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当心理课遇上“嬉皮客”

                                            当心理课遇上“嬉皮客"

                                 陈艳

                (宁波市鄞州区田莘耕中学 浙江宁波 315153)

 要: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由于课堂管理规则不明,课堂讨论问题不清,课堂评价实施不力等因素导致的学生回答表面化和哗众取宠。对此,心理老师需要通过给课堂规则定个调,给课堂提问设个边,给课堂评价结个语,还原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课”的基调,避免“嬉皮客”侵占课堂时空,从而使心理辅导活动课更有序,更深入。

关键词:心理课;课堂规则;课堂提问;课堂评价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从一个心理老师的专业表现来看,个案咨询能力和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能力无疑是两张最为重要的“专业名片”。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价值取向,课程内容,活动载体,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心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一般学科课堂中不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一堂“自我认识”为主题的心理课上,当老师要求学生用“我是一个.......的人”进行自我探索时,一个男孩子“我是一个长大后要娶18个老婆的人”的回答引爆全班,在哄堂大笑之后,课堂陷入相互指责和嘲讽声中。在一堂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一位学生爆料自己具有超强的人际智能(加德纳多元智能中的一种),“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万人迷.......”,班级里除了嬉笑声,还有不屑的唏嘘声,班级秩序陷入一片混乱......。作为专职的心理老师,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类“嬉皮客”,如果不能及时引导,课堂会陷入混乱,平等、信任的课堂氛围荡然无存。更为糟糕的是,心理课会被学生标签化为“大道课”,“茶话课”。要消除心理课中的“嬉皮客”现象,心理老师有必要从课堂规则的制定、课堂提问的引导和课堂评价的实施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给课堂规则定个调

 当学生初次接触心理课时,往往会有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心理课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课?”学生急于从心理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求解答案。一直来,学科教师习惯用教师权威和课堂纪律来压制学生,第一次上心理课的学生的神经也是稍许绷紧的,课堂秩序往往较好。许多心理老师为了快速营造“开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往往会这样介绍自己的心理课:“同学们,心理课和其他课不一样,在心理课上,你们不需要有顾忌,老师和你们是平等的,你们心里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没关系的.......”,甚至有心理老师会通过允许一些“小违规”来立木取信。宽松的氛围是建立了,但也为“嬉皮客”的产生埋下伏笔,使得心理课成为他们发泄“力比多”的“洼地”。

 个案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都强调“价值中立”,但两者实施的场景,辅导对象的特点不同,因而对“价值中立”的解读会不同。个案辅导是一对一的辅导,个案的情绪宣泄集中在辅导室,心理老师通过疏导能使个案更好地发现自身的问题,明确改变的方向和途径。班级心理辅导课则不然,个体置身于团体之中,个体的不当言行会直接影响到班级辅导的正常运行,哗众取宠式的“嬉皮客”除了破坏课堂秩序外,还会制造更多的“嬉皮客”。等新励老师意识到心理课已经无法上下去的时候,再去立规则,为时晚矣!开放不等同于放任,“价值中立”不是阻碍心理课堂秩序的绊脚石,和任何一门课程一样,心理课也需要规则。心理老师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要和学生做好约定,定好课堂秩序的基调。开放的氛围的前提是守则,平等关系的基础是尊重。

   二、给课堂提问设个边

 在中美教师的两堂心理课上,主题都是“体验合作”,中方老师的课相比于美方老师的课,节奏更快,同样的游戏,中方老师耗时更少。中方老师的“齐眉棍”游戏只用了20分钟,美方老师的这个游戏花了30分钟时间,除了美方老师课堂中需要部分翻译的原因外,时间的多寡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讨论上。在游戏分享环节,中方老师的提问是“谈谈你做完这个游戏的感想?”四位同学的回答也非常简单表面,“合作很重要,我们要学会合作。”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不大,而当课堂思考缺乏相应的“支架”以后,就容易出现潜在的“嬉皮客”:思维游离,行为无措。美方老师的提问要漫长得多,复杂得多。“在游戏前,你是怎么看这个游戏的,你当时觉得能完成吗?”“在游戏进行中,你扮演了什么角色,你是怎样看待这个角色的?”......。一连串的问题汩汩而来,学生的思考也从“合作很重要”这种面上的感受发展到对合作的立体式的体验。

心理辅导活动课之所以叫活动课,是因为它更加注重体验,更重视生成。就拿“体验合作”这一主题来说,如果只是简单的知识讲授,那不用5分钟就能讲解完毕,因为这句话是学生耳朵听出茧子的“大道理”,而体验是否到位,生成是否充分,有赖于老师课堂提问的循循善诱。“谈谈你做完这个游戏的感想?”这是很多心理老师课堂提问的常用语,但它是一个不太有边的“大问题”,特别是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对不太好聚焦思维。要想课堂提问更加深入,可以将这样的大问题细化、具体化为一个个层次分明的小问题和子问题。通过铺设阶梯,层层深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课堂的生成引向高度。

   三、给课堂评价结个语

 给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规则定好调,课堂秩序就会有规可循,教师设计好一系列具体的“子问题”,学生的课堂讨论才会变得充实而不虚空,这分别能从“行”和“神”两个层面预防“嬉皮客”的产生。但一堂优秀的心理课不仅谋求没有“嬉皮客”的“捣乱”,更谋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卷入”。在心理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最高频率的回复是“嗯”,“哦”,“好的”.......这似乎又是对“价值中立”的遵循,但是适时适度的课堂评价是必要的,这种课堂评价包括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以及课堂小结上。特别是对初中低段学生和小学生的课堂而言,适当的课堂评价具有巩固课堂规则,催化课堂讨论,引导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对其分享的内容可以“价值中立”,不作对错的判断,但可以从学生看问题的方式,表达的方法等方面给以正向的引导。“你的回答非常的真诚,感谢你的分享”,“你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真了不起”,“你这个书记员做的不错,把组内的观点整理的很清楚”........

心理老师除了对学生的回答“结个语”,进行适当的评价外,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时进行结语评价。课堂小结中的观点小结可以由学生自主陈述,也可以适当亮明教师的“观点”。个别心理咨询中有自我表露技术,教师适当的自我表露能为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学生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原型启发”。和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一样,教师还可以就课堂中学生良好的课堂表现进行正向引导性的小结。

 总之,在面对心理课堂中的“嬉皮客”时,心理老师不要囿于对“价值中立”的表面理解而踌躇不定,通过给课堂规则定个调,给课堂提问设个边,给课堂评价结个语,还原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课”的基调,避免“嬉皮客”侵占课堂时空,从而使心理辅导活动课更有序,更深入。

作者简介:陈艳,宁波市鄞州区田莘耕中学专职心理老师,课程中心主任,执教心理课获宁波市优质课特等奖。宁波市“卓越工程”培养对象,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作者联系方式:13605784673;284021317@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