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以《犯规之后》为例谈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四环“教学策略

我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一直为这些现象寻找答案:为什么学生喜欢老师,就会更加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为什么对新知的学习,老师先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学生会兴趣大增?为什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的表扬更起作用?为什么越是缺点一大堆的孩子,我们越要去发现他的闪光点,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一直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教育是情感在前,理性在后。情绪在学习和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基于观察的实际需求: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小学高年段和初中阶段,学生的人际交往、情绪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占非常大的比例。焦虑、抑郁、压力等情绪都会出现在正常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小学生的心里还不够成熟,关于社交、情绪问题处理经验不足。在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发现,要解决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表面的问题,需要先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这样就间接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问题。我们对四年级的小学生进行社会情绪能力的测试,结果同我们观察的结果是一致的,具有学习困难和不良行为的学生,他们的社会情绪能力水平往往较低,由此,提升社会情绪能力也许是解决学生学习态度、行为问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2.基于专业学习的价值发现:2010年,我开始关注社会情绪智力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专业学习。2003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出颁布了社会情绪能力具体培养标准,2004年,伊利诺伊州第一个正式推出社会情绪能力学习课程(SEL)。之后英国、新加坡、哥伦比亚、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都引入了此课程。西方的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了,社会情绪能力是最直接影响学习、生活、人格形成的基本能力。CASEL组织牵头对全美国207项关于学校开展社会与情绪能力培养情况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中习得社会技能和情绪技能,包括自我觉知、自我管理、社会觉知、关系技能以及负责任的决策等,从而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五年来,笔者在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不断借此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并随时积累有效的经验,进行梳理,最后,初步形成“四环”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即“事件呈现,鼓励表露—同感带入、确立目标—任务促进,探寻策略—问题解决、行为训练”四个互动环节,主要利用心理技术调动情绪与认知的转换和提升,充分调动多元的经验互动,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一、以成长核心事件的发展性问题的聚焦——课前调查和访谈 在访谈和咨询案例中我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业评价等重要事件是引起情绪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对某些关键事件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当所产生情绪又影响着人际关系和学习。由此,我探索了以学生成长重要事件为真实情境的发展性问题解决策略。在每一节课程实施前,首先对学生进行访谈和小调查,根据学生在学校、家庭生活的关键事件和心理发展需求,聚焦发展性问题,形成课程主题。下面以四年级“犯规之后”主题为例: 四年级:关于趣味运动会的小调查 在趣味运动会上,你有没有感觉到自己曾经有过一些情绪?比如激动、兴奋、生气、伤心、委屈、害怕、失望…… 还记得是怎样的事让你有这些情绪吗?简单说说。 调查统计: 12人表示自己失望,因为有人犯规,影响了班级的总体成绩; 4人表示失望,没有得到篮球明星签名; 6人紧张,因为害怕自己犯规; 7人兴奋,因为篮球明星来了,还有人因为班级得了团体金奖!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把“犯规”作为核心事件,确定了《犯规之后》课程的主题。 (二)发展性问题解决——“四环”教学流程 下面我就以《犯规之后》设计为例,介绍“四环”流程的设计方法: 1.事件呈现,鼓励表露 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情绪诱导技术,要么以微视频导课,要么以班级真实的敏感事件导课,让同学们回顾、感受真实的事件。 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做的:其中《犯规之后》以微视频进行导课,为了获得孩子真实感受,首先让学生把感受行为、语言填写在活动单中,写完之后再让同学们分享(教师把情绪反应板书在左列),为后面分析情绪的社会影响做铺垫。 小视频导课:在我们学校的趣味运动会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们先看一段微视频。(播放微视频)微视频剧本: 场景:在趣味运动会的现场,春种秋收项目正在进行中,四年某班马上就要第一啦! 几位同学沉浸在胜利的欢呼中“第一”“第一”“yeah”! 这时体育委员跑过来:“我班有同学犯规两次,加时一分钟,看来我们得倒数第一啦!” “谁犯规啦?” “谁犯规啦?” 旁白:这时春种秋收的队员回到队伍,犯规的同学小南也低着头回到了队伍的座位上。 未参加项目的同学:“谁犯规啦?” 