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与教师、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可见教材的重要性。教材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课本、练习册、故事书等;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本文的教材指的是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中小学的时间较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正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之中。那么教材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到底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在心理课堂中又该如何处理教材呢?本文结合心理课堂例谈如何做教材的主人。
一、转变老旧观念 认清教材作用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就是知识的载体,具有权威性、统一性,一切的学科教学活动都从教材出发,老师们的备课常常是拿着一本教材和教参来思考该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点,这是典型的“教教材”的观念。虽然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推进,教材越来越注重联系生活和实践,国家也大力倡导学校自主研发校本教材,但是广大老师们对于教材的观念并没有改变,依然奉教材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照本宣科,拿到新教材就立刻研究新旧教材的不同,然后继续沿着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当意识到这种观念的不足,学生是活的,教材是死的,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是很受局限的。教材应该是一种工具,学生利用教材的学习安排体验学习的过程,积累学习的经验,获取必要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会探究并形成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观念,促进智能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利用教材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1]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应该如此。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特殊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以传授知识为主。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称《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纲要》还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因此,教材课本只是一个参考,要上好心理课,必须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征,还要结合国家形势发展、社会现实状况和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灵活多样,不能照本宣科。[2]
二、根据具体学情 活用教材内容
在转变了教材观念,我们的教学思维不再被教材束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大胆地“使用”教材,并且不能只是“使用”,而应该是“活用”!那么,怎么活用教材呢?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需要裁剪变动教材内容,取其精华。以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叶一舵主编的《小学心理健康》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做事有始有终》为例,该课的教材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是1.暖身操:合唱蜗牛与黄鹂鸟;2.表演天地:想象歌曲中的小蜗牛爬上葡萄树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表演出来;3.小故事大道理:小猴子挖井的故事;4.明镜台:看看小明的身上有没有自己的影子,帮助小明改掉他的毛病;5.加油站:为自己写下一句关于坚持的名言,贴在某个地方提醒自己。我按着教材的内容上了一遍,发现有点儿不顺畅,当孩子们表演完了之后只要稍加引导就能明白做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此时又继续讲小猴子挖井的故事,还是重复强调做事有始有终,这样显得累赘又浪费时间;在明镜台这个环节,小明的行为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可以很容易看出小明的半途而废,但还不足以引起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最后的加油站环节,鼓励自己要坚持的方法还有很多,并不只是贴字条提醒这一个方法,如果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题,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鼓励自己做事有始有终,我想学生可以自己想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因此,我决定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裁剪变动,把第二个部分表演天地进行引导和延伸,直接引出做事有始有终的道理;裁去第三个部分的小故事大道理;把第四部分明镜台中小明的例子变换成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并且请学生分享自己做事有始有终的例子,进行积极的强化;最后的加油站部分,让学生讨论鼓励自己做事有始有终的好办法。经过这样一改造,这堂课上起来效果更好了,既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要结合学情,活用教材,敢于裁剪变动教材内容,让教材为教学服务。
三、学会大胆创新 变换教材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按照教材的形式原原本本的上,好像有点儿沉闷,或者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活动形式不适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因为在活动中学生才能获得较深刻的体验,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有利于知识经验的内化。因此我们要敢于大胆创新,根据主题内容换个新颖、恰当的活动形式,甚至跳脱出教材,自己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以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叶一舵主编的《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六年级下册的《我自信 我成功》为例,该课的教材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是:1.暖身操:我很棒的手语操;2.小故事大道理:残疾人钢琴师刘伟的故事;3.体验自信:每个人上台对全班抬头挺胸真诚的微笑,小组内回忆分享自己因自信而成功或因不自信而失败的例子;4.自信小锦囊:提高自信的方法;5.我的优点:写出自己的10个优点。其实这套教材在编排上很有自己的理念,注重暖身,注重先行组织者,注重体验,还注重方法的指导,但我觉得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自信、提升自信,活动的体验可以再多一些。因此我结合心理素质拓展,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自信三部曲》,环节如下:1.暖身活动:剪刀石头布,赢的人说一个自己因自信成功的例子,输的人说一个自信的好处;2.我最响亮:每个人在小组内响亮地进行自我介绍,然后每小组派一个选手进行小组PK;3.我最闪亮:每个人自信地进行T台秀,通过表情、动作展现自信;4.小组之最:小组讨论后为每个成员冠上独一无二的优秀称号。5.分享:小组分享本节课感悟,讨论如何提升自信。在教学实践中,这堂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在“我最响亮”、“我最闪亮”、“小组之最”这三个主题活动中从不同层面体验了自信,激发了自信,提升了自信,并且把提升自信的方法交由学生自己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一堂结合心理素质拓展的活动课,很受学生的欢迎,这也启发了我去思考、开发小学高年级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课程。所以,对于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大胆创新,变换教材形式,才能让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这不仅仅适用于心理课堂,我想对于其他学科课堂也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转变教材权威性的观念,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具有自己的主见,在充分考虑学情的情况下,灵活裁剪教材内容,大胆改变教材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内化。
[1]高凌飚.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教育发展研究.2007,29(12)
[2]詹静.上好心理课的“六不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