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于发现和给予
整齐划一,是当下我们教育的常态。统一的教材,单一的教学程序,没有变化的教学行为,一样的作业,一样的评价,使得教育死气沉沉。
每个学生生下来都是“原创”,经过学校教育后,一个个变成了“赝品”。
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出这个樊篱,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朱永新教育小语》)确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必须拥有发现的眼睛,走入孩子心灵的深处,去发现其美,展现其美,光大其美,成就其美。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内在潜能及所处的外在环境(即使是在同一个班上)是不一样的。虽然通过我们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但至少能让其朝着自己的潜能去发挥,去成长,让他们那生命的“富矿”能被最大限度地“开采”出来,从而为其一生的幸福助力。肖川教授说:“许多教育探索也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的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对于发现学生的潜能也一样。不管孩子的外貌、性格、家庭环境怎么样,他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把孩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比如,孩子平时的一举一动,思考问题的思路,回答问题的表述,作业或是写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实践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差异,各种课堂中的表现情况等等)看在眼里,尤其是一些常常呈现在我们眼前,却又时常被我们忽略的那些表现更不能放过,并对其仔细思考,细细地分辨,及时拿起笔记录下来。这是我们发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当然,这些资料还是不完善的。毕竟来说,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或是公开课的场景中),有的学生出于性格等原因会有意收敛一些行为。为此,我们还必须通过别的途径去作进一步的了解。
在对学生的了解中,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也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近他们,他们才能真正地与你谈心交心。
如何解放呢?
教育从来都不是单边活动,发现了儿童的潜能之后,我们真正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那就应该是师生双方的事情。教师所发现的孩子的创造力,或许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认识,这还必须让孩子自己去认识自己的潜能之所在,让孩子认可自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我们应该有意地为他们创造合适的条件(恰切的环境),当然,这条件,不能仅是一个法子,一个模样,应该是多样化的,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去实践,去经历,去发现自己。比如,有目的地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出示多样的实践活动选题,引导学生主动围绕某类主题(他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调查、搜集、加工和处理相关的信息,从而回答或解决自己所探索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喜欢读书,也爱好写作,很期望能成为一个作家。但据语
发现学生的潜能,就尽可能地给予其潜能(特长)发展所需要的内部环境和外在环境,让他向着自己的潜能所指引的方向去发展,去丰富,去完善。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你给他点阳光,他就会灿烂,就像《士兵突击》里的这句台词一样:“他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到最后你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我们给孩子们一个个的机会(给猴子一座山,给巨龙一条江),让他们一点点地开掘自己的潜能,到一定时候,他便会成为为一个真正的“人”,且仍旧是其生命里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