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操作性原则
范心胜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济南,250001)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除了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原则外,从可操作和课堂有实效的角度,作为常态课,还要注重突出课堂“形散而神不散”的有限开放性,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相结合,因生制宜、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常态课;课堂教学;有限开放性;价值干预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日益规范化、科学化,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技术引入课堂,如校园心理剧、意象绘画、沙盘等,增加了心理教育课堂的专业化水平[1]。心理健康的课堂除了要遵循一般的课堂教学规律与原则,还必须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原则,如: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的原则、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等等。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心理健康教学研究活动发现,为使课堂教学与辅导取得预期成效,除了上述原则外,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在操作层面应着重突出以下原则,这些原则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课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形散而神不散”的有限开放性
中小学的心理教育课没有各种考试,没有升学压力,甚至连课下作业也没有,它活动性强,突出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决定了其课堂形式是自由的、开放的。
践行开放性的原则中,越来越发现心理教育课无论从课堂教学还是活动都不应无条件、无限制的“开放”,而应该是一种有限的开放,正如“教学不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而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但是教学的自为决然不是任意妄为,特别在教学越来越制度化的今天更是如此。”[2]否则,无原则、无限制的开放会让心理教育课变成让学生随心所欲的玩耍课、娱乐课。这种有限度开放的 “度”应该怎么把握呢?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像写散文那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理应是心理教育课堂开放的自由度。顾名思义,“形散”就是上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讨论、辩论、游戏、活动等方式,既可以在教室内,也可以在教室外。但是,教师一定要明确,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课的主题思想不能变——“神不散”。
心理教育课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的不可预知性。学生在讨论时会说什么,课堂会发生什么,教师都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学生的回答和活动的结果比较零散,需要教师在结束本次课时做系统的梳理。当一系列的活动结束,教师需要给学生理清一条线索,把在活动中出现的零碎资料归纳和总结成完整的资料,让学生从中获得完整与系统的经验,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即便是做游戏也一定讲清规则,让学生知道即便是“玩”也有“玩”的规矩,从而保证“神不散”。
二、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相结合
有心理教师为了显示其课堂的开放性与民主性,体现人文关怀、以人文本的理念,将心理咨询领域咨询师不作任何干预,让来访者领悟自主决定的价值中立原则盲目地运用到心理教育的课堂上,他们认为课堂上学生表述的越多、越真实、越内心越好。于是就敞开了让学生肆无忌惮的讲,不论学生说什么都接受,即便学生在课堂上胡说八道、哗众取宠也不做出批评指正。诚然,这个原则与做法在学生进行个别化心理咨询是必要的手段,但是运用到课堂这个公开场所,不仅是对价值中立的误解,也是价值中立的误用,更是教师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失职。
1.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价值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彻底的中立,需要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流露出的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干预、矫正。如果学生出现消极或者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不作干预的话,就会造成不良影响,留下后患。
⑴ 观点明显错误,会带来负面影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