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提升心理健康课专业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心理健康课专业性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研工作的经验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叶思思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为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然而,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却面临许多的问题,如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备受质疑、教学组织的困难、个人发展的停滞等等,而本人认为,提升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性是解决目前遇到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个部分谈谈如何提升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性,并介绍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研工作在提升心理健康课专业性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和形成的成果,最后,总结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升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性

教学设计[1]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目前,在教学设计环节心理老师们面临的真实情况是:没有统一的教,缺乏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部分的心理老师都是自己设计课程,缺少团体的研讨、支持和反馈大学受训的知识框架难以有效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等等。这对于很多老师特别是新毕业老师是很大的挑战。因而,很多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常常依靠手中有的几套教材或者网络上获得的信息,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学校心理健康课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学科教学课程。基于心理健康课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做好教学设计,需要在以下几个部分做足功课:学生、主题、理论方法和步骤

学生指的是老师需要对任教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识地累积学生在自我、人际、情绪、学习、生活适应、生涯、生命等方面常见的心理困惑和需求,这些准备可以帮助老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也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需求上的心理健康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主题是教师需要对上课的主题进行澄清:明确该主题的定义及比较分析与其他相近主题的异同。明确课程主题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聚焦,清晰在认知、感情和行为上要达成的具体任务。理论是老师需要查阅与上课主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从中找到契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观念与素材,作为支撑起本次教学设计的“骨架”,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老师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方法是指可以达成教学目的的心理教育的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它重在活动,重在学生参与,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其常见的的有讲授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操作法。本人认为,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与技术可以极大提升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性,也是可以被充分运用于课程中的。步骤指的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具体步骤。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室清晰地规范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步骤:包括热身导入、主体活动、总结分享、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不同的,以45分钟的课程为例,热身导入大约5分钟,主体活动25-30分钟,总结分享5-10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

我以自己曾经上过的《换位,宽容的钥匙》这堂公开课进行具体阐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做了以下的功课:第一,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生活中经历的人际伤害事件,从中找到比较有共性的事件作为上课的素材;第二,在查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澄清了宽容和宽恕的不同,并清晰定义了宽容:宽容,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并不等同于被冒犯者在行为上与冒犯者和解;在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明确了教学目标第三,我整理了关于宽容与宽恕领域的理论,找到宽恕的模型[2],宽恕的模型包括回忆伤害、共情、承认、承诺和执行、克服不宽恕。宽恕是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的行为方式取代了消极的行为方式,而这一过程需要以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共情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明确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宽容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第四,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内容,我选择了故事导入、案例分析、角色互换、脑力激荡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指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模式是交往的模式,是人与人的一种精神性交往关系,这种关系以民主平等的对话为基础,不再是一种简单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使得心理健康课程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能动、互动的精神建构过程,使得参与者的关系成为一种交流、沟通、协作、对话的关系。根据纲要的精神,实施心理健康课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平等、尊重、对话的关系,这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心理老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课程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老师需要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好奇学生的内在发生,这样,老师才能与学生建立更深更真实的关系,也才有机会影响到学生、支持到学生。当然,心理老师的角色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是不同的,老师还承担着教育学生,教授学生正确价值导向的任务,因而,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老师需要制定心理健康课的实施规范和要求,清楚地告知学生并坚定地执行,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研工作已经做出的探索和形成的成果

厦教德〔200914文件明确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的标准。其要求,从2009-2010学年起,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列入中小学(中职)各年级课程表,每两周安排一课时的心理课,所需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或地方与学校课程课时中统筹解决,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文件颁布至今,厦门市初中学校基本达到了文件的要求:初一初二年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心理健康课,初三年以年级为单位,通过团体活动或者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开展。

在初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一件非常重要同时也极具挑战的事情。这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密不可分。心理学将初中阶段称为人生的“暴风骤雨”、“心理断乳期”,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问题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里,个体的生理发展异常迅速,但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引发了初中生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和危机,在外在会表现出许多问题行为:比如与父母的激烈冲突、失控的情绪状态、对学习的厌恶及畏难情绪等等,严重的会出现离家、自我伤害等问题行为。提升初中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帮助支持初中生面对自己生命的挑战是初中心理老师的重要的任务。

