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好课是怎样生成的? ——观摩浙江省心理教师技能大赛有感

  

 

好课是怎样生成的?

——观摩浙江省心理教师技能大赛有感

 

 

 

 

 

稿件题目:          好课是怎样生成的?      

投稿栏目:             课程思考                

作者姓名:  李铭      性别:    年龄:  40 

职务职称:中学高级  嵊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工作单位:           浙江省嵊州中学           

通讯地址:浙江省嵊州中学  邮政编码:312400

联系电话:            13857588553                  

电子邮箱:           szyzxlfd@163.com              

 

好课是怎样生成的?

——观摩浙江省心理教师技能大赛有感

 

[摘要]本文以一次心理课大赛观摩活动为载体,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生成一堂好的心理课,包括主题背后的研究、现场生成的精彩、教师个人的素质、辅导技术的融合、热点话题的关注等五个方面;然后又从自身感受出发,反思当下可能被忽视的一些问题,包括动力启动的问题、动机激发的问题、目标贯彻的问题。

[关键词] 心理课  主题  现场生成  动力

为进一步提升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1811月份在温州举办了全省第五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观摩活动。

本人有幸参加活动,现场观摩了第二会场12节精彩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获益匪浅。在晒课过程中,各参赛教师均精心准备,精妙设计,精当操作;辅导活动各有千秋,辅导技能各有特长,现场效果各有特色,真的是精彩纷呈难分伯仲。但评委是有他们明确的标准与评价的,最终5节课获得一等奖。对此,本人特意进行了针对性的思考与分析:为什么这些课能排前五名?在优质课评比中,怎样才能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让课堂更出彩?比赛结果是否反应出当下人们对心理课的新认识新理念新启发?思考结果如下:

(一)主题背后的研究

所谓主题背后的研究,就是对辅导主题与相关理念的深刻把握。排在第一名的《关于网络游戏那些事儿》一课,主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据说在抽到主题之前,辅导教师从来不玩网络游戏,为此她在课前恶补了相关网络知识。有以下几点可以证明她的话:1)课堂中采用的资料与素材非常丰富、新鲜、生动,都是当下的热门游戏与热点话题,而不是老套的QQ聊天之类;2)从教案设计来看,做了大量的课前调查,如你们玩网络游戏吗?每周大约玩几个小时?你们父母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玩游戏时,父母在干什么?这是对学生现状的切实研究;3)说课环节,主持人要求现场给成年人“手机不离手”的习惯提点建议,该教师马上能够说出几点很有建设性的建议,说明她确实对此做过深入思考与研究。

所以说,上好一堂心理课,主题背后的研究必不可少。当然,除了课前调查与恶补知识,还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对有关核心概念的辨析,比如网络跟游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这就需要深入辨析;二是对辅导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的正确把握。

(二)现场生成的精彩

排名第二的《面对苦瓜汁》一课,主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地人格品质”。课堂环节预设很简单,直线性思维,即“一杯苦瓜汁+初次挑战、再次挑战、最终挑战”,活动素材、目标、思路、过程也都简单明了,甚至很少有课件与案例。那么,它为何能高居第二呢?

个人认为,这堂课赢得评委的关键就在于精彩丰富自然的现场生成,也就是在几次挑战过程中,不断的师生对话、引导、交流、提升,从而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与鲜活的思想。其实这非常考验教师的功力,就像一个节目主持人,既要围绕主题引导讨论话题,又要随机应变推动发言学生,还要面面俱到关照个别学生,而在此之间不着痕迹的串联就生成了有目共睹的精彩。

(三)教师个人的素质

第三名《情绪小精灵》,这是一堂很特别的课。它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暖身活动,用绘本故事暖身:“情绪小精灵是一个爱美的小家伙,它有着很多不同颜色的漂亮外套,每种颜色的外套都对应着小精灵不同的情绪。有一天,小精灵穿上了黑色的外套……”。然后,是一系列配套的操作:PPT呈现不同颜色与图案的小精灵+同步播放不同感觉与节奏的音乐+教师应景展示丰富到位的表情与肢体语言,整个环节焕然天成,现场学生与听课教师一下子都被惊艳到了。本人当时感觉就是“怎么会有这么美妙的课堂!”虽然,有点遗憾的是,此后的各个环节都比较一般,精彩没有延续,但不管怎样,这注定是一堂让人印象深刻的课。

我想,本堂课的出彩,关键在于教师的个人天分,暖身的素材选择、现场操作,需要灵感与积累,一般人是模仿不了的。但是,这也给我们带来启发: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并发挥自己的特色;二、平时有心积累,才能在恰当的主题恰当的时机用上恰当的素材从而呈现恰当的亮点;三、抽板理论:衡量一只桶的价值,在于其最长的那块板,短板可以把它抽掉。可见,打造一堂心理课,展示一个亮点环节特别重要!

