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高考改革的平稳有序推进,选科选考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在高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也成为很多学校的选择。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包括内部探索、外部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等部分,外部探索又包含对学科,专业(大学)和职业的了解。了解学科、专业(大学)和职业同样旨在帮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科决策。在外部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顺序不同的教学策略,即立足学科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和立足职业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对两种教学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更加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策略,更有效帮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科决策。
立足学科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更侧重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兴趣等,是从学科→专业(大学)→职业的顺向教学方式,从现实导向未来的发展,对学生的学科认知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澄清6门选科选考科目的学科情况,了解6门学科的发展。可通过活动或量表分析不同学科的能力(包括潜力和实际成绩)和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自我探索结果和对专业(大学)与职业的了解,择优做出学科选择。伴随着学校生涯教育的推进,在高二、高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继续通过研究性学习、职业体验、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专业(大学)和职业的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继续逐步澄清学生的选择,必要时候做出调整。
相比较之下,立足职业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更为大众所熟知。所谓立足职业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指的是更加侧重学生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是职业→专业(大学)→学科的逆向教学方式,从未来导向当前的选择,对学生的职业认知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未来的职业发展,结合自己的梦想、理想确定未来倾向的职业或职业类型,结合职业与专业(大学)的关系,再根据专业的选科要求逆推选考科目。过程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我探索结果和学科学习情况,择优做出选择。并在高二、高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继续通过研究性学习、职业体验、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大学)和职业的认知。
两种教学策略不是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所侧重使用,相辅相成。无论是立足学科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还是立足职业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都不是简单以学科发展和职业发展作为指导学生选科选考的依据。侧重学科发展,也需要了解所选科目的专业职业方向,侧重职业发展,也仍需回归选科选考。两者都体现教学过程中现实导向和未来导向的结合[1]。选科选考是学生生涯探索结果的体现,在确定选科选考科目过程中也都需要结合选科选考要求,并与内部探索,环境探索、学校或者学生所处环境能提供的支持性资源等内容相结合。两种选科指导教学策略指向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帮助学生选出合适的选科选考科目。
1.适用对象不同
立足学科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对学科认知要求高,立足职业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对职业认知要求高。因此,如果学生已经有兴趣职业的方向,且对相关职业有较深入的了解,或者学校所在地具备较丰富的职业体验资源,立足职业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较容易实施,并能为学生提供较有效的帮助。如果学生缺少对职业的认识又缺少必要的职业体验资源,想要通过立足职业发展选学科难度较大。此时,侧重通过学生日常接触的学科,侧重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澄清选考科目不失为一种可替代立足职业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
2.探索难度不同
学科探索旨在了解学科能力(学习成绩和潜在能力)和兴趣,知道不同学科的发展方向等内容。职业探索旨在了解职业内容,职业环境等内容,提高学生职业认知。学生接触学科的时间长,深入了解学科难度较小,且可以通过不同间接方式实现对学科的进一步了解,如学科潜能测试,学科兴趣测试,学科讲堂。比较而言,职业探索更需要用直接的方式形成职业认知,如到各职业场所深入了解,直观感受不同的职业,仅通过网络难以形成对职业较全面的认识和感受。职业探索对职业资源的要求较高,实现的难度较大,尤其对职业体验资源缺乏的地区。再者,总体而言,学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内容数量不同。学科探索主要了解6门选科选考科目,职业探索的职业类型较多。暂且不论职业的更迭,根据2015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这些职业都有可能成为需要探索的对象。
3.一致性程度不同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数年前热门的职业如今可能日渐衰弱,甚至不久的将来消失,数年前还只是概念的职业如今已然成为热门职业,职业迅速更迭加大了通过职业逆推选考科目的难度。全球最大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的报告数据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第一份工作的专业对口比例也呈现出随代际递减的趋势,70后当年的专业对口比例超过40%,而95后则锐减到28.8%,超过7成的95后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在职时间缩短、工作对口比例下降均表明个体选择稳定对口职业可能性降低。通过职业逆推选考科目的可行性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样高,变化的职业难以确定出相对固定的学科选择。职业和选考科目之间的一致性较低。
