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单元主题
|
课程主题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认识欺凌
|
走进校园欺凌
|
1)通过视频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校园欺凌的内涵和类型。
3)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由学生自主分析欺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助攻者、保护者和局外人),以及不同角色的内心感受和人格特质,进而分析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
|
小组讨论
|
体验欺凌
|
请不要伤害我
|
1)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次体验被欺凌。
2)分别分享扮演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感受。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长期欺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以心理剧形式演绎出来。
|
心理剧
教育戏剧
|
走出欺凌
|
走出欺凌笼罩下的心理阴影
|
1)以上节课探索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探索经历长期欺凌后,可能产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思考对策,包括战胜不合理信念、纠正抑郁的解释风格等方法。
|
小组讨论
头脑风暴
|
防制欺凌的心理技能
|
情绪大师
|
1)通过心理剧演绎引出主题。
2)讲授情绪ABCDE理论,并引导学生自主辨析引起负面情绪的不合理信念。
3)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应对负面情绪的方法。
|
心理剧
小组讨论
|
压力山大
|
1)通过趣味压力测评引出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压力过大的原因,以及常见的应对方式。
3)教师总结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法、极限思维法等。
|
小组讨论
|
|
We are family
|
1)通过雕塑动作表演引出主题。
2)通过改变旁观者动作雕塑动作来缓解同伴冲突,进而引出冲突是可以通过旁观者调剂避免的。
3)通过改变被挑起冲突一方的雕塑动作,引出冲突可通过改变自身来避免。
4)通过改变冲突双方认知,引出冲突可通过沟通等有效的和平方式解决。
|
教育戏剧
|
因主题的特殊性,无论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任何一方,均倾向于向教师隐瞒事件实情,故此系列课程无法应用常见的评价方法,在此,笔者参考文献后,建议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一)观察法
观察法即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或间接观察进行评价。在实际操作时,可以相应的心理测评量表或行为鉴定表为工具,在不同教学阶段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身心表现。此方法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需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甚至是故意隐藏的特殊表现[4]。
(二)模拟情境测验法
模拟情境测验法即是在课堂之外,通过模拟校园欺凌情境让学生做出尽量真实的反应。因心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此方法在实际操作时需借助班主任老师的配合,可以采取完全模拟或半真实的情境进行测验。完全模拟即参与学生全员知晓,以演绎的方式做出对应的反应,是课程内容的实践操作;半真实的情境即是欺凌双方知晓,但其余人并不知情,以为是真实的校园欺凌事件,此时其他人的反应则是完全真实的,可更好地评价课堂学习效果。
(三)匿名调查法
匿名调查法即是在课后,以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课堂效果评价。此方法在课堂评价中较为常见,但在此课程中需注意的一点是,向学生保证绝对匿名,并全程严密监控,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方可调查出真实的结果。
(四)评定法
评定法即是在系列课程实施过程中持续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测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课程学校状况进行评价的方法。此方法需综合考虑班主任教师、家长、同伴和学生自我等各方意见,制定评定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内容和实施进度进行调整[4]。
六、结语
以心理课程中的系列课作为切入点仅是治理校园欺凌的起始点,真正的防制还需学校明确的规章制度、合理的干预体系,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校园欺凌无论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的孩子身上,对其心灵和身体的伤害都是难以想象的,其延续时间更是超越学段和年龄。希望此文可以引起心理同仁和社会各界对此主题的关注,完善预防和干预机制,使校园欺凌无处遁形,真正消失。
参考文献
1 李锋,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教育导刊》2015年2月上半刊
2 覃丽君,发挥多元主体参与的力量:芬兰中小学反校园欺凌计划的实施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9期
3 胡学亮,中小学校园欺凌高发原因与对策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4 侯佳敏,高振宇,校园欺凌干预课程的构建路径探析,《教学与管理》2018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