(四)辅导技术的融合

第四名《八卦来了——如何帮助学生度过青春初期》,这是一堂中规中矩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没有特别出彩的点,也没有让人诟病的短板。但这是一堂心理味道特别浓的课,主题、内容、环节、素材,全是正宗的“心理产品”。最主要的是,辅导教师从里到外体现出来的心理味,淡定从容的态度,共情、支持、倾听、探问等技术的应用,面对尴尬话题时的中立与应变等,都自然而然的渗透出心理辅导技术的融合与辅导理念的内化。

如果说《情绪小精灵》体现抽板效应,那《八卦来了》则体现了短板理论:衡量一只桶的整体容量,在于谁的短板更长。这是大多数心理教师可以去追求的,也是应该去提升的。

(五)热点话题的关注

生命教育跟校园欺凌,是当下的热点话题。能够触及这些敏感话题,并且上出实效,这是非常容易给自己加分的。第五名《对校园欺凌说不》,通过抓欺凌(70)、释欺凌、观欺凌、抗欺凌、止欺凌这样的思路来设计,没有回避现实,非常有实效性与现实意义。

相较于大而无当的思想教育,隔靴搔痒的价值灌输,花样繁多的游戏体验,老生常谈的主题讨论,关注学生生命、生存、生活的心育课堂,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位心理教师静下来思考,沉下去研究,豁出去尝试。

 

从客观结果分析,得出以上五点结论之后,本人又从主观感受出发,对此作了另一番反思。在当前形势下,对于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与操作,是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或者,我们可能会忽略以下问题。

(一)动力启动的问题

团体动力不仅仅是身体的动,还应该包括思维的动、情绪的动。思维需要碰撞,情绪需要调动,这都需要小组互动与活动转换来实现并维持。而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生成现场的精彩,不少教师减少课堂环节,采用一个活动(游戏)到底的形式,这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较难维持团体动力。关注现场生成,则需要关注细节与个体,就难免忽略团体与动力;关照每一位学生,过多的师生个别对话,也可能冷落大多数,造成动力回落。

有人说:“当我们踏进课堂,就没有只对一个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能因一个孩子影响大家的时间,个人问题应该在课后或者私下解决。”这话不一定正确,但也值得我们思考。

(二)动机激发的问题

在普遍倡导积极心理学的形势下,很多老师本着“关注积极,发展优势”的理念设计辅导过程,不追究问题的负面与起因,直接指向问题的正向与解决。这样的设计确实简洁明了直捣黄龙。但是,学生的兴趣怎样调动、动机何时激发呢?也就是说,是否需要先设法打破学生原有认知模式,调动其探索解决方法的欲望呢?

作为教师,确实会在课前去研究主题与理念,那么学生呢?他们是没机会去研究的。因此,一开始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是茫然无知的,也就缺乏兴趣与动机。而所谓主题,本应是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或现实存在的困惑。所以在“关注积极发展优势”前,也需要“关注原因揭示危害”,通过一定情景,让学生对现实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产生认知与行为的碰撞和冲突,从而激发起探索的动机和兴趣。比如,网络游戏,为什么要远离?有何危害?这些都需要在探讨“杜绝沉迷网络提高自控力”之前让学生有所认识有所体验。

(三)目标贯彻的问题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语叫“跟随”,说是跟随孩子、不要去干预他的发展。在心理课上,也有老师特别注重贴近学生,关注现场体验,从而淡化课堂结构性与预设性。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主题游戏来成为课堂的主体,然后利用现场生成的学生资源牵引课堂走向;而所谓的课堂目标与活动环节,则随时可以扔掉,或者一开始就不要,因为这有可能成为阻碍学生现场生成的桎梏。

那么,一堂心理课到底是否需要有确定的目标、清晰地思路呢?还是脚踏西瓜皮,跟着学生走?我觉得这是一个理念选择的问题。打个比喻,就像开车,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到哪里算哪里”,这确实是人们向往的非常浪漫的一种体验。但事实上,这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一般人很难成行,即使成行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不知道什么时候迷路甚至翻车。相反,假如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清晰地路线规划,虽然可能少了一些精彩,但能保证一车人都能有所收获安全抵达。

所以,个人观点,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与操作没有是非对错,心理教师唯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学生利益出发,才能做出切实合理的选择,避免矫枉过正。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