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如何通过心理课堂促进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如何通过心理课堂促进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概念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本文从四个途径,分别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激发他们认识自我的动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引导学生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我;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肯定,探讨如何通过心理课堂促进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关键词:自我概念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自我效能感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概念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对自身的态度和评价,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悦纳和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通过心理课堂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呢?笔者将围绕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来展开。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激发他们认识自我的动力。

     罗杰斯指出,自我概念指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在他的理论中,他区分了现实自我(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和理想自我(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高中生对自我的认识很容易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混淆,因此,帮助他们区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课堂上选用了一个填句游戏“我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顺序写出15“我是……”的陈述句,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写的句子进行分类,一类是现实自我,如“我是一名班干部”、“我喜欢动漫”等;一类是理想自我,如“我想成为一个医生”、“我要努力成为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儿子”等。通过对学生所写的“我是……”句子分类,进而引发学生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关系的思考,并引导他们如何通过对现实自我的正确认识激发其实现理想自我的动力。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描绘“自我同心圆”的活动,让学生从之前的15“我是……”的句子中,将自己觉得最显著的特点写在同心圆的中央,按照从显著到不显著的顺序依次由中心向四周写在各个同心圆里。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对自我的认识。

    客观地剖析自己的内心活动和言行,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概念。因此,通过心理课堂引导学生能主动定期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言行做出深入、客观的分析,如写日记,使其能不断地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逐渐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从而促进自我概念的健全发展。

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父母、老师、同伴等对个体的看法、态度、评价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好比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个体通常是通过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并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

刘志军(2003)等人进行的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其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有关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与同伴关系对自我概念有一定影响作用。基于此研究,笔者在课堂上主要围绕如何正确看待父母的评价及同伴的评价两条主线展开。对于如何看待父母的评价,笔者采用的是案例讨论的方式,选用了一个因受父母评价而苦恼的学生案例,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中的主角应如何正确看待父母的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是否遇到类似的经历,自己当时是怎么处理的,最后升华到问题的核心“我们怎样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当方法来源于学生时就显得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如何看待同伴的评价,笔者设计了一个“我眼中的你”的活动,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接下来让学生分享“当听到他人的评价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怎样对待他人的评价”,即结合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如何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

来自他人的评价中,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他人的消极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他人的消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反应,有可能会增强或动摇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因此,应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他人的消极评价,尤其注意“全盘吸收”或“全盘拒绝”的心态,同时善于从不同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中了解自己,通过全面获取信息,形成对自己全面、正确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我。

艾里克森提出,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个体的自我概念还会在认识和评价他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最初,个体往往只会认识、 评价别人,容易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渐渐地学会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照,主要是通过把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并与这些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进而加深对其自身特点的认识和了解。高中生在评价他人特别是同龄人,容易产生偏见,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及自我概念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笔者在课堂中采用心理剧的形式,让学生先后扮演“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引导学生用同理心去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即“当你是评价者或被评价者时,你的感受是怎样?”进而引导他们从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反观自己,即你喜欢或讨厌对方身上的某一点也许你身上也有,启发学生学会在人际交往当中了解自己,促进自我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伴交往在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当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有以下几种心理: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不同的心理决定着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而人际交往模式又影响着自我概念的形成。因此,心理课堂应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当中反观自己,进而逐渐形成“我好你也好”的人际交往模式。

四、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肯定。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个概念,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高效能信念的个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障碍都有着实现目标的强烈动机和坚持性。因此,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

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六种效能信息来源塑造,这六种信息分别是个人表现经验、替代经验、想象经验、言语说服、生理状态和情绪状态。笔者围绕个人表现经验和替代经验设计了一个“天生我才”的团体活动,让学生通过竞争演说这种个体亲自操作的方式,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这也是建立自我效能感最有效的途径。同时,注意引导没有参与竞争演说的学生如何通过观察与自我类似的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获得替代经验,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心理课堂设计的团体活动可以通过创设让个体积累成功经验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效能感,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在生活中获取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经验如替代经验、对生理和情绪进行积极的赋意。

    西方心理学家 Shavelson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取得最终教育结果的保证。近年来,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家庭的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学校的课业负担、学业成绩;学校及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都可能会经过个体的认知整合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概念并通过自我概念而弥散性地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心理课堂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载体,但课堂之外也需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正确引导高中生客观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悦纳自己,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樊富民,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

[3]刘化英,罗杰斯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06).

[4]刘志军,谭千保.高中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同伴关系与其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04)

[5]李韧,刘先华.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097-1099.

[6]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13-327.

[7]钟志农.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0-1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