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丢失的自信如何找回——优势潜能训练课程随笔

 

一、缘起

在多年的求学生涯和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由于现代教学往往以升学为目的,一些不满足升学条件[1]的学生往往直接放弃学业,部分处于满足升学条件边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倍感压力。[1]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一点点丧失。自信心一旦丧失,人的生活品质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心理学上“20世纪的困惑”。[2]但是,丢失了的自信该如何找回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并驱使我开始接触积极心理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正准备开展的SEL项目。这些项目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它和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如积极情绪、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自我效能感等)息息相关,在现代的学校教学中也有很广阔的研究前景。[3]终于,我在201510月得到了这样一个共同研究的机会。那是一个有关学生品格优势培养的项目,我欣喜于这样的相遇,让我能够在教学中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未来。

二、我们的现实状况

之所以说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未来,是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批特殊的学生——80%以上是由于普及高中而入学的。中考满分800,学生入学平均成绩300分左右。除了成绩不理想,学生还普遍存在课堂纪律差(如玩手机、睡觉、说话、走动等),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严重的还会有顶撞老师、在宿舍喝酒、抽烟、携带违禁物品(催泪弹)、打群架等情况[2]

但除此之外,学生的才艺也非同一般——孩子们自己会创办书法社、跆拳道社、街舞协会、吉他社等等,还有直接在校园做买卖的……头脑灵活到你无法将他们与“学困生”几个字联系到一起。乐于跟人沟通,但他们对于学校或班级的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一身才艺却不敢展示,认为自己在集体场合无法胜任,自我效能感[3]很低。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群很难取得成功,生命的幸福感也不高。

三、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我们的学校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这里是广为人知的革命老区。虽有民风彪悍的说法,但也是由于传统习俗留存过好——各种关系都以宗族为基础。这里的传统民俗非常完善,无论城乡,孩子从小接受书法教育的不在少数,一些家族技艺更不在话下,所以孩子们几乎从小就多才多艺。[4]

但在学校,社会和职能部门对学校评价的标准以升学率为主,[5]所以,学校的教学氛围就变得更注重成绩,连同家长也会对成绩不好的孩子有看法。因为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求全责备,认为他们会做得更好,所以会放大孩子的缺点,缩小或忽视他们的优点。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或初中出现成绩问题,那么,一路走来就会受到很多的冷遇,甚至是打击。到高中后,遇到学习问题就会缺乏自信,产生怯意。这种心理会慢慢辐射,磨灭掉原有的才华对自己的影响,以至于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6]这除了导致他们对学习消极应付,不热衷于集体活动外,还伴随一些习惯性的行为问题(迟到成习惯,被训习惯等)。

四、解决方法

二战以来,对各种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成为心理学界研究的主流。但大量的研究并没有使人变得更加幸福,相反,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大大增加,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7]这不禁让人想到千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郊外的草地上问他的弟子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除掉这些地上的杂草?”他的弟子们有说烧掉的,有说埋掉的,有说铲平的……一年后弟子们发现“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地里种上庄稼。”拿这个故事来类比的话,改掉不良行为的方法就是用良好的行为去替代,去除消极心理的方法就是培养积极心理,让学生的积极品质得以发展。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研究总结出了人类的6大美德和24项优势(如下表),被称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核心价值模型。[8]该模型成为我们本次实践研究的主要依据,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真实的幸福》为本次实践研究的主要参考。[9]

美德的种类

所包含的品格优势

智慧

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洞察力

勇气

勇敢、毅力、正直

仁爱

仁慈、爱与被爱

正义

公民精神、公平、领导力

节制

自我控制、谨慎、谦虚

超越

美感、感恩、希望、信仰、宽恕、幽默、热忱

五、品格优势训练的实践研究

我们本次研究样本选取的实验组是我所带的班级,对照组是一个平行班级,两个班级入学平均成绩一致。我们在两个班级同时进行同样的问卷测试,不同的是实验组进行优势潜能培训课程,而对照组不进行类似的培训。优势潜能培训课程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课按主题班会的形式举行,连续进行8周。

实验组学生刚进高一时最大特点就是非常自我——对教师的提议充耳不闻,无论是学习还是集体活动。例如:有很多唱歌非常不错的孩子,却不愿意参加学校的合唱队;有舞蹈表演才能的却不愿意在班会上表演节目;班级的板报、集体饮用水基本都要拖两星期以上才能完成;经常被科任老师投诉等。

201510月,接到研究项目,经过学习,我们于2016229开展了第一次主题班会——优势品格知多少?

