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一个十三岁的花季少女从17层高楼上跳楼坠亡,其原因是在超市偷了一些巧克力,被超市扣留,然后是成人很长时间的吓唬、呵斥、威胁、侮辱和一百多元的罚款,当家长赶到后当着众人的面责打孩子,后因罚款不够,孩子受到更大的威胁:要是交不够罚款,就拍照、公示,找学校……女孩不堪重压,在无人注意后从高楼坠亡。
早在15年前,马克斯·范梅南就在《理解儿童的可能性》中说道:“什么样的世界值得我们努力向孩子们推荐?有一些教育者认为自己已经接受了完美的教育,所以,他们试图把一整套信念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这样的教育必然会演变为压制和操纵孩子的教育活动,他们不过是向弱小的孩子展示成年人的权威。因此,真正‘完备’的教育应该把孩子看作是‘不完备’的。”
的确,每一个小孩都会犯错,这不是悲观者的话,而是乐观者的洞明事理;如果你够乐观,够聪明,你会明白,世上没有永远的完美小孩保证班,不完美正是一种完美,看得惯残破,也是历练,是豁达,是成熟,是一种境界。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说:“把人分成好的和坏的是荒谬的。”一个成人,如果他的眼睛中和他管辖的世界中,只容得下遵守公共规则的好孩子,而没有其他“坏孩纸”的一席之地,那么这样的成人观也是荒谬的,其生命的容量和丰富必将遭遇危机。
那么,如何面对孩子的错误和不完美呢?
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是的,扎好一个简单的蝴蝶结需要“慢”,心灵的潜滋暗长同样需要“慢”,面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更需要“慢”的哲学。所谓“慢”,就是给一颗心以自省自责自悟的机会。对于每一个人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慢”意味着有些错误有可能成为生命内在生长的养料,“慢”意味着灰姑娘总有出头之日。
而在这个导致悲剧的超市,“慢”的机会被剥夺、被遮蔽、被有意无意地“挤压”。快与慢,投射到人生,实际上就是急功近利的金钱观和人文生态的碰撞。“快”是摄像头对商场内的快速切换和反复冲击,“慢”则是精神层面的“润物细无声”。想想,当成人慢下来时,以一种更为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方式去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所谓的公共规则,所谓的文明的种子会不会在孩子们血脉深处慢慢积淀、浸润和滋养呢?当成人慢下来时,生命内在成长的状态是不是更稳健一点呢,包括爱、宽恕与责任、坚持与利他,会不会能更自然地进入孩子的内心呢?
确实,成人有些“急躁”了,而且不只是感官上的,更是心灵上的、精神上的。成人之所以“急躁”,是因为他的器官只向某类事物打开,比如金钱、利益、数字、营业额、收益率……当短视的、狭隘的、暂时的“利益”布满瞳孔之时,一个人就显得焦躁、不安和手忙脚乱。于是,我们便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为心灵“除壅”,为人生“减速”。
一个超市,那里面并不单单是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品聚集地,它应该也是孩子们生命自由舒张和闭合的地方,应该让所有的生命都更豪放地盛开。如何让超市的边界进一步扩大,那不仅仅是数学意义和物理意义上的扩大,也应该包括这个空间能够容得下爱心、容得下宽容,容得下犯错误的孩子。而这一切,需要“慢”的哲学。慢下来,才能为孩子们预留出一片更大的心理发展和矫正的空间。
能够慢下来的人,才能看得清不完美后面蕴藏着的无限生机与希望;能够慢下来的人,才是心中装着小火盆的人,而悲悯、理解和宽容就是那火盆里的炭,生生不息地输送着对尘世的热情。如此,一颗颗心才不至于僵硬,世界也不至于坠落到冰点。
你看得见一个孩子眼里的饥饿、渴望和贪心,就一定要慢下来,想想这辘辘饥肠后“站着”什么样的思想。对于成人来说,需要不断去努力的或许正在于此:学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不轻易地“急躁”和“失聪”;避免以轻浮、冷漠的态度把孩子划分为两个阵营;避免让孩子们的灵魂情态和生命状态陷入到“快餐文化”的泥淖之中。不断地在处理孩子们的事情上减速,不断地拓展处理问题的视域,不断地开启“宽容之心”,是走进孩子心灵深处最重要的视点之一。
而相对于这样的“慢”,成人应该在另外的事情上快马加鞭。“经验、技术的问题尚可修修补补,思想、观念的贫血则是一个异常危险的倾向。”(张华)窃以为,生命安全、责任、尊严、恕与爱、恻隐之心、“小家与大家”等方面的教育决不能滞后。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还懵懂之时,就尽快播下这些种子。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而这样的种子一旦破土而出,生命一定因此而与前不同。至少,你会多一些能力,去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你会发现,你曾经以为不可以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中的一块跳板,令你成长。
比如,尽快让孩子们明白生命的价值,知晓生命只有一次,放弃生命就是放弃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早早明白,这个世界是允许犯错的,这个世界是有“漏洞”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童年,就是一个人的青年甚至老年,也会错误百出,漏洞百出。但是,不必灰心,不必绝望,因为“每个漏洞都会找到一个补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