得上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题鲜明的活动,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这一阶段,重点任务是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前一阶段探讨出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探讨出方法,通过情景剧、社会剧、舞动技术等呈现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在反思中、在回顾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如笔者在《同学之间——借与不借》“学以致用 训练提升”阶段,首先,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再次回顾故事场景。其次,进行小组分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配角色,对角色进行演练,感受角色在不同拒绝方法下的心理状况,再次,小组在班上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感受,班上的其它学生共同谈一谈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时,自己的拒接方法和在不同拒绝态度下的自身感受。

本阶段的任务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出的办法,在情境中练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促进对有效应对的掌握。

(五)课堂小结,总结归纳课后延升

钟志农老师曾说过一段话:团体结束阶段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结束阶段的团体经验对活动课的成效有决定性的影响。心理辅导课的小结,首先通过总结和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回顾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活动,分享辅导活动中的所得,增强学生的收获感和成就感,强化辅导效果。接着延伸与外化,布置课外作业,促进辅导时间之外的现实行为练习,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成长的过程,是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过程。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暖场环节,开展暖生暖心暖氛围活动,达到融洽学习氛围、创设安全环境的目的;课堂引入环节,通过激发兴趣导入课题等活动,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目的;现象探讨环节,通过自主探究寻找方法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问题中自主探究,形成自己打到应对策略的目的;学以致用环节,通过活动体验训练提升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小结环节,通过总结归纳课后延升等活动,整合知识与对知识的强化,形成对知识的总结、延伸与拓展的目的。一个活动如同一个阶级一样,学生在每一步的阶梯中,在每一个活动中得到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接受训练和启示,在活动中得到领悟和发展,在一步一梯的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潜能开发。

 

 

参考文献:

[1]吴晶 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18-9-111

[2]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1):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2016.1重印)

[4]林崇德,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2017.5重印):220-222.

[5]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

[6]崔昌淑.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9):7-9.

[7]周杨经.心理辅导活动课四阶段进程的再理解[J].江苏教育,2018(40):63-64.

[8]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66-68

[9]赵淑兰.心育活动课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R].重庆: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

*本文案例《同学之间——借与不借》获重庆市2018“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市级优课。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