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本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是所有学生熟悉的学具,用于记录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记录课后练习和作业等。对于发展时间不长的新兴学科心理来说,注重情感维度的教学目标,强调情感交流、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程教学观。目前,心理课堂使用的笔记本主要用于记录学生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写自我、课后感受、运用心得、记录心情等,是学生敞开心扉、倾诉心曲和老师沟通的方式。
我校自2007年开设初中心理课程以来就尝试使用心理笔记本,试图在原有心理笔记本功能基础上探索新的途径,更好地搭建这一特别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探索激励手段上的新途径
初中学生,尤其是刚从小学阶段过渡来的初一学生,依旧喜欢精神鼓励的“物质化、形式化”,因此我校在心理笔记本中特别增加印章激励的制度。
1.专页收集印章
统一规定心理笔记本的第一页留白,专门用于印章收集。每个印章旁边需写明“获得理由”,一方面方便心理老师课后盖章时核对确认,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强化了学生获得印章的良好行为。
2.获得印章的途径
心理课前演讲、上课积极参与活动和积极发言、认真记录笔记和完成相应课后延伸、及时缴交笔记本、积极参加学校心理活动等,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能得到印章。尤其是一些班级特殊生能积极参加活动时,心理老师会多给予其更多机会奖励印章,一方面有助于控制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能给予这些特殊孩子些许自信。
3.印章的奖励
每个学期结束,心理老师会清算一次每个学生的印章数,公布在班级学习园地。各班数量较多的学生(基本控制在8人左右)可以组成团队到学校心理沙盘室进行一次团体沙盘体验。一般而言,沙盘和上千个玩具足以吸引初中生,勾起大家小时候在江滨海边玩沙的回忆,这个奖励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学生有足够的动力争取印章。此外,这个奖励无形中宣传了学校的心理沙盘室。实践发现,很多学生体验沙盘后,主动捐赠了一些自己家的旧玩具,丰富了沙盘室的玩具种类,一举两得!
因每节课的印章都是当次有效、过期作废,所以一定程度保证了学生每次上课记得带笔记本。此外,印章制度对学生产生的激励作用,保证了心理课堂的有效性和活动参与度。
二、探寻形式上的新途径
新课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的人,所以心理老师对心理笔记本的形式没有特别要求,学生可以选用任何材质、外形的笔记本。基本上学生会选用普通的本子或者学校统一发放的本子,有的学生会将小学阶段获得的奖品本子作为心理笔记本,有的学生用密码钥匙为本子上保险,有的学生则将彩色卡纸自行装订成册。
不仅外观上别具一格,每个学生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心理笔记本进行个性设计。如有的学生自行创作每页的花边或配以插图,笔记的重点部分彩笔画上花朵之类的来标识。或是干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漫画或图画叙事的方式记录所听、所看、所思、所感。
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笔记本不局限于纸质,有的学生对于各类软件的应用能力很强,将自己QQ个性签名或在QQ空间、微博、论坛等发布的心情截图后加以设计,打印出来装订成册。
三、探寻内容上的新途径
有了激励制度和形式上的创新,心理笔记本的内容就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和容量。
1.简易咨询
考虑到部分家长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一些学生不方便借助电脑和手机进行咨询,也不方便到咨询室面谈,对于一些较简单但又困扰的成长性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心理老师建议学生通过心理笔记本写下困惑。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心理老师会在第一节课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文字描述具体阐述问题。
基本上心理笔记本当天收次日发,心理老师及时回复,一定程度保证了学生问题的及时解答。除了“解惑”,心理老师在翻看学生心理笔记本时还会适时进行“鼓励”。如写下肯定、激励性的一两个词或句子,画个表情等。
2.心理美文
英语课前常有口语对话训练、政治课前常有时事演讲,心理课堂也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心理美文的分享。每个学生在心理笔记本里抄写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愿意和同学们分享的心灵小故事,并附上“启示”,作为课前分享的内容。
经过实践,这种小故事大道理的心灵鸡汤深受学生喜爱,一是初中生不喜欢“被说教”更愿意通过听故事的方式吸收各种道理;二是每次故事分享后心理老师都有相关内容延伸或简单点评,学生收获了很多心理的趣味知识。
实际上,每个学生准备心理美文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心理教育;上台演讲的学生有了口头表达的锻炼,还能得到印章奖励;同时台下的同学也学会了“倾听”。一个学期下来,每节课前几分钟的心灵滋养让师生都收获一份成长。
当然,在探寻新途径的同时,我们的心理笔记本仍然拥有基本的功能。
1.记录有助于心理成长的技巧和方法。与其他知识性课堂不同,心理课堂的主要目标不是知识传授,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因此心理课堂不要求学生硬性记录多少知识,而更关注于学生学习、了解、掌握到多少成长所需的心理调节技巧和方法。比如在教授“集中注意力”、“高效记忆”等课时,学生可以选择记录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实用的技巧。当然也可以记下课堂上喜欢的某句话或者某个故事。
