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基于重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现状

(一)政策制度从行政方面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

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据此,各省市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如重庆市2013年出台的《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渝教基〔2013〕55号)》中就明确提出:各中小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课时在地方课时或学校课程和班会活动时间中安排。高中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条件,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要确保间周一课时,其他年级确保每月一课时。

这些政策制度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地位,并从课时安排等方面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中小学的顺利实施。

(二)师资培训从专业上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

《纲要》出台以后,许多省、市、地区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开展了相应的师资培训。师资培训大体包含两种类别,一类直指准入机制,培训为资格认证服务。教师在培训完成并取得相应资格后,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浙江省实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BC级)证书认证制度;一类指向能力提升,培训为弥补准入机制缺陷服务。这一类培训往往也会根据教师专业背景做一些主题和培训专业度上的调整。对专业专职教师开展的培训多集中在技能技巧上,如沙盘游戏治疗、叙事疗法;对兼职教师则集中在学生心理行为发展基础情况和常见辅导手段的了解上。

但不管何种培训,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证,一定程度的避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化倾向。

(三)区域差异制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均衡化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受经济、文化影响极大,这就导致其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以2017年于杭州举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为例,参与课例展示的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四川、广东、重庆等地,黑龙江、内蒙古、贵州、甘肃等省市几乎无人参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一些大中城市、沿海地区、文化传统较发达地区的推进情况较好,而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推进情况较差。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问题化倾向

从历史发展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在于解决问题、矫正问题行为。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引起了部分专家学者的反思,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1即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把它当做学生成长的有效资源而非学生的问题。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还是把如何解决问题作为了授课的重点。

以重庆市2018年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观摩课(以下简称观摩课)为例,6节课的选题的来源于“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常规性的问题和困难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收到挫折后容易失去信心,收到打击。”“面对压力常使用不利于问题解决的压力应对模式处理问题。”等。与之对应的教学目标设计则数次“学习积极面对与灵活有效的应对方式”“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障碍”“学会考试压力管理的自我调节方法。”频繁使用的“学习”“学会”的假设是学生能力的不足与缺陷,但事实上这个假设并不成立,这就容易使学生进入一种“消极循环”,给自己消极的暗示,成为一种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而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2

(二)目标设计年段特征不显

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题问题化倾向的直接后果,就是课程目标设计缺少严密逻辑体系,既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关怀整个生命发展历程的意义,也提高了各年段间教育重点难点的差异化难度。

虽然《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做了年段划分,也有内容上的增加,但在具体教学中,操作难度较大。以情绪辅导为例,《纲要》中的要求是(见表1),但“表达”“恰当表达”“积极表达”的界限和差异如何,极难界定。

年段

内容

小学中段

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小学高段

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

初中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1

受此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设计也往往出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局面。以辅导课《你好,情绪》(高一)为例,目标设计为“1.引导学生在人际互动中感受不同情绪的表现与影响;2.通过绘画引导学生察觉并表达自己的情绪;3.尝试在绘画中进行情绪的自我转化。”高中生还需要进行专门的情绪辅导吗?高中学生在人际互动中感受到的情绪与小学生、初中生有何不同?如果不对目标进行年段化设计,就很容易让教学出现重复化、低效化的状态。

(三)教学评价落后于课程发展

     当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手段主要包括:情境式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心理测量评价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等3。情景评价法重视对真实场景的重现、档案袋评价法重视资料收集、心理测量评价法重视标准化测量、问卷调查法重视学生主观体验、行为观察法重视学生外显行为的转变。从本质来说,这些方法都是以外显的可视化的变化作为评价依据的。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重感受,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目标,不重手段;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况总结。”4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能外显变化并不多,一节外显变化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未必称得上优秀。这就导致了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不适,教学评价既无法完成考察的任务,也担负不起引导课程发展的使命。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结构设计开放性增强

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遵循“暖身活动—现象探索—应对训练—总结”的设计思路。暖身活动促成同学间的初步互动、展现教师“接纳、关怀”的辅导态度以及营造放松安全的氛围,为之后的活动打下开放的基调。主题导入、探索训练则一般由教师预设,引导学生分享面对问题的情绪体验、探索问题背后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对解决办法进行归纳与运用。这种封闭式的结构化设计在初期的确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难度,对课程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设计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教学形态的变化与学生的心理诉求。一是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变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逻辑的是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学生是这个教学现场的主导者,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把课堂的一部分决定权交还给学生。二是学生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预设难度逐渐加大,想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效就必须预留空间。因此,课程结构设计逐渐由封闭向半开放让渡。

以观摩课《生活处处有转角—遇见转角》为例,课例大体上依然遵循“暖身活动—现象探索—应对训练—总结”的结构设计,但在各步骤的具体设计中,教师预设的程度不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主要依靠学生同质化小组的团体动力。如探索训练阶段,教师出示一张OH卡,问“你在这张图上看到了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同质分组,之后的探索与训练就完全据此开展。

(二)心理辅导技术运用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要求逐渐从受益面广向受益程度加深转变,这就要求教师需以一种更专业的眼光、更专业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心理辅导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也就随之逐渐增多。

课程中常用的心理辅导技术包括绘画、沙盘、叙事、空椅子技术、角色扮演、光谱测量等等。以观摩课为例,每节课都采用了多种心理辅导技术,基本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具体情况见表2。从这些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看,同质化分组提升教学效果的要求逐渐增加;以降低学生心理防疫机制的方法应用较多。

课题

辅导

技术

应用

阶段

目的

优势

同伴

之间

替身

现象

探索

说出、演出主角没有说出或没有意识到的所思所想

更好的澄清表达主角的情绪,深入挖掘主角真实内心

未来

投射

结束

根据现状预见未来,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更直观察觉自己的问题,更积极的面对问题

All is love

光谱

测量

现象

探索

了解亲子关系程度差异

提高准确性(对于不好量化的程度选择)

相似圈

现象

探索

进行同质化分组,聚焦相似观念

获得更多同伴支持,团体动力更强,

点状

测量

应对

训练

进行同质化分组

获得更多同伴支持,团体动力更强,

生活处处有转角

圆圈

测量

现象

探索

进行同质化分组,聚焦相似观念

获得更多同伴支持,团体动力更强,

OH卡

现象

探索

投射

专业工具的使用提高信效度

身体

动作

应对

训练

用躯体化动作直观表现感受

避免语言加工过程中对程度的夸大或缩小

我和考试有个约会

绘画

现象

探索

捕捉和察觉被忽略的感受和情绪

降低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不受语言、认知水平限制,让学生能更充分的表达自己

冥想

应对

训练

放松

使学生平静,创造一个更好的心理空间

你好,情绪

绘画

全程

完成觉察情绪、表达情绪、自我转化全过程

降低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不受语言、认知水平限制,让学生能更充分的表达自己

考试压力管理

角色

交换<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