参与春种秋收的同学:都怪小南,是他犯规啦,而且还是两次!越想越生气!眼看第一啦! 未参加项目的同学:小南,你怎么那么笨呢!越到关键时刻越掉链子!你还能行不!” “别吵了,还有另外一个项目呢,都已经犯规啦,说也没有用啦!” 同学们安静了下来,小南仍低着头。 同桌:你为什么会犯规,你之前练得不是挺好的吗? 小南:我也不想……只是……太紧张…… 这时,老师走过来,说:小南,没关系。小南犯规,我理解大家的心情,我们都想得第一。但现在,最重要的是,调整一下心情,准备下一项比赛。 引导问题:如果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班,眼看通过大家的努力,马上就要庆祝胜利啦,却听说有同学犯规,成绩一落千丈,感受一下你会是什么心情呢?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请填写任务单。 2. 同感带入,确立目标 这一环节主要是利用同理心技术:让学生回顾自己同样经历时的感受和期待,去理解当事者的处境、情绪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思维。 在《犯规之后》的课堂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回忆:你有过类似的情况吗?回顾自己校园或生活中的一次小错误或是一次违反规则,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例如,间操比赛、军训比赛时有同学做错了动作,为小组扣分…… 预设:同学的心情:内疚、自责、不安、紧张、焦虑、后悔…… (同学们的心情,板书在中间列) 每个人的成长中,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无意中“犯错误”。 其实小南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当你处在这种情境下,你期待听到什么?期待别人做什么?(期待的行为板书在右列)小南和你们的期待也许一样,期待被理解、得到安慰……。 确立目标:当团队有人失误了,我们要理解他的难处,如何去缓解“非故意犯规者”“不小心犯错误的人”的内疚、自责、不安、焦虑、紧张。 小南和你们一样,也期待着理解、原谅。如果你和小南是同桌,你会怎么做?同桌扮演一下“犯规者”和“同桌”的角色,如何去缓解“犯规者”“失误”同学的内疚、自责、不安、焦虑、紧张?(然后,同学们分享,PPT展示) 即时性反应: 行动支持:拍拍肩、微笑、询问、安慰…… 语言支持“没事的”“……” 事后补救:传递小纸条、放学后发个微信、打个电话…… 课堂中,学生换位思考以后,我发现更理解了当事人的处境、情绪状态,当他们思考如何缓解当事人的情绪的时候,更是在考虑了自己的需要和期待以后进行的行为选择。 3. 任务促进,探寻策略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小组任务聚焦学生生成的关键问题,进行多元经验互动。 课堂教学中我在做好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的基础上,根据观察学生对任务的难易表现,根据学生生成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堂学习:个体解决层面、小组合作解决层面(例如上面<犯规之后>情绪影响贴笑脸)、教师参与解决层面和课外资源支持解决层面。 第一,通过小组任务的完成过程、展示和交流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经验互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情绪和认知的进行充分转换和调整。 第二,建立因果的社会影响分析:不同的情绪虽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却影响不一样。在团体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自己的感受,更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懂得如何积极地看待事件,往好的、积极的方向推动事件的发展,有效地解决问题。 《犯规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小组任务: 小南和我们一样期待着安慰、同情,回头看看我们最初对小南的反应,会给这样“难受”的小南带来什么影响呢?除了对小南的影响,还会有哪些影响呢?(完成任务单) 任务:在对应的表格中贴上笑脸或哭脸,笑脸表示此种情绪会带来积极影响,哭脸表示此种情绪会带来消极影响。 小组汇报展示:不同情绪分别带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什么? 说明:小组汇报时,先分析对小南的影响一列,然后再讨论其余的方面。让同学们更多关心对“犯规者”的影响,再次基础上讨论社交影响。 问题解决聚焦:消极情绪不仅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还会对集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感受,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我们对他人的影响。 学生在完成任务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经验的互动,主动建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情绪与认知之间不断转化与提升。 4. 问题解决,行为训练 这个环节也可以根据需要留作课下作业,和同学或父母一起完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进行新策略应用尝试。 《犯规之后》我是这样设计的: 之前我们班肯定有同学为班级扣分、输掉比赛的情况,也许当时你并没有理解他,学完这节课,用你自己的方式进行事后补救,去为犯规的、扣分的同学给予支持。赶快行动吧! 实践证明,这四个互动环节,不仅提供了解决贴近学生实际问题的方法,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了可贵的学习、思考、合作的生活习惯与情绪品质。 在原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发展和情绪能力发展的规律,不断根据学生需求丰富主题课程。与一般的心理健康课不同的是课程主题更注重学生成长中社会交往问题的解决,辅导目标设立更加具体,更容易评估学生的状态,更注重经验互动中认知与情绪的相互构建。实施中,通过不同情绪产生的社交影响来调动学生之间经验的互动和对话,深入探索更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目前在我们学校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策略已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值得推广的有效的经验。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