相比较之下,立足学科发展遵循时间发展原则,上一个决策是下一个决策的基础,在尽可能同时满足学科能力和学科兴趣等因素的前提下选出当前合适的学习科目,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澄清学科印象,根据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在可选范围内结合不同内容的探索结果选择专业。没有逆向不确定性的问题,反而具备保持相对开放,保留发展可能性的优势。可以较好平衡在分析判断决策方面,掌握好决策分析的明确性和未来发展的自由度之间的矛盾[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估两种教学策略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从中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策略,并配合使用其他生涯教育措施共同推进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更加有效帮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科决策。
调查显示,当前,学业成绩和兴趣仍然是学生确定选科选考科目的主要依据[3]。学科能力和学科兴趣的稳定性是人们担心的一个问题:现在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并不一定是后续感兴趣的学习科目,现在学生学得好的科目并不一定后续也能学的好。值得注意的是,选考的6个科目学生并非高一才接触,早在初中便已开始学习,只是高中的学习较深较难。早前6个科目的学习情况也会直接影响高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学科兴趣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兴趣而非情境兴趣[4]。学生高一年的学科能力和学科兴趣并不是单纯凭高一的学习情况形成的,早前的接触和学习也是评估的基础和依据,两者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并且,也可以结合学科学习潜能测试,学科兴趣评估等测验对学科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前瞻性看法。兴趣和能力具有可变性,但不意味着没有相对稳定性[4][5]。另外,高中凭能力和兴趣选考的科目以后不能报考想要的专业也是人们的一个顾虑。这种担心的一个前提是高中的学科兴趣和能力与职业兴趣和能力是脱节的,彼此没有关系的。显然,这一前提并非事实。且立足学科发展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会引导学生除了关注学科学习和发展情况,也关注其他生涯探索结果。
两种教学策略适用群体有差别,立足学科发展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科认知要求比较高,立足职业发展的教学策略对职业认知要求比较高。侧重使用哪种教学策略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生涯认知水平,包括学科认知水平和职业认知水平。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用问卷(如生涯成熟度问卷或根据调查需求自编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建立学生生涯数据库,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学生生涯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考虑政策要求、学校情况、家庭及周围环境所能提供的支持性资源,结合调查结果和学校实际选择侧重使用的教学策略。
黄天中先生在2018年北京大学生涯教育论坛上提到生涯教育“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筌”的理念,很好地说明了生涯教育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内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生涯认知不足的问题,这不是仅靠学生思考、澄清就可以解决。学生需要了解的学科、专业、大学、职业等相关信息,靠40或45分钟的课堂,也很难面面俱到的介绍。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源信息,介绍工具使用方法,让学生知道相关信息可以到哪些网站或者资源库获取,方便学生自主深入探索,这对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当然,这个过程依然需要授课教师架构好思路和框架引导学生探索。同时,无论是是学生还是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引导学生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外界变化,并明白可以如何在变化中继续探寻适合自己的生涯道路同样很重要。无论哪种教学策略,遵循“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筌”的生涯理念都可以为学生的生涯探索和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生涯教育不是一门任何一位老师可以胜任可以担当的,是多元的,是综合性的学科[6],不是一间生涯教室,数个生涯教师能做好的,需要学校各部门配合整体推进。生涯教师根据前期的调查和了解,确定更适合本校的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策略,需要及时与有关领导汇报沟通。领导统筹安排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开展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配合开展相关的活动,如生涯访谈,生涯人物大讲堂等,共同有效推进学校生涯教育工作。
无论哪种教学策略,课堂上解决的更多是学生的共性问题,如普遍存在的自我认知不足,信息掌握不全,科学决策能力不强等问题[5],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生涯困惑。在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协同班主任或生涯导师加强对学生的生涯个案辅导,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配合教学共同解决学生生涯困惑。
选科选考是学生生涯过程中一次重要的生涯决策,是重要的,慎重的选择。同时,也应持发展性和开放性态度看待,即使暂时做出选科决策,学生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多种可能。无论是立足学科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还是立足职业发展的选科指导教学策略,都旨在以学生更易于接受、更适合学生当前发展层次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生涯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工具、理念和资源,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解决当前阶段生涯困惑,并为以后的生涯探索和发展打下基础,而不是为了直接给学生确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