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在活动中内化体验——中职心理健康课教学探索

 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课课程改革有许多亮点,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广东省教育厅还专门制定了《广东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职学校有不少学生因为学习上长期落后、家庭特殊背景、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到挫折等原因,而存在心理上的偏差,这主要表现为:普遍存在厌学、惧学心理,缺乏理想;不少学生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不能承受挫折;不会正常的人际交往,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应性差,欠缺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小部分学生还存在性格缺陷等等。因此,探索研究在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课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大特点——活动与体验

心理健康课有别于其它学科课程,是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平台,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心理健康的教学原则要注重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本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这一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其它学科课程进行对比,得到具体论证:

(一)教学内容重在心理活动与心理体验

一般的学科课程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及其相应的技能培养,比如,数学课主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有关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训练学生的基本数学运算、推理能力等。而心理健康课不是以传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而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体验地带,让学生在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能够主动参与体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激发个体心理能量,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对于个体心理而言,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亲自参与体验中的一个小小启发都能成为深刻记忆。学生在心理活动中,不断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他既要和以往的观念进行对比,又要考虑如何做出反应,这就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得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独创性。随着思维的活跃,学生的其他感官也将在协同行动得到发展,例如与思维直接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伴随这一积极的心理体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就会提升。

(二)课堂形式强调活动参与和开放体验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般的学科课堂教学从以讲授为主慢慢增加了活动式教学,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有局限,例如学生讨论的时间范围受讲授知识限制;实验操作受课时安排限制等。而心理健康课堂就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它不同于传授和说教。我们在实际上课中,每一节课都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选择并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即有心理游戏、情景创设,也会有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即有小组合作,也会有班级比赛,学生参与面非常广。

心理健康课堂中的活动空间、活动目标都是开放的。开展活动的空间不一定都在教室,可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室、校园、野外甚至网络等社会空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即使是教室内的活动,也可以打破教室座位顺序,采用马蹄形扇面形圆弧形等多种排列方式,甚至可以没有固定的桌椅,学生可以席地围圈而座,这样更有利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沟通信息,释放情感,生成体验。同样一个活动,不同学生体验到的肯定有所不同,所以课堂活动的目标只是一个方向目标,不同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发展。心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也不会拘泥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其本身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精心设计心理活动,强化心理体验效果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活动和体验”,就要以此为突破口,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科学生动的“引导”式活动,提升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让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正常的心理品质。

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是一个新的教育实践。很多人有一种误区,以为心理健康课就是随意组织一些轻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心情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心理健康课的活动绝非随意而为之,它是依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课教学内容有计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设计的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的预期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这些活动往往侧重在学生良好自我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心理活动取得设想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心理活动要内隐目的,贯穿趣味

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作为受教育个体的学生,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职学生,一旦发现活动的目的是教育他们,就会滋生反感情绪,产生抵抗教育行为。因此活动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到效果,还要注意目的内隐。设计以及开展活动时,切忌将活动目过于直接的外显出来,切忌将活动目标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自己探索。

要想使心理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需要注重趣味性,并将趣味性贯穿活动的始终。因为趣味性浓厚的活动本身具有缓冲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焦虑,从而进行心理调节的作用。反之,乏味枯燥的活动就可能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不但不会使学生的心理走向健康,还会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有违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在自由而充分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开展活动:行为训练法、讨论交流法、观察法、角色扮演法、心理测量法。也可以借鉴以下的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同质性团体活动(如共同兴趣爱好及共同的心理困惑等团体)等。

(二)主题突出,每次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大问题可设置专题教学

趣味性、娱乐性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根本目的,过强的游戏娱乐成分反而会淡化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支撑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所以心理活动的设计,要学会取舍,要把握主题的核心要素做到“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例如“搭塔牌”这个游戏既可以说明“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又可以说明“沟通”的重要性,如果全部都想体验,反而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其中一个主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情感体验。

心理健康课不可能包罗万象,更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课是选修课,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讲授。在教学实际中,一节心理健康课一般只4045分钟时间,尤其是开展心理活动还要让学生明确规则、组织众多学生参与,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有时一个问题中又会包含几个方面,一节课很难全部解决。工作中完全可以把大问题设为专题教学,每节课只讲其中一个方面。例如,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最多,也最难解决的问题。可以尝试将其分为三个方面,用三个课时来完成:(1)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为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2)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处理(3)人际交往中出现冲突要如何处理?

(三)坚持难易适度原则,重视活动的可操作性

并不是每个活动都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过难,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甚至产生自卑、偏激的不良心理,;活动过易,没有一点挑战,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从而丧失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心理健康课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智力发展水平来设计难易适度的活动。

难易适度这个原则不仅仅对学生参与活动有帮助,也对教师开展教学非常有益。有些活动太复杂,涉及到的道具、场地、人员太多,教师在上课时难于操作,肯定会降低心理健康课的效果。所谓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过程不能假大空,而要明确具体化,有清晰突出的活动主题、有详细系统的活动方案、有能控制的活动过程、有可观察评定的活动行为,有能评价评估的活动结果。从活动内容的设计到活动形式的选择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年龄心理特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进行独立自我参与、自我体验、自我评价。

(四)细化学生实际,设置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做一些课前的调查,或者根据学生来信选题,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只有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才会觉得真实,教学才会有针对性。

所以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实效。

1. 首先要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初中时就无心上学,过于关注异性交往;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最大不同,就是要学习专业,要更早的面向就业。而据研究,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中,占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咨询这个问题的人数占总咨询人数的42%以上;第二位的是学习问题,人数占27%以上;第三位的是自我问题,人数占20%;其他问题占10%左右。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时,紧紧围绕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技能、自我发展、青春期教育、职业教育这些内容来选择相应的心理活动,切实解决学生中的普遍问题。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2.中职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一定逻辑思维能力,有时他们的想法和心理活动设置意图并不相符,我们就要尊重这种原生态的体验,不要直接批评或教育,而是创设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思维方式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例如在“团结合作”主题教学中,心理教师原本是想引导同学们思考合作的重要性,有些同学却认为生活中更需要独立思考,需要个人的独创性,不必与人合作也可以把事情做好。这时候可针对合作伙伴之间常见的矛盾冲突,采用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活动,通过让学生互换角色,体验他人的想法,从而转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调整其心态。

3.学生性别、专业不同,他们的实际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也不同,设置心理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不能一刀切。例如职业学校模具、机械加工等专业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男生,可以多使用和体育、军事相关的素材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有些专业,如会计、商务英语等多是女生,使用情感上或人际上较为细腻柔软的事例、音乐、影视资料等,学生的内在体验更容易被唤起。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遵循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心理课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内化心理体验,能够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2.张考灵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J 《中等职业教育》2012年第11

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26/10/5034778_381055330.shtml林崇德《学校心理咨询的重点是发展性咨询》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