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练习不经意的仁慈与不自觉的美德

 

练习不经意的仁慈与不自觉的美德
在美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练习不经意的仁慈与不自觉的美德”。
是的,想什么都是画蛇添足,不经意间做就是了如果一种美德是在刻意的宣传和有意的提醒之下才凸显出来,那这样的美德就大打折扣了,有矫情和虚妄的嫌疑。的确,好的美德不需要特别的仪式,正如那些“空巢”老人,他们有时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宣传下的“孝敬”,不需要庄严仪式笼罩下的拥抱和抚摸;他们需要的是“你常回家看看”,是自然而然的陪同;他们需要“此时此刻”是饱满的,是有“动静”的,而不是空洞的,遥远的、虚拟而脆弱的安慰。
所谓的“不经意”和“不自觉”就像梅花在二月里的芬芳,桃在三月里的饱满,菊在凉秋中的膨胀……这本是生命涌现出的的自然状态,而当我们操之过急之时,就像250年前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的:“大自然希望孩子在以前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不经意”和“不自觉”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不揠苗助长,不急功近利,就是孩子心中“不设防”,教师和家长也不是“进攻”态势。
有一个很熟悉的故事:一个孩子一直考不过他的同桌,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为什么我和他一样听课,一样认真做作业,可是,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当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一次,带孩子去看海,妈妈指着前面对孩子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他们拍两三下翅膀就飞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他们从沙滩上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他们”——后来,儿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
这位母亲,通过“海鸥”重新定义了“飞越”的意义,重新诠释了“慢而有力”的真谛,而这恰恰也是“学习”或“教育”的真正要义。母亲的类比不显山不显水,不是空洞地说教,却恰恰是日常事物对心灵的滋润、渗透和映射。
还听到另一位母亲的温馨故事:一位聪明的小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市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个听话的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那张纸条后,随即在上面添了几行字,又放回了原处。醒来的汤姆看到这样的一张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这张账单被汤姆永远珍藏着,它记录了一个孩子从懵懂走向懂事的经历。
这位妈妈没有宏大的说辞,没有气急败坏的抱怨和呵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居然向妈妈索要报酬?”却以最温和、最自然的方式改变了孩子看问题的视角。这样的方式是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而不是坚硬的,不是棱角分明的,就像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发出的感慨:“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所以,成人,请稍稍停住自己本以为深刻和宏大的教育说辞和教育仪式,从“身外之物”中醒悟过来,从僵硬的俗套中摆脱,从人云亦云中转化,从大家的习见和惯常中“脱身而出”。如果教育被比喻为一场旅行,相应地,孩子们就要融入“风景”,而最好的融入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潜入”和“润物”中,每个词语的蹦出,每个波澜的起伏,每个细节的隆起,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都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
如何让教育的痕迹融进一个个孩子的灵魂和行动里,关键就在于“融进”的方式是否是自然而然的,做为学校,做为教师,如果都能把“身外之物”和“外在的框架”自然而然转化为内心的标杆,那么这样的教育必将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在一个猝不及防,自然而然的时刻,真正的教育发生了,就像合适的水在合适的时间流到合适的地方,所经之地,生机勃勃,万木葳蕤。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