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因此高中心理课更多指向引导学生向内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在活动体验中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谐相处。在心理辅导中,许多学生遇到的诸如人际关系、自信心等问题,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无法与自己好好相处。
然而在心理课中,我发现每到涉及“向内探索自己”的话题时,许多学生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或“不知道怎么说”,其实这是防御或阻抗的表现。因此我不断尝试让学生放下防御,坦然面对的方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随手翻阅了一则的绘本故事《小小孩》,读完故事后深受启发,于是设计了一节高三心理课《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一、隐喻故事的理论基础
隐喻是一种比喻,隐喻故事,就是借用完全不同的背景和角色,含蓄地暗示一些想表达的意思,通俗地讲就是有目的地讲故事。故事中有一些跟对方事情有关的东西,让对方潜意识接收的重要讯息,但在意识层面看不到。
世界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首创隐喻故事进行辅导或治疗,他曾经说过:“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用说故事的形式解决”。
隐喻故事既方便表达,沟通和交流,又容易穿越防御,克服阻抗,深入到内心深处,让读故事的人有一个安全的距离来谈论与接触自己,表达出自己潜意识的需求和情感。通过隐喻,宣泄情绪,或者因为靠近自己而有了新的觉察与体会,更能发挥自己内在的能动性,促进领悟与成长。
二、课例《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实施过程
高三年的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面对每次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感到恐惧、害怕、焦虑、情绪不稳定……从内在小孩治疗理论看,这是因为抛弃了“内在小孩”,与她们没有联结。该课例旨在帮助学生与自己的内在小孩重新建立关系,觉察、接纳自己的内在力量,重新整合与建构有效资源,积极应对的生活中的挑战。以下是主要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活动一:欣赏绘本故事《小小孩》
播放自己制作的绘本故事《小小孩》视频,提醒学生注意观看视频过程中自己内心感受的变化。
结合学生内在感受的变化,帮助他们了解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或几个小小孩,他们是童年时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受过伤害的心理实体,称这部分为“内在小孩”。
活动二:进一步理清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共鸣,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建立联结。
再次分段播放绘本故事《小小孩》视频,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主人公童童最后通过何种方式解决问题。
绘本故事《小小孩》讲得是主人公童童在5岁和10岁时曾经受过的伤害,至今仍然无法释怀,而童童在现实中想通过向外索取爱和不断与人争辩的方式,去满足童年未曾得到的爱和被信任,但这样的方式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疲惫不堪。童童最后决定回到5岁和10岁时光,与那时的自己对话,问题才得到解决,内心得以平静。
主人公童童的遭遇引起许多学生的共鸣,它隐喻着“每个人对自己内在力量的觉察、接纳、寻找有效资源和重新整合与构建”、“发现自己内在不同的声音和力量,面对真实的自己”。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共鸣,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接触自己的内在小孩,而设计了活动三。
活动三:《了解你的内在小孩》测试,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
我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说明自己看到绘本故事后,想起小时候经常被指责,以至于常有“我不好”的念头,因此长大后不断努力,企图向周围的人证明“我好”,但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感觉“很累”,因此也尝试停下来,跟自己对话。“自我暴露”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放自己。
紧接着我通过《了解你的内在小孩》测试,帮助学生看到忽略自己内在小孩很久了,需要停下来与他们对话。
活动四:为遇见内在小孩做身心准备。
除了指导学生做好放松前的身体准备,如选择舒适的姿势等身体上的准备,还提醒他们,遇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时,可能会有许多负面情绪出来,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出来,帮助他们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活动五:冥想引导,遇见并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引导学生通过放松冥想,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尝试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活动六:尝试在纸上画下内在小孩的模样
让学生通过绘画形式,具体呈现内在小孩,画完后,引导学生接纳内在小孩带给自己的一切,并问问自己的内在小孩,需要自己为他们做些什么,进一步整合资源。
活动七:学生分享感受
有一名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画的是躲在角落很孤单的自己。他说这是他的小小孩,由于小时候父母都在国外,从小就觉得特别孤单,现在他们虽然回来了,但那种孤独感一直都在,现在他们在不在身边都无所谓。因为时间已经不能倒流,他们欠自己的也没办法弥补。但现在他看到了,并与孤独的自己对话,理解父母的不得已和局限性,在以后的日子,自己给自己爱和温暖,也感谢班级的同学给他的关爱。
活动八:承诺及总结
爱自己从爱自己的内在小孩开始,不管她是生气的小孩,悲伤的小孩,害怕的小孩,闹脾气的小孩,或是开心的小孩,给自己的内在小孩一个承诺,愿意从内心深处无条件的接纳他,珍惜他,疼爱他。带着自己的内在小孩一起成长。
三、课堂事件的隐喻故事解读
1、借助主人公童童,隐喻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或几个未曾被满足或受伤害的自己
课堂时间有限,为了帮助学生向内探索自己,理解什么是内在小孩,我借助绘本故事《小小孩》视频导入,将那些未曾得到满足或受伤害的自己呈现出来,使“内在小孩”具体化,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理解。
2、采用隐喻故事,降低学生的防御
我曾尝试在平行班采用直白的方式问学生:“你们小时候有什么需要未被满足或受过伤害吗?”“这些伤害对你现在有什么影响吗?”学生大都摇头或茫然,谁也不愿意在公开的场合分享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这是本能的防御。而绘本故事则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不需要分享太多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或未被满足的需求,有了一个安全的距离来接触自己,深入到内心深处。
3、通过冥想引导和绘画呈现,引导学生自我对话
在放松冥想的在安全的环境中,遇见并尝试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增强学生面对自己的意愿,并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问问自己的内在小孩需要自己做些什么,通过对话,觉察自己的内心需求,接纳自己,整合资源去滋养和重新建构自己的世界。
