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小学心育课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有益探索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从小学到高中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和明确的目标定位,对教师在教学与辅导上有很大的启发。《纲要》要求不同地区应该结合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在心理发展这一延续的过程中,“阶段”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生命的一定时期,心理发展总会维持一个相对平衡和稳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在性质上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可分辨的心理发展特点[1]立足于对《纲要》的学习,为了更好地落实“分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我市研讨会尝试对不同学段的同一教学主题进行衔接方式和程度探索,通过实践了解此类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

一、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初步构思

在下校调研及同行交流时,我们发现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学段在处理同一主题的课堂中,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置有很大的重合。例如,主题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中,小学生和高中生都在进行同一个活动“杯中取球”,活动环节和提问的设计并无太大的差别。这个举例并非表明同一活动在不同的学段不可重复使用,也不在于评价教师能力与态度,而是想传达一个普遍现象: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地受到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逐渐开设心理活动课,然而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且缺少互相交流的情况下,各学段间的辅导内容常出现“撞车”现象。这类情况让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招架不住,在课堂上常常听到学生反馈到:我做过这个活动,我听过那个故事,这个节课的内容我大部分都学过。这些实际问题将导致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降低,辅导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加之,传统的教研活动常常以一个学段(中学或小学)进行横向研讨,此类活动重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可以有针对性地探讨某个教学难点,却无形中忽视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横跨在学段间的衔接问题凸显。

二、探索与实验

由于这类教学案例大量存在,为缓解此局面,在听取多方意见后,结合各县的实际情况,指定一个实验区,着力摸索不同学段在同一主题的“衔接式”教学课例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教研方式的创新。在实验区中,成立县际教研组,由县教研员负责,召集辖区内的所有专职教师参与,设立备课小组,备课组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分成3组。教研室在初次的会议中,参照《纲要》的教育内容,讨论出10成长性主题,将这些主题落实到备课小组中。由小组内部自行探究课题的目标及教学方案,随后小组间各推选一位教师参加课例展示,其余成员一起参与教研活动。在课后的研讨中,除常规评课,着重讨论小组间的活动目标及具体活动方案是否切实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延续性是否恰当,即不同学段的衔接性是否处理妥当。通过此类尝试,我们期待老师们能够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有较为清晰、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备课时更能够从本学段的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逾越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好教学重难点,辅导内容有所侧重。

《纲要》中归纳的具体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教育为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2]。基于此,我们似乎可以大体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依照连续性和阶段性分为两大辅导类型,一类是立足心理发展连续性的成长性主题,如学习心理、人际交往、个性品质等教育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每个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进行有所侧重的辅导;另一类是立足于阶段性的稳定性主题,如青春期教育、升学就业等,正是因其身心特殊性而设置的重要辅导内容。当然,这两类主题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各有侧重。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从学生心理发展中偏重成长性的主题入手,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老师围绕这些主题全员准备,在具体的课例中各自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争鸣与碰撞,做到每次教研活动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

基于以上思路,本次研讨会的行程主要为:小学(听、评课)——初中(听、评课)——高中(听、评课)——讨论:主题衔接式课例及教研方式的探索。本次活动不针对某一课例进行过度的磨课,而是从一线教师的实际出发,给予固定时间让老师参与“独自备课—集体研讨—调整教案—展示课堂”。研讨活动中,我们将与会教师分成五组,每组设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各2名,高校教师及市、县两级教研员平均分配到各组参与交流;组内讨论完毕后,推选成员进行组间分享。研讨会呈现的主题衔接课例主题定为“时间管理”,教学方案及评课意见见表1

1:主题衔接课例的教学方案及评课意见

独自备课

集体研讨成果

目标

重难点

活动设置

辅导重点

 

 

 

5

1.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事情的重要程度,从容处理事情;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重点:培养学生珍惜时间观念,区分事情的重要程度并排序。

难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合理分配时间,管理时间。

导入:神奇的1分钟

1分钟能做什么》

一:撕纸游戏(一生)

二、情景剧《烦恼的小明》、《开心的小明》

三、我的时间我做主:练习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排序

重点放在关注学生情绪情感的体验

认识到每段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拖延是个坏习惯,重要的事情先做完

 

 

 

7

1.体会时间的宝贵,明白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

2.能分析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学会合理的分配时间;把学到的时间管理策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 对自己的时间负责,形成良好的时间观

重点:学会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难点: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时间管理策略

歌曲导入,感受时间

一、体验时间:撕思人生(24小时)

