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心理课堂中的生成点
赵蕾
【关键词】 心理课;课堂;生成
2016年12月,笔者有幸聆听了南通如皋高级中学苏明亮老师执教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一课。鲜活的课堂话题、新颖的活动设计、幽默的教学选材、亲和的教学语言、安全的课堂氛围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分享学到的心理效应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的时候,一个同学谈到我们这组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近因效应的影响。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之前很调皮,成绩也不好,但是最近上课我们发现他都有很认真听课,成绩也慢慢提高了许多。话音刚落,班级里不少同学都笑了起来,纷纷朝那个同学的方向看了过去。我当时心想,如果我是那位同学,我一定不希望大家在这个时候看着我。苏老师回应完这位同学的分享后,说到“我们大家不需要知道你是谁,但我们在这里都应该给你掌声。”随后,掌声阵阵。
课堂中的这次生成,如果处理得不恰当,会使这个学生处于尴尬境地,不仅影响本次心理课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对该学生心理的影响。如果我是那个学生,我一定不希望大家在这个时候看着我。苏老师巧妙的处理既保护了发言人又保护了当事人。我想当那个孩子感受到全班同学都在为他真诚鼓掌的时候,心灵深处一定荡漾着感恩的涟漪。
2016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研讨会,聆听了王天文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尊重每一个生命”。王老师语言亲和,面带笑容,教态自然,让人感觉特别舒服。上课前学生进门时双手托起,表示对学生的接纳和欢迎;下课后目送学生们的离去。这些不经意的细节,都为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
课堂中有这样一个活动:选择你喜欢的水彩笔颜色写下你觉得与生命有关的词语。活动过程中,有个学生在用黑色的彩笔写生命的词语,被周围同学指责后,立刻换了一个彩色的彩笔。王老师在分享环节特意请了这个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个同学分享到,自己原本选的黑色,因为自己喜欢黑色,但是在同学们的压力之下就选了红色,因为大家觉得生命应该是五彩缤纷的。王老师那么温柔地看着这个学生,问到,“同学们我们今天课堂的主题是什么呢?”,“是的,尊重每一个生命。当我们的同学和你选择了不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词语的时候,这不正是我们不同的生命观嘛”。一句看似简单的“这不正是我们不同的生命观嘛”背后,是王老师深厚的咨询功底以及对学生的热切关注,心理课堂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么。王老师对课堂生成的热切关注,和对生成的巧妙点评,让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
一次笔者上《认识自己》的课上,课堂中有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两张纸,一张纸上写“我眼里的我”,另一张纸上写“我眼里的他/她”,我们这里就指同桌。好,第一个“花样”,第一张纸:如果用一个动物形容自己,我会选择_________因为_________。第二张纸:如果用一个动物形容他/她,我会选择_________因为_________。好,第二个“花样”,第一张纸:如果用一个食物形容自己,我会选择_________因为_________。第二张纸:如果用一个食物形容他/她,我会选择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好,第三个“花样”,第一张纸: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自己,我会选择_________因为_________。第二张纸: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他/她,我会选择_________因为_________。好,第四个“花样”,第一张纸:如果用一个影视人物形容自己,我会选择_________因为_________。第二张纸:如果用一个影视人物形容他/她,我会选择_________因为_________。分享环节的时候,我请大家看看,我们的选择和同桌的选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小组讨论之后,每个组选一名同学和全班一起分享。轮到一个小组的时候,有个同学慢慢地站起来,“老师,我,我不知道该选什么,我感到很迷茫。”我听到这句话时有点不知所措,有点心疼。我怕回应地如果不是很恰当的话,会伤害这颗鼓起勇气坦诚的心。“哇,谢谢你这么的信任我,愿意把你这么真实的一面告诉我,我感到很高兴。我感觉现阶段你似乎遇到了一些小小的困扰,让你比较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你愿意的话,和其他同学一样,下完课来我的办公室找我,好吗?”。之后和该生进行了4次个体咨询,班主任也向我反应该生最近表现不错,成绩有所进步。
当学生愿意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分享自己不那么好的一面的时候或者是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对老师同学的多大的信任呀。我们看见他/她的勇气和对我们的信任了吗。所以这时候,作为做心理老师的我们,在回应学生回答内容和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内容之前,要记得先就该生的勇气和信任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
相比其他学科,心理课是最难上的课。课堂生成的东西是我们心理教师在备课过程所不能准备到的。但课堂上出现的一次次不可预料的课堂生成都是学生真实的、活生生的经验,都有其出现的意义,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正如在心理辅导中,来访者的任何一个举动或非言语信息都可能成为讨论或促进咨询的一个切入点。一次次不可预料的课堂生成往往都是学生关键转换的成长点。当心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点时,如何发现这些生成点,该怎么去抓,这都需要我们教师敏锐的觉察力、洞察力和教育机智。而这些能力都是在我们老师用心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深入学习中自然而然养成的。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每堂课上下来不妨问问我们自己,这堂心理课真的能给学生留下点什么呢?就像陶勑恒老师说的那样:心理课是要真的落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