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烹”一节心理好课

 “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上一节课也如“烹小鲜”,有的课是家常小菜,清新独特,有的课是美味佳肴,令人流连忘返,而其间包含着每个主厨的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用心的烹制。

心理课是一门刚出的“菜系”,它不像其他成熟学科那样有规范的体系,它更多的需要不断去尝试改进,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是一个成熟的“菜系”,不同的厨师,根据不同的火候、搭配和烹饪技巧也能做出不同的味道。对于尚未完善的心理学科,给予我们的空间更广阔,对于老师的要求更高。作为一名“新厨师”,我一直在学习思考心理课的定位和意义,同时也困惑于尴尬的学科边界和课堂把握。

要做一道菜很容易,但是要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特色菜却很难,对于心理老师来说,上心理课说难也不难,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的表达,释放学生的情感即可,但心理课说不难也很难,上好一节心理课要把握的东西太多了,它不像其他学科有明确的目标、详实的重难点,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课堂上还会生成更多、更丰富的课堂点需要老师把握。

每一次参加课堂研讨,都像是在观摩“烹饪大赛”,有一种“嗷嗷待哺”的感觉,一次次的活动,让我深刻的感觉到上心理课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每个上课的老师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一节课都是一道美味的菜肴,里面都饱含了老师的勇气和用心,味道各不相同,细细品来,却又能察觉火候的把握、搭配的不同以及烹饪技术的迥异,有点满汉全席的味道。

“三阶火候”

中小学各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如同各异的食材,有的需要慢慢熬制,有的需要小炒,而有的只需要凉拌。

小学的心理课堂是需要慢慢熬,它通过体验性的活动触发学生的领悟,老师需要把握课堂的全局节奏,组织引导学生活动并思考,课堂的提问需要精细化,反馈也要及时有效,还要把握课堂的细节生成,需要老师耐心细心的熬制。

初中的心理课堂,则更像是小炒,不需要那么精细化的熬制,但是需要老师带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总结,让原汁原味的东西释放出来。

高中的心理课堂,则只需凉拌,因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了成人水平,课堂只需要老师做个引导,适时扰动、激发学生的心理资源,就能生成很好的课堂效果。

每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资源的差异性,让老师必须去把握课堂的火候,即使是同一阶段的孩子,用不同的火候去上,也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四新搭配”

我们常常会发现,好的菜肴讲究 “搭配”,这个搭配里有食材营养的组合、味道的调和、色彩的搭配等。心理课堂的搭配就体现在一个“新”上,在同等水平上只有“新”字能打动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们的“新”更丰富多彩,从备课到评课,我们都可以去合理的使用这个“新”,让这道菜更具“特色”。

首先“食材可以鲜”,每个老师可以设定“新”的主题,没有既定的框架体系,没有既定的课程标准,老师可以灵活根据自己擅长、学生需要或者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来定课堂主题或课堂目标,比如《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小橡树——面对校园冷暴力》这几个课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烹饪手法可以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化上,我们看到有传统的课堂,有小组活动式,有即兴的心理剧表演,有体验式活动,从课堂组织的形式上就体现了心理课堂的灵活新异。

第三,“色彩搭配新”,心理课堂能够捕捉到学生身上很多“新”,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可以更加多元化的看到学生心理,这样老师可以采集并深入生成的课堂点就更多。心理课堂的灵活多样性,让心理课堂的生成更加丰富多彩,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可以切入,要求老师把握好方向,适时的回应和捕捉生成的课堂亮点。

最后,“味道调配新”,心理课堂的“新”还体现在视角,我们没有既定的大纲标准,没有对错的知识性目标,我们更多的是传递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因此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一种氛围和互动,在去评价一节课“烹饪技术”的同时,我们可以更多的去了解“主厨”想要传递的“味道”是什么,因此评课的时候,我们也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

 “五心烹制”

每一个“菜系”都有它独具的烹饪技术,每一个学科的课也都有各自课堂的组织教学模式,而心理课,它的特色就在于“心”,缺乏了这个“心理味”,它就缺乏了这个菜系的宗源,这个“心”又有如下不同的“烹饪技术”。

首先必须是“走心”的课堂,要走进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心理能量。例如《合理规划 高效学习》是从学生对于学习的规划和时间安排的角度,也从学生对规划的执行力度两个现实的角度来深入的。

其次要“入心”,课堂的活动能够真正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例如《沟通“心”行动》可以看到师生间无缝的心理沟通,还有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注意力大比拼》老师通过过关比赛的趣味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要“动心”,心理课要能让学生动心,挖掘出学生内心的宝藏和心里话,例如《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就是让学生去面对自己,发现内心潜在的自己。

第四“卷心”,其实有一些心理课是让人很揪心、很纠结的,会带动内心很多负面情绪,而如何去处理这样的情绪,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比如挫折失败或者应急性事件,例如《面对校园冷暴力》这样的课程,是在负面情绪体验感受中,通过合理地转化升华课堂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事件中也能迁移使用。

最后“聚心”,其实就是生成自己的心理能量和心理资源,心理课堂是为了更好应对学习和生活事件而简化的能力课堂,而最重要的是能够调动资源,这些内心的资源是能够帮助我们去处理的,而老师如何去调动挖掘心理资源,也是一节心理课的“技术”所在,在《探索高中七彩虹》老师让学生探索自身的心理资源,聚合并发挥这些资源,能让心理课更加美味鲜。

“烹”一节好课不仅仅需要“三种火候”“四种搭配”“五种技术”,更需要用心。每一个老师都需要经过不断的修炼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继续实践。每个厨师都会做很多菜,但是招牌菜只有那么一道,老师也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独一无二的特色,发挥出来也能烹制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