我以“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引入,马上就引起了班级学生的共鸣。当我问“为什么父母总要在自己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时,一个学生说希望自己比别人家的孩子好。然后我们就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不足进行了归纳。这样,学生初步知道了“什么是优势品格”后,我们提出下一周的主题——发现自己的优势品格(问卷),发现同学的优势品格。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去体会。

201637,我们进行了第一次问卷测试,这次测试是在干扰课开始之前。从时间角度讲,孩子们只是在上周简单地认识了优势品格,还没来得及细细体会,但是这次的问卷已然让他们兴奋。除去很少去接触这种集体形式的问卷调查外,问卷中的问题有感受性的,有行为表述性的,还有自我认知的,这让他们更立体地了解到优势品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稍有遗憾的是,问卷中题目数量过大,我们班的部分孩子无法全神贯注地答题到最后。这和他们以往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值得欣喜的是,有些细心的科任教师在这周末已经开始感受到学生的变化了。也就是说,孩子们的认知已开始影响他们的行为。

2016314,本周要进行的主题是“环保时装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公正和领导力”等优秀品质。这期正好赶上高一级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要求步调一致,我又不想把干扰课程落下。所以就把学校的“学雷锋”活动月和这次的干扰课结合在一起。

班会开始前四天,我把任务布置给班委会的同学,同时给她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材料。但是直到14号上午,孩子们还在说不知道怎么弄,准备的材料也没有完整的体系。不得以,我用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整理活动方案,中午留下一部分同学进行排练。下午第三节班会课开始,学校领导及老师入座后,整个课室就交给了孩子们。他们的表演稍显生涩,一些羞涩的孩子说话声音几乎是听不到的。但作为观众的学生们格外安静,看得很认真,精彩处也报以掌声。到环保时装秀环节,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每个小组的活动都很积极,作品展示开始时没人愿意走出来,一段时间后,一些没有被要求展示的孩子也主动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认为是其他教师在,他们怕冷场而丢人),每组一份简单的报纸被做成草裙、哈利波特的扫把、火炬、船、手套、帽子……不一而足。孩子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是在平时的教学中难以见到的。

第一次干扰课程结束,虽然没有完全按照预设的课程进行,但是学生依然感受到了合作、自尊等品格,班委会同学的领导力和公正的品格得以展示,和我们的主题要求一致。这周的班级常规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2016321,这周的主题是“我欣赏的Ta”,通过大家欣赏的公众人物感受“善良、正直、爱”。[8]所以,在周末的时候,我安排各组长对他们喜爱的公众人物进行统计,以人物头像的形式做成卡片。班会课的时候,由同学抽取人物,投影后讲述该人物的故事。他们选择的人物有政治领袖、歌手、演员、作家、军人、影视人物和卡通人物。因为是自己喜爱的公众人物,大家的兴趣很高,课堂上无论是交流还是聆听,氛围都非常好。以前那种羞涩的状态慢慢消失,大家也很容易接受他们受人爱戴的原因——善良、正直、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了解到不同职业人物的特点和信念的力量。

在这周的时间里,我都用早读的时间跟大家交流一些关于本次班会的內容,表现出任何优势品格的孩子都会受到表扬。有更多的科任教师开始表扬班级学生的精神状态,我也欣喜于这个结果。

2016328,本周的活动是通过观赏影片《追风筝的孩子》体会感恩和宽恕。在影片之后,我们一起在教室后面制作了“善行树”。树上的每片叶子都是学生亲手贴上的,上面写满了他们要感恩和要原谅的人。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不再扭捏,一些个子高的学生还会主动帮助个子稍矮的同学贴树叶。后来,我发现还有人会慢慢往树上补充叶子,我明白,我们的教育没有止于一节班会课。

由于阶段考和清明假期,我们的干扰课程中断了两周,但这两周里,我们依然通过微信等形式持续跟踪。2016418日,我们进行第四次干扰课程——(角色扮演)荒岛求生,训练幽默、希望、热情、创造力和社交智慧等品格。可能是孩子们平时学习就经常出现审题问题吧,这次部分学生把“自己扮演觉得须要被救的角色”当成“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把“劝说别人让自己离开”当成“让别人离开的理由”……虽然角色扮演稍显混乱,但是孩子们的善良、爱、思辨性、自信展示得很充分。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愿意带给别人希望,热爱生命,愿意创造生活……这让我看到一群“不一样”的孩子,不管是审题失误还是别的,我认为这次的干预课是成功的。

2016425,第五次干预课——连点成线,用一笔四条线连接平面中九点图中所有的点,训练学生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在课堂上讲完要求后,我观察到,几乎所有学生都认真地思考试验过。一些实在想不出来的同学,也会好奇地跟同学讨论,研究。这种状态是我们的课堂上希望见到,而又难得一见的。

