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小学高年级心理课堂“沉默”现象的思考

 片段一:一次班级风波想到的

无意间听到同事说:有位女同学,最近老是请假。了解情况才知道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这位同学家境比较特殊,是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可由于母亲自身有某些心理疾病无法照顾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外公在照顾。这样的家庭情况无意间被班上同学得知,同学们越说越离谱,这位女同学忍受不了同学的“流言”而不敢上学。

这使我想到,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流言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物质生活丰富,信息接触量大,而且正值青春初期,对事物充满着好奇,特别是对于同学的父母背景,对异性的好感这两部分特别爱去聊,说着说着就变得越来越离谱。其实他们开始大部分是无心去恶意攻击某同学,可是结果却常常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困惑和烦恼。我想在心理课上应该和同学们来聊聊这个话题了。

片段二:第一次试教

第一次试教在兄弟学校上,那个学校的学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学生妙语连珠大胆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敏感的话题“对异性有好感”同学很爱谈论和传播,不会害羞不敢说,而是非常真实的说:老师我们班就很多这样的情况,某某就经常被传谁喜欢她,有人说……有人说……害得他们现在都不敢说话了。

同仁们都很清楚,一堂课,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互动,是很难上下去的。有了互动,想法就会不断碰撞,思维也会越来越灵活,课堂氛围就会越来越好,学生收获也更大。当然某种程度也给上课老师带来愉悦感,觉得这堂课上得不错!

可如果事情是往另外一方面发展:学生沉默不言。那我想肯定会急坏上课老师,在第二次公开课时,我就遇到了。

片段三:愉悦过后的低落

第二次是在本校教研课上,因着前次的“成功”感,这次课我只对内容稍微做了微调,“自信”满满的开始上课了。问了一个问题,这学生,别说妙语连珠了,连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都没有。全场沉默,沉默啊沉默!现场安静得连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能听见。我被这“沉默”弄乱了阵脚,直冒冷汗。台下那么多听课老师,台上却如此安静。幸好这个班有几个孩子发言,整堂课算是上下来了,可自己心理却是郁闷的很,怎么会上成这个样子?

同事们评课时针对这次的沉默有很多意见。有些人觉得和年龄有关,六年级孩子大了,不爱发言了。有些人觉得是因为公开课,孩子比较紧张,而且课前热身不够。大家的意见都有道理,也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我也对活动设计做了适当调整。

因这节课还要录像,所以我就调整后的教案,在五年级进行了再次试教,不是公开课,不是六年级,原以为这次会成功些。可现实却再次打击我。沉默,依然很多的沉默。怎么办?怎么办?心理一万个着急啊!

片段四:安住当下,问题自然而解

正当我郁闷时,教研员的建议为我指点迷津。她问我:“你觉得孩子为何沉默呢”。我想,不是公开课,不是六年级了,为何还是沉默?想到有位学生和我说的,我想这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我说:“有个学生和我说不敢说自己身边的例子,是因为不好意思,也怕别人听了会不舒服”。听完我的话,教研员思考片刻说:“这就是个很好的点,一堂课不是非要热热闹闹才是好课,心理课怎么体现心理味,这里就来了,老师可以给予学生共情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引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去希望学生会如何回答,当希望没有实现时就拼命想往自己的期待去引,去拉。”

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细细回想两次课的经过,为何在兄弟会感觉上得更好,而本校却不尽如人意, 我想有两大原因,一是:他们第一次见我,我给的印象就像“知心姐姐”,所以在课上他们特别放松也特别信任我,而且我不是他们本校老师,不用担心我会对他们发表的观点有所评判。而在自己学校,平时给他们上课是比较严肃的,课堂纪律等要求更多,我在他们心中更多是老师的形象,而非“知心姐姐”,讲身边的例子除了怕同学会不好意思,还有很大部分是担心老师会觉得他们不是“好孩子”。二是:在兄弟学校上,我的期待没有太高,安住在当下,当下他们怎么说我就怎么回,所以课堂更流动,顺畅。而在本校却是带着比较高的期待,按着前次课的模子去要求这节课,当期待没有达到时就开始着急,甚至会有抱怨:怎么这么不爱讲啊,快讲,快讲……然后就会过多去引导我想要的,越引导同学们越乱,我自己其实也是越乱的。这时应该在当下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他们沉默是为何?去和学生站在一起。比如沉默时,可以说: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在沉默,这时你的心里发生了什么?