2.作为课堂活动用纸。心理课堂有很多的互动游戏或活动,如像“思维”主题的课程就需要学生在笔记本上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3.进行课后延伸。心理课往往没有硬性的作业要求,但心理老师会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可以写下本节课学习感受,可以留下几道思维难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可以建议学生翻阅有关青春期知识的书籍,提出自己青春期遇到的困惑等。
四、探寻制度上的新途径
心理笔记本是心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它的长期有效平稳运转不仅需要双方的配合,还需要一个“绿色通道”,即专设岗位——心理课代表。我校心理科代表的工作职责是:做好保密工作,认真收发笔记本;做好笔记本的登记;课前辅助班级纪律委员做好课前准备;大型心理活动时收缴、登记同学作品等。
职责中尤为重要的是“保密”工作。基本上各班一周一次心理课,个别同学有在课程外的其他时间利用笔记本进行“简易咨询”的需要时,由心理科代表作为“绿色传递员”将笔记本及时在固定时段(下午第四节课)转给心理老师,并于次日同一时间取回交给同学。
与其他学科选择科代表的标准不同,我校心理课代表的选拔把机会留给了还未在班上担任班干部、小组长、其他科代表的普通学生。一般在第一节心理课公布完各项制度后,由学生主动举手、同学表态,初步选定一人,经过一个月试用期,同学认可后正式上任。鉴于心理科代表的职责特殊,在每学期初、期中、期末会开展集中的心理科代表培训。
五、探寻归属上的新途径
正常心理笔记本归学生本身所有,鉴于这是师生共同的心血,见证着学生的心路历程,且各具特色风格多样。在征求学生本人的同意下,每年都有“内外兼修”的优质笔记本被扫描一份电子版、复印一份纸质版收藏在学校。多了这个重要的牵引线,当学生回母校时会觉得有一个会议在这儿,无形中成为校友联络的重要情感载体。
六、新途径的实践成效
我校已开展8年的心理笔记,成效显著,很大程度体现了心理健康的理念,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见证学生心理成长。心理笔记本简单易行、人手一本,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记录了学生心理课堂所学所感、传达了学生的成长困惑、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自我心理教育。
2.增进师生熟悉感、信任度。心理老师通过翻阅心理笔记本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课程掌握程度,学生借由心理笔记本感受老师对其的鼓励和支持,师生的距离拉近,彼此互相认识、互相熟悉、互相认同、互相信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基础。
3.强化心理课堂管理。心理笔记本在初一、二年段推行,有助于培养心理课堂的规范化,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也有助于形成心理课堂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印章奖惩一定程度加强了课堂纪律的控制,加大了学生上课的投入程度,引导学生往良性方向发展。
4.遵循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阐述了人的五种心理需要,初中生所处阶段主要是“认可与尊重”的心理需要。心理笔记本用方寸之地构建了一个平台:增设心理科代表保护笔记本中的隐私,加入心理课前演讲培养锻炼自信,引入印章激励机制及时对良好行为给予反馈,老师批复笔记本使用鼓励性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在心理笔记本中找到自我,满足心理需求,感受自身价值。
七、心理笔记本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新事物的成长势必在应用和实践中不断打磨,在问题中不断反思改进。从学生反馈和笔记本记录内容中我发现一些问题,今后将继续探索,进一步改进。
1.印章往往更多地集中在性格外向、积极主动的学生上,而心理特殊生或者话语不多、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印章数相对较少。可正是这些学生更需要心理老师关注,给予更多的自信。因此在今后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老师会有意识地尽力做到公平、覆盖面广一些,多一些等待、多一份耐心,创造机会让需要关注的学生积累自信。
2.翻阅学生心理笔记本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学生较少记录课堂上的活动,而是将自己的心情随手记录在本子上,或是写一段心情随笔,把心理笔记本当做心情晴雨表,实际上这种行为是学生表达内心的欲望的体现。今后可以考虑继续丰富笔记本功能,引导学生记录“自我”,通过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分析,增加心理活动、情绪体验等的记录。可以借鉴语文周记的思路,引导学生每月写一篇“心理月评”,让心理老师通过文字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排查问题学生,收集学生案例。同时,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不仅回顾了一个阶段的心理状况,而且有机会表达、宣泄心中的苦闷。心理月评除了用文字的方式,还可以考虑用图画、曲线图等方式表达。
由上述阐述可以发现,一本小小的笔记本,像是一本学生心灵成长记录册,承载了我校心理课堂的激励机制、活动载体、能力培养、过程性评价的各项目标,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今后,我校将继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心理笔记本的新功能,完善心理笔记本制度,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指导学生写心理笔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江苏省南京市大厂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