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给传统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在其发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一大批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积极心理学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的,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负面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我认为,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是关注学生的自我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拥有应对生活难题的应变能力。

其次,大多数学校心理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当下的中学缺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有些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心理课,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的教材等,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中学对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这样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提升。

3、东孚地处城乡结合部,当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这个区域人口流动频繁、复杂生活环境相对滞后等等条件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初中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易紧张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等,教育者应当关注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加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帮助他们健康幸福成长。

二、课程定位

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应变力

在以往的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中,一直明示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导致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负面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较“消极化”。

“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校本课程是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起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培养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调控情绪、如何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不仅要让学生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积极正能量的心理力量。

    2、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管、价值观奠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人格构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的老师来说,也面临着健全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生命价值,在有限的教师生涯获得成就和幸福的人生课题,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为了在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增进教师的积极心理体悟,我们也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开展不同的积极心理培训和拓展活动。

三、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

1、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积极情绪的获得,通过完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获得如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课程的出发点明确指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一个辅导员十个学生的模式进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悟和收获,强调心理氛围和辅导员同学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发挥“同伴积极效应”,形成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我们的强调个性积极发展、人格健康发展。

2、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调控情绪、如何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等,能以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老师引进的应变力辅导计划,一个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团体活动。

应变力培养包含:小组破冰活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认识个人力量增强自信、认识RAP模型、保持冷静、自我对话:用更积极的想法面对生活难题、选择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网络、考虑他人的观点、与他人保持和睦。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包含: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坚持、团队精神、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和怜悯、自我管理、幽默和乐观、社交智慧。

四、课程的实施

1、专家指导

利用我们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校的优势,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教授作为我们学校心理校本课程开展的指导老师,从师资培训、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场地选择、老师选择以及课后反馈等多方面,他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2、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

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十一名兼职心理教师,邀请心理有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进来。

3、组织教师培训

    2013年8月20-25日,组织所有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确定课程实施的途径

    利用全校初一、初二年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每节活动课时长45分钟。

5、确定课程实施的方式

    10个学生2个辅导员的形式进行。活动场地利用心理体悟中心,有相对独立安静的轻松空间。

6、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每学期初,制定该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师资安排,备课时间地点安排、课后反馈分析会议等。

7、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围绕课程开发出与课程配套的相关资源,如教案、活动方案、挂图、活动道具等。我们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做好课后反馈收集,及时对课程进修修改和调整。

五、心理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有异于其他学科,多数学科可以通过利用标准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无法进行标准化测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种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受到心理健康课程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广,我认为实践中的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监查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心理的成长,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心理的开放程度、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学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体验获得的多少进行评估,比如在活动课程中,鼓励每组的十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参与发言讨论阐述心声,都能积极参与展示,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同学都活动积极体验。

2、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校本课程问卷调查。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对活动课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活动课的内容涉及到底能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体验积极情绪,是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帮助。

问卷发放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生,用SPSS2.0进行统计,其结果如下:

问题

从来没有

很少有

一般

比较多

很多

是否期待下一节的心理校本课

0

0

0

62%

38%

帮你情绪调节

0

6%

6%

44%

48%

帮你和朋友家人相处

4%

6%

6%

42%

42%

帮你建立自信心的帮助

2%

6%

2%

62%

28%

帮你更好的了解和悦纳自己

2%

4%

6%

48%

44%

帮你处理与他人冲突和争执

2%

8%

0

44%

46%

帮你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6%

8%

4%

46%

36%

帮你更积极的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

0

0

2%

52%

46%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带给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是积极的,约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在处理情绪调节、与朋友家人相处、建立自信心、更好的了解和悦纳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更积极的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3、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每节课课后,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校本上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辅导老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用纸条的形式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作为课堂反馈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评价和访谈进行反馈,这也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强化。

六、反思与小结

通过此次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实践,我有以下反思,同时,也是我这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用更完善和客观的方式来评价心理活动课,我此次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程评价,与以往的心理健康调查的方式不同,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还需在问卷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修正。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去加之整合,使之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氛围、仪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学生和老师舆论导向,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心理培养和言行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我们做的尚且不足,需要我们今后作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最后,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师的职责,其实心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中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科目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可以运用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老师的观念和言行也是学校隐形课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让老师们拥有积极心理学的体验和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实践,是一次尝试和创新,我们从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包括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比如师资培训,课程开展等方面,都一一克服,并且对团队活动进行设计和不断修正,通过学生课后调查和访谈,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修正和改进学校的心理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郑禄玉.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0月第5期.

孙公策.关于创建中小学“积极成长”师生幸福区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