四、隐喻故事的课堂效果评价
1、回到当下,面对未完成的事件
这里的“内在小孩”指的是童年时期一些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或有被伤害的经验,导致内心其实还存留着脆弱、受伤、需要被关注的“小孩”,它可能重要的事件,也可能是一些人物或者感受等。从完形理论看,这些“内在小孩”可能是当事人“未完成的事件”,当事人无法生活在“当下”,而把过多的力量着眼于已经过去的“未完成的事件”,这无形中耗费了当事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隐喻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他们在安全的距离下,重新面对“未完成的事件”,再用想象法把学生带到当下,让学生重新经验早期经验的过的感情,体会此时此刻重新看待以前的那些人、那些事,活在当下,整合资源,用当下的心态,重新面对问题。
2、发现不同的声音,面对真实的自己
隐喻故事里,主人公童童处理与自己的关系用“回到过去的时光,拥抱5岁和10岁的自己,并与他们对话”的方法,为学生做了个示范,他们更愿意向内探索自己,在冥想状态下遇见自己并尝试拥抱自己。许多学生在冥想过程中有许多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允许那些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出来,帮助他们宣泄并有效缓解压力。当负面情绪出来后,他们能重新看待自己,与自己有更深的接触与联结,渐渐靠近自己,接纳自己。课后有的学生反馈,在接触自己的过程中,他发现原来每次这么在乎成绩,是因为一直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而这源自于小时候父母的不认同。在放松状态下,他看到那个无助的、弱小的自己,给予它许多关爱和鼓励,心里平静了许多。
3、整合资源,重新面对挑战
隐喻故事中主人公童童在“回到过去的时光之岸,拥抱了5岁和10岁的自己,对他们说出了很多话”之后,“心仿佛被风洗浴过,可能还会起伏,却不再喧嚣”。主人公童童对自己说了什么话我们并不知道,但最后他是有改变的。而课堂上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在小孩画出来,并尝试跟她对话,这就是接纳自己的表现,而尝试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能帮助学生整合自己的内在资源,发现自己潜在的力量,从而更有力量面对今后的挑战。如有的学生写道:“会过去的,加油,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我不是这么轻易能被打倒的”。
五、实施拓展建议
1、注意收集隐喻故事
隐喻故事疗法是后现代心理辅导的范畴,因为故事本身婉转起伏的情节和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让读者随着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感受,在体验别人故事的同时整合自身的经验和生命,这就是故事的神奇力量。因此隐喻故事也常常被其他疗法和流派作为方法和技巧。但要找到符合教学目的的隐喻故事,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就要注意收集素材并适当分类。如我偶然看到这则绘本故事《小小孩》,还看到《找天边》、《穿越喧嚣》、《红土坡》等,这是一系列向内探索自己的隐喻故事,我设想根据这些绘本故事,开发一系列的课程。儿童绘本故事、《101个重塑人生的故事》、壹心理网上治愈性视频等,都是很好的素材。
2、学会制作隐喻故事
在使用这些隐喻故事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现,它们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比如我在使用绘本故事《小小孩》的时候,它用几幅画,配上文字,如果直接把它作为导入素材,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我想把它做成集声音、图片、文字等需要多种感官参与的动画片,这样比较能吸引学生注意,再加上一定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后来我尝试用camtasia studio8.6软件,把事先做好的录音,图片,文字等多种要素集合起来,做成动画形式,又采用QQ影音截取片段,既能整体播放,又能分段理清故事内容,教学效果明显好多了。
再如网络上常有一些不错的隐喻故事视频,但因为资讯的发达,许多学生在之前已经看过了,因此对他们也没什么吸引力,适当对这些视频进行改造,甚至自己编写故事,做成视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有些电影也是不错的素材,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让学生观看整部电影不太现实,截取有需要的片段作为隐喻故事也是可行的。如由张家辉彭于晏主演的电影《激战》,其中的一个片段讲的是张家辉饰演拳王如何鼓励彭于晏饰演的富二代参加拳击比赛,整个比赛的过程展示的是“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拳王还对富二代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怕,就会输一辈子”。通过截取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隐喻的故事情节更容易触动学生、激励学生,比起苍白无力的心灵鸡汤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经济之声的财经夜读,也有许多隐喻故事,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处理后,便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因此尝试学一些常用的软件,如camtasia studio、QQ影音、格式工厂等对于制作隐喻故事也是有帮助的。
3、充分挖掘隐喻故事
隐喻故事就像潜意识的窗口,包含了直接的言语和隐喻的沟通,显示出人们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努力。如我用绘本故事《小小孩》作为导入,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引发初步的思考,渲染浓厚的氛围。如果仅仅只是把它作为导入,那就太浪费这则绘本故事了,因为它还包含怎么去处理自己遇见的问题,最后结果怎样,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理清故事情节,看到主人公童童的问题及处理方式,这是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因此充分挖掘故事里的资源,充分发挥隐喻故事的力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如果时间允许,我还想尝试在理清故事环节后,先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的童童,会对5岁的小北说些什么,会对10岁的小原说些什么,再回到自己身上,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深的探索自己。
一个好的隐喻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当我们把故事分享给学生,且这个故事的主题又与他们所经历的情况非常契合时,学生跟着故事里的主人公一同经历情节、体验感受、产生思考、作出决定,他就有可能在自己的事情当中有类似的体会,帮助学生在安全的距离下做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吴洪建.遇到更好的自己[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5:55-56
[2]Martin Payne著,曾立芳译.叙事疗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51-52.
[3]蔡淑芳,爱的觉醒与疗愈——完形心理治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