201659,第六次干预培训——《阿甘正传》,训练勇敢、信念、对美和卓越的欣赏。虽然我觉得有一些优势品格在之前的干预课中有涉及,但像影片这样系統完整地阐述的不多。所以在五一假期期间,孩子们被要求观看这部影片,在课堂上交流心得。这次的干预课,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最后在我的引导下演变成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困难的经历和当时的心理状况”分享会。这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6516,第七次干预培训——《时间都去哪儿了?》,训练自我管理、坚韧和判断力。这次主题班会前,我给学生准备了两个饼状图,一个用于查看当前的时间分配状况,另一个用于重新规划。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我大概看了一遍——多数同学一周内60%-70%的时间是用于睡觉、玩,剩下的时间就稍有差别,但用于读书的不多(这个班级的学生几乎没有作业的,有作业时,也是全班两三个版本)。重新规划后,有些孩子是看着你在场,不情愿的把读书时间给增加一点点。我们的要求是新规划好的时间要坚持下去,但后来的观察中发现70%以上的同学坚持了三天,这种结果无疑是让人感到遗憾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慢慢开朗起来,也表现出一定的“亲师性”[4]。他们看到老师,十米左右都会很开心地打招呼,下课时也会围着老师交流——这是以前不常见的,我认为是孩子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真的成长了。[10]

2016523,我们进行了最后一次干预课——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信的內容我没有看(我不知道在研究的需要下能不能看,只是觉得尊重他们的隐私),并且也先声明过不是写给老师的作文,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现在想对未来的自己说的话。后来想想,发信纸的时候直接再发一个信封可能效果更好,那样可能会更用心一些。在课堂上能看出来,孩子们是有在思考的。看动作,有的人给自己画了一幅画……希望他们五年后,都能实现自己今天的期冀。

2016530,我们进行了集体交流:谈谈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周围人对自己评价的改变等。孩子们说的比较多的是同学的变化,多数都是有进步的,至少是对自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评价。接着我们进行了第二次问卷测试,以检验培训效果。第三次问卷测试在620,以测评培训的持续性效果。

六、反思讨论

虽然我暂时没有拿到数据分析结果,但是通过观察总结发现:孩子们开朗了很多,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行为上也更有礼貌,更乐于助人,这些品格在培训期间特别明显。培训结束后,有4-5名学生稍有反弹,会出现迟到的现象(因大雨等不可抗力迟到的情况已排除),上课睡觉现象。激烈的课堂冲突没有再发生过,出现误会的时候,孩子们也懂得课下找我诉说,让我帮忙解决……这让我感受到优势品格的力量,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变了,环境没变,这个变化的持久性让人担忧。

作为项目的实践教师,我在进行实践过程中遇到过一些困扰。如:对概念深、广度的把握;培训课程的开展形式,也就是主题班会如何设计;每次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各个培训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周,这一周时间内是进行下次培训内容的准备,还是进行本期培训内容的强化?培训课程与学校进度要求冲突等。

在完成实践教学之后,我发现概念的把握除了依靠向专家请教外更依赖于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化了之后才更容易把握和表达。培训课程的教学设计依然要因地制宜,更贴近学生情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每次培训进行时,都可以观察孩子们的参与程度、表情和表达,结束后可以通过与孩子、科任教师交流等来了解培训课程对孩子们的影响。而各个培训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培训的内容进行安排,比如需要理解的概念就提前告知,需要践行的內容就利用早读或午唱时间进行强化等。

教与学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学生经过培训,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得到了改变。教师和家长都能感受到,也都欣慰于这种改变。那么是否也能研究出类似的培训,改变一下孩子们所处的人文环境呢?无论教师、家长还是社区主体[5],都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到孩子。[11]所以想要取得持久的效果,从时间轴上改变一代代孩子在成长中“丢失自信”的状况,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养成环境。人只有拥有了自信,才会真正感到幸福,才会拥有更好的将来。

参考文献:

[1]钟萍.普通初中学生学业压力和学习困难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评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22-25.

[3]石义堂,李守红.“社会情感学习的内涵、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变革的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6):46-50.

[4]海陆丰.海丰精神文化与海丰人[EB].

http://www.doc88.com/p-402540272866.html,2016.7.3.

[5]区教育局.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考评方案[EB].

http://www.5ykj.com/Article/cygwssfa/110410.html,2016.7.3.

[6]张利.没有不上进的学生: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7-22.

[7]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1.

[8]盖笑松.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发展规律与培养途径[J].人民教育,2013(02):9-12.

[9][]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洪兰译.真实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6-147.

[10]谭德云.“亲师”能力很重要[N].镇江日报.2016.5.27.

[11]余晓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18-19.



[1] 升学条件:本文中特指继续学校学习所必需的分数条件.

[2] 有悖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行为方式,我们称作问题行为.

[3] 自我效能感:文中采用班杜拉的理念,即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4] 亲师性,是指亲近教师的行为和心理表现。

[5] 社区主体:本文中特指孩子在社区活动中所接触到的人,如社区服务人员,社区管理人员,社区活动人员等.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