二、管理时间:《鹅卵石的故事:轻重缓急》

三、布置作业:对未来24小时制定一份时间清单

重点放在学会对生活事件进行轻重缓急的划分

理解时间可以规划,如能恰当管理,学习和生活都能轻松、快乐

 

 

1.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性,深入理解每一分钟的时间价值

2.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信心,增强自我效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紧迫感,学会把握每一分钟时间

 

重点:学会分析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

难点: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

 

 

直接导入,体验分钟

一、回忆过去,感受时间

二、具体案例分析

三、分组讨论时间管理策略

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制定个性时间表;在高考目标下,认识到一天只有24小时,学会对生活和学习进行时间分配,合理调试

整体而言,三堂课在目标定位中,对学生情绪情感的体验有所忽视,过于侧重知识及方法的习得;另外,从课堂落实情况看,三课的时间管理较局限于学习,大部分生活安排都围绕着学习而规划,导致时间管理不够生活化和普及化。

三、探索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意义

  阅读与会教师所撰写的参会感想,可以看到本次基于主题衔接式教研方式有益探索的市级研讨会受到大家的肯定。立足于主题衔接式课例的评课议课后,教师们把目光投注于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价值中。在交流中,与会教师提出问题:中小学一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考虑衔接问题非常困难,不如把这部分工作反馈给相关教研部门,由他们开发课例后,让一线教师进行实践和检验。针对此疑惑,通过小组讨论,一致认为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

1.必要性

传统的教研活动基本以活动课为依托,采取听评课的形式进行落实。目前教研部门中,只有一位专职或兼职教师负责小学到高中的教研活动,学情特点的巨大差异性导致教研员在开展活动时,只能侧重中学或者小学进行横向研讨,由此便难以对学段的衔接进行探究。回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现实处境,每个学校专职教师配置少、师资队伍年轻化、片际内未能使用统一教材,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联系等。目前,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视角来看,大多老师仅限于横向的同行交流,而缺乏纵向的学段之间的沟通。初中、高中老师并不真正了解本地区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程度及小学老师在辅导中的深度,因此,在进行同一主题的辅导时,经常听到学生的“抱怨”:辅导活动和内容缺乏新鲜感,收获不到新知识,感受不到新的体验。很多现实因素导致教师在主题选取、活动设置的时候,有很大的随意性。初中、高中老师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是,许多主题所采用的活动已在小学阶段完成,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因此,常有中学教师提出到小学听课,参加跨学段教研活动的需求。这个现象存在的普遍性提醒教研部门及一线教师,应该把它作为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解决方法,为自己甚至为本区域老师提供一些思路。为此,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必要性。

2. 可行性

每个学校只有1-2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解读每个学段的心理特征,不仅在理论层面非常困难,实际教学操作也不容易。然而,在制定教案之前,授课教师理应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数”的立脚点是基于对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分析。主题衔接式课例的探索及研讨,能够集结校际、县际力量,让教师跳出横向视野的局限,从而站在纵向以发展眼光把握学生特点。为更好地解决衔接性难题,我们尝试以课题为载体,推动教研方式的摸索。在已立项的课题《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片际联动教研方式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福建省普教室重点课题)中,设立专题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衔接式教研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对中小学阶段面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主题,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联合区域及学校的力量对各学段的教育实践进行探索,以期对学段之间的教学重点给予较为明确的区分。依托课题的推动,主题衔接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可行性。

四、教研过程中的困惑

就目前来看,基于主题衔接式课例的教研活动受到老师们的欢迎。但是,部分与会老师的疑惑不无道理,一线老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相当不易,更为严肃的挑战是:如何保障主题衔接的科学性?研究中,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参照前人的教材,对选题的理论依据进推敲,对活动的目的进行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反复实践,最后形成较为典型的课例。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学段间衔接的紧密程度如何,依然不敢保证。如果能够获得高校专家的指导,有一套自上而下的设计,主题式教研探索出来的课例可能有更好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即便这样,由此延伸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行政力量推动不足,课程没有保障,教材的使用没有一定的规范,那么研修的推广性受大很大的局限。《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调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的通知(闽教基[2014]17号)》文件中并没有专门提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量,导致很多学校的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即便是在实验学校做出了一些典型课例,因实践和验证的阵地受限,致使主题式教研的效果较难凸显。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亟待上级部门出台刚性文件,以推动主题式教研模式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22 

[2] 闽教委宣[2012]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