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无名的“木柴”

 

无名的“木柴”
比利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斯·梅特林克,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苹果树下读书的农民、看一场高雅戏的小市民、走向田野或者到城墙上看日落的工人,他们都把一根无名的,无意识的、可绝不是不重要的木柴投进了人类的大火之中。”
教育教学中,这样的“无名的,无意识”的木柴很多。当好多人两眼紧盯着考试分数,另外一些人却注重人性的丰富与纯化,比如陪孩子一起帮小鸟筑窝、玩泥巴、给孩子当马骑、做孩子最可靠的盟友等等;当好多人把孩子的幸福窄化为谋生的手段时,另外一些人却把孩子的幸福视域扩大为爱、责任与义务、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自由,比如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电话、去远航、种植点什么等等;当好多人引导孩子们抓住到手的眼前利益,另外一些人却透过物欲的重重屏障,引领孩子们走向更辽阔的精神世界……这部分人就是“把一根无名的,无意识的、可绝不是不重要的木柴投进了人类的大火之中”。
网上盛传一篇美国孩子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其中包括:做个香蕉冰淇淋圣代、玩音乐椅的游戏、观察小鸟、去水上乐园……这样的“虚活动”,在中国家长看来,几乎就是“无名的,无意识的木柴”。但是,这样的“木柴”的“投进”和“燃烧”,却能够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阅历,充实孩子们的心灵,锻炼孩子们的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所以,一个孩子的身体和精神成长史中,不能缺少这样无意识的“木材”。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直奔结果而去的清晰可见的“主线”固然重要,但相伴在旁边的“侧线”、“隐线”、“暗线”也同样重要;直奔标准答案的“顺畅”固然华丽,但生活、儿童和世界本身的遭遇和价值更值得关注。
一位家长曾经这样说:“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孩子在一个原谅、包容和关爱的散发着人类自然天性的环境中成长……”何谓“自然天性的环境”?我想,当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辗转,不再是单一化而多样化,不光光是考试分数,也是生命中应有的那些“虚活动”的“投入”和“伴随”,那么,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就离“自然天性”不远了。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对于一朵美丽的花,它脚下卑贱的泥土是一样珍贵的对于一道绚烂的彩虹,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一样有意义的对于一场精彩的电影,它周围的黑暗与它是同等价值的。”当更多的人因为把这样的“泥土、乌云、暴雨和黑暗都当做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类的大火”里的“绝不是不重要的木柴”也就愈来愈多,而所谓“自然天性的环境”也就愈来愈丰沛,愈来愈辽阔
所以,关键就在于成人或者教师如何对待这样的“木柴”。生活中、现实中的那些“木柴”,如同散落在泥土中的珠子,如同未经冶炼的矿石,它们有质感,有光泽,有金属的属性;但因为是散的,乱的,无绪的,瑕瑜互见的,所以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这些“珠子”和“矿石”进行细致而准确的梳理、筛选和串连,最大程度地培植和激发孩子们内心生长的力量,使孩子们在自然成长的轨道上运行,在自身的季候里生长。
好的教育,不应该刻意去剔除那些“无名的,无意识的木柴”学校教育不应该陷入“唯目的论”的窠臼之中,而置手段、过程、程序的绚丽与丰富而不顾。所谓“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切不可置“春夏”而不顾,直接去“秋收”。教育的大火之中,如果缺少那些绵绵不绝的“木柴”的加入,教育将流于空洞。当那种非要考名校,非一百分不满意的观念随时要将孩子们扑倒和吞噬之时,且让我们停下来,做一根无关紧要“无名的,无意识的木柴”并且召唤更多的人一起为此“加柴烧薪”,一起加入“人类的大火燃烧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