当领悟到这些,在课上我不再着急去引导学生要回答问题,不再着急去打破沉默了,而是真正安住在当下,感受学生的感受,自然课就能流动了,流动了,这个课就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田,带给学生思考可以延续到课后,甚至延及学生的生活。所以在后来的录课中,我调整了自己期待,安住当下,课自然上得流动了。

片段五:我的反思

在这几个月的试教与磨课的过程中,我对心理辅导课中的沉默现象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首先要分析思考沉默的类型,然后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有了解决的方法。

沉默的类型大致有:

1.无奈型沉默。学生有心向学,教师却不能较好地从学生 发展需要的基点设计教法、选择内容,教学远远超越了学生 的认知经验,就容易出现“一片茫 然、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时,学生的目光常是游移不定的,并 伴随有疑惑、焦虑的表情。

2.防御型沉默。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课堂沉默现象。这种 课堂沉默主要是防止自己免受或少受伤害而采取的一种防 卫措施。导致防御性沉默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涉及 隐私或有损自身形象的问题,学生往往用沉默来掩饰,以避 免自己陷入更尴尬的境地,此时学生通常伴有疑心、戒备、羞 愧、恐惧等心理;二是受“沉默是金”价值观的影响,认为自己 已经懂了,何必多言,况且言多必失,形成“闭锁”心理;这种情况在六年级下半年会更加明显,很大原因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在乎同学是如何看待我的。据调查,中小学课堂上许多学生存在怕出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取笑、缺少自信等顾虑心理。这些心理一旦和学生 “期望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形象”的需要相冲突,就容易造成课堂沉默。在上述顾虑下,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犹豫不决、欲言又止、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环境型沉默。这是受环境性因素影响带来的沉默。如现时的教学环境中存在陌生人,或者换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或者课前(课堂)上发生了刺激学生负面情绪的事件,或者听课者中有学生惧怕的 教育者(如班主任、校长)。这时学生的神情往往是压抑、拘谨、 不安、羞怯的。我在本校上课很大部分也是这个原因,有很多老师听课,而我又没有课前热身,让学生能更放松,直接就进入主题,自然学生也是比较压抑的。
  4.思考型沉默。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积极性、最有价值的沉默。它是学生为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而 思考时产生的沉默,它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所必须的一种时空。
  沉默对象的对策
  1.提问要符合学生思维水平。比如,我第一次上情绪的课时,提问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一个抽象名词,科学家定义尚且难,何况学生,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自我暴露。课堂上,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知该如何回答或者 没有勇气回答而沉默时,教师可以适当自我暴露,为学生鼓起面对问题、挑战自己的勇气。即教师将自身 或他人经历过的类似问题的经验、教训,坦诚地披露给学生,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非独一无二的,他人也有类似的遭遇。并经过努力战胜了自我,从而产生心理共鸣,愿意接纳自己,发展自己。
 3.转换。转换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的转换,即面对容易 使人陷入尴尬的问题,学生通常不愿意直接针对其发表看 法。此时教师可运用心理投射技术,将问题指向虚拟的人物, 或使学生以第三人的方式来投射自己的观点,以打破沉默, 同时促进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探讨。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男生,女生》中,虚拟两位异性主人翁,请同学们就“他俩在 正常交往中遭到其他同学的嘲弄、取笑后。会有什么心情?” “有人喜欢非议他人,这会给当事人的生活、情绪带来什么影 响?其他人会如何看待喜欢非议人的人?”进行引导。则学生 更容易接受。

我前面用的其实也可以算是问题转换,没有揪着说身边流言这个问题,而是观察当下学生的状态,问: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在沉默,这时你的心里发生了什么?

转换的另一层含义是方法的转换,即教师可以 适当转变一下当前的教学方式,如来一点幽默。搞一个“插曲”,玩一点“花招”,抛出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的活动,或是采取匿名的方式请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投入暗箱中,然后随机抽读答案等等,可使尴尬、沉默的课堂恢复正常。

4.暖身。暖身即热身,它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一 种“破冰”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打破紧张、拘谨的局面,营造一种轻松、活泼、亲切、愉快、合作的氛围,利于使学生进入一种 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据调查,中小学生更愿意亲近性格外向型的教师,更喜欢在课堂上幽默风趣的教师。一些优秀的、 有经验的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或在新环境中组织教学前,总是善于通过一些短小的、轻松愉悦的前奏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亲和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舒缓学生的紧张 心情,解放学生的思维,打破沉闷的气氛,为实现教学双方的积极合作奠定基础。笑话、幽默、小游戏、脑筋急转弯、和蔼可 亲及平等的师生对话等,都可以成为暖身的方式。我在本校上课就忽略了课前的暖身,因着还有时间,语文老师让学生进行每日的课前朗读,我就没再进行暖身,事实证明暖身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公开课。
   
心理健康辅导课是一门心灵与心灵交流的学科,因而每一位老师都要特别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状态,不为上课而上课,而要关注当下的状态,看见这个现象背后的需求,去流动地引导学生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在安全的距离下做更多的探索。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