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替代成长”把学习变成最痛苦的事
[关键词]替代成长 学习 成就动机
我们,90后以前的这些人,理解不了90后,00后的孩子们为了逃避学习与作业,可以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去离家出走,去跳楼。
拼命读书的人都是想逃离困窘煎熬的生活状态。50后、60后乃至70后们每天除了帮父母干活,还是弟弟妹妹的半个保姆,每天跟大人一样从早到晚忙忙碌碌,这种状态下造就的是见缝插针卖力学习的一代。考学改变命运,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吃上白面馒头,才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些都成了孩子们心头不能磨灭的信念。甚至80后农村长大的一代,村头偶尔跑过的一辆“小轿车”,也成了激励读书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与过去的几代人相比最大区别就是,过去的孩子除了学习还有好多事情要做,而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无事可做。除了社会现实的原因,生活条件好了,喂马劈材这样能让孩子做的事少了,更有家长的原因,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完了。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营造的“真空环境”中,生活上不用自己操心,父母一手包办,这就是目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替代成长”。
“替代成长”让孩子的生活几乎只剩下学习。当生活只剩下学习这一项内容时,学习本身就会变的越来越枯燥、无聊。
再者,“替代成长”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酸甜苦辣的权利。家长们太强大,无所不能的包办了孩子的成长——衣服不舍得让孩子洗,手会变粗;饭不放心孩子做,会烫到自己。上学车接车送,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放假了还可以周游世界,最差的也是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哪一样不比冥思苦想一张一张习题试卷做起来舒服?当生活中的事情都变成愉悦的享受的时候,读书这种起早贪黑的事自然就成“苦差事”了。我一个朋友做法很巧妙,她的孩子读小学除了找小朋友玩耍就是上网,娘俩动不动就因为周末作业硝烟四起。去年眼看暑假已经过半,孩子作业还没写完,实在没办法了,中午吃完饭她就把孩子带到市场上帮自己看摊。夏天一两点钟正好是最热的时候,孩子哪里受的了这蒸烤之苦,没多久,就嚷嚷回家。在妈妈一顿“是干活还是写作业”的拷问之下,孩子乖乖回家写作业。后来一到孩子想玩的时候,朋友要么拿这事拷问,要么就换别的路子让孩子体验,屡试不爽。一部分意识先进的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让孩子公交车上下学,甚至冒着酷暑严寒步行上学。这部分家长的做法很高明,经历过日头下汗水的苦涩,才能体会书桌前读书的闲适!
学习是“苦差事”,但如果有梦想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就会以苦为乐。但可惜的是家长们的“替代成长”让读书变成“苦差事”的同时也削弱了学生读书的动力。具有强大财富积累能力的家长有房有车有存款,并且毫无掩饰的告知孩子自己的一切将来都是他的,再加上更有通天本事的家长,早已为孩子的未来搭好了舞台。就在家长洋洋得意以为靠自己的努力给孩子铺就了一条绝对平坦的道路的时候,孩子的学习动力在悄然消失。
动力即是心理学上的动机,有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之分。50.60年代的青年们成功动机特别强,时时在为摆脱困窘的生活状态奋发学习,这就是典型的外部动机在起作用。然而大量读写重复练习乃至考试焦虑,惩罚等现象的存在,使得个体在学习这一过程中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所以,真正凭借内部动力,受学习本身的乐趣吸引而喜欢学习的人占少数,更多的人是因为读书能为自己未来的价值加码这些外部因素在坚持学习。成就动机最著名的研究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的理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具有强烈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他们更能解决难题,应对挫折。可现在的很多孩子丝毫不担心自己未来,再加上学习是个需要付出极大意志努力的事,趋利避害的本性之下,孩子们丧失了学习动力。在未来面前,孩子像泄了气的皮球,根本找不到奋斗的理由,读书学习属于浪费青春浪费时间,更不用说什么“板凳甘坐十年冷”了。最近微信上流行一个段子,替孩子“包办未来”的家长可以看一看:一位90后小员工入职三个月之后埋怨工作的种种痛苦,一心辞职。老板收到辞职信后答应一周后给予答复。奇怪的是一周以后这位90后却不同意离职了。原因是在这一周里,她发现寻找一份月薪6000的工作不是容易的事,最主要的是——他的妈妈把她每月5000块钱的零花钱给断掉了。我们自身的经历加上新闻的报道早已发现,忙碌的孩子总是挤时间学习,闲适的孩子总是在学习的时候偷偷玩耍。
著名华人心理学大师李中莹说,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有能有钱不是家长的错,但是“过度照顾”、“替代成长”让权与钱变成孩子成长的绊脚石那就是家长的错。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放开手,成长路上让孩子自己走!
作者信息: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心理教师 刘美艳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117号 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