在近5年的工作中,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研努力尝试将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试图通过提升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性给初中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特别在表达性艺术治疗和萨提亚模式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

表达性艺术治疗[3]在支持性的环境中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绘画、音乐、舞动、身体雕塑、角色扮演等方式协助当事人抒发压抑与隐藏的情绪、协助当事人对过去经验重整和再诉说。

我们将绘画、音乐、舞动、身体雕塑、角色扮演等方式运用于自我、情绪、人际、生活适应等教学模块中。我们将绘画运用于情绪的自我觉察上,选择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情绪并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提升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力,了解不同的情绪储存于身体不同的部位,进而对情绪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我们也将绘画运用于生活适应部分,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曾经经历的挫折及其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对绘画作品的重新建构,调整对挫折的非理性认识,挖掘其积极正向的力量。我们将音乐运用于情绪的表达上,引导学生通过演奏不同的乐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以达成对情绪的疏导和释放的作用。我们将舞动运用于人际边界的觉察和调整上,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人际距离带来的不同感受帮助学生清晰自己的边界,了解尊重别人的边界。我们将身体雕塑运用于对人际沟通模块,帮助学生运用身体感受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等四种沟通姿态,觉察自己在生活中常用的姿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沟通状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平衡和调整自己的沟通姿态以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我们也将身体雕塑运用于校园欺凌的课程中,让学生通过身体感受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不同姿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感受,学习换位思考。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表达性艺术治疗对于帮助初中生觉察、表达情绪,了解人际交往法则、学习换位思考,更好地适应生活的挑战,发掘生命积极正向的资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萨提亚模式

萨提亚模式是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用于家庭治疗,试图从家庭、社会等角度更系统全面地理解每个个体所背负的压力和呈现出的问题。其工作的目标是提高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实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而不是只求消除“症状”。在其后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用于家庭治疗,还被广泛用于自我成长。

萨提亚模式的工作信念和冰山理论对于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有着非常好的参考价值。萨提亚认为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之。我们无法改变事件已发生的事实,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有可能的。冰山理论是萨提亚模式的重要理论之一。萨提亚用冰山来比喻个人的自我,一个人容易被看到的部分经常是说的话或者做的事,就如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这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一个人大部分的内在世界就如冰山潜藏在水底的部分,巨大而常常不被看到。他们由浅入深包括应对方式、感受、对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等层次。冰山理论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行为背后,老师要学习去好奇和了解学生的想法、情绪、期待和渴望。因为,相同的行为背后的内在经历可能是不一样的。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清晰学生的内在经历,老师才能更有针对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我们将萨提亚的工作信念运用于亲子沟通模块,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理解父母,看到父母的局限,鼓励学生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我们将萨提亚的工作信念运用于自我模块,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识别可能存在的非理性的观念,鼓励学生纠正对事件不恰当的认知,用积极的认知取代消极的认知。我们将冰山理论运用于自我模块,让学生明白自我是生命力,是人的核心,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独特的,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我们将冰山理论运用于情绪模块,引导学生觉察自己情绪背后的观念想法、期待和渴望,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充分地表达自己。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萨提亚模式的理论和技术可以与心理健康课更好地结合,这源于萨提亚模式的人本主义倾向。萨提亚女士曾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会长,其强调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生命正向健康积极的部分。她深信每个人都拥有成长所需的内在资源。萨提亚模式秉承的工作理念非常地契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三、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研工作在推进心理健康课专业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研训结合的方式,通过两天的工作坊让老师们了解心理咨询相关理论和技术,然后开设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公开课以激发老师的思考,推动老师将理论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课中。这样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师们一边学习一边运用,极大地提升了老师们参与的主动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系统地掌握一门理论或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累积和实践的过程,通过一两次的工作坊是难以达成的;心理健康课是以发展为导向的,而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更倾向于治疗。因而,找到更适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努力提升老师们的专业技能和自我成长水平,继续推动心理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课上的运用,是厦门市初中心理健康教研工作未来努力践行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宗培、白晋荣.宽恕干预研究述评 ——宽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09(5) 1010–1015  

3. 章学云.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18(2)78-81

4. 维吉尼亚·萨提亚(美)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世界图书出版社.201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