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教师的心灵之“钙”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皮埃尔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遗下的日记,一幕幕童年的回忆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暑假里,当我再一次点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那温暖的音乐,熟悉的情节,依然如五年前第一次观看时一样,一阵阵感动触发起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潸然落下的眼泪,濡湿了八月炽热的骄阳。
在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寄宿校园里,一群被抛弃的孩子正等待着救赎。这群孩子,没有失去灵魂的善良光明,只是暂时迷失了自己,只是需要人去关怀,去理解,用爱去抚慰他们受伤的灵魂。
“有着丰富同情心的新教员”马修的到来,犹如一块石子,在这个死气沉沉的池塘,激起一圈圈美丽的涟漪。当学生们撬开他的锁,偷出他的皮包,偷看他的乐谱;当学生们晚上唱着奚落他的歌,马修依然不懈地相信希望,相信美好。在怀疑和劝阻声中,马修建立了合唱团。
沉默偏激的蒙丹满含着敌意,将烟圈喷到马修的脸上。马修老师相信善良,相信光明,他让蒙丹加入合唱团。当蒙丹因涉嫌偷盗而被校长拘禁时,他甚至颇为惋惜地说:“他可是我惟一的男中音!”
敏感脆弱的皮埃尔受不了对母亲的侮辱, 偷偷逃出学校,在大雨中奔跑。 雨水打湿了发丝的皮埃尔看上去有些狼狈,马修为这个少年打开了沉重的校门。马修没有问他去了哪里,干了什么,“他回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尊重少年敏感而脆弱的秘密。当皮埃尔得天独厚的嗓音被马修发现,奇迹放出了无比绚烂的光芒。音乐让阳光愈发温暖和煦,浮尘也反射着熠熠光辉。
纯净的童声在空气中肆意飘荡,灿烂的阳光在忘情舞蹈,久违的笑容在尘埃中尽情绽放,孤独的少年在歌声中蔓延期望。
是什么动力,让马修在怀疑、不解中毅然前行?是信仰。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信仰是人生路上的导航仪。人一旦拥有了信仰,就拥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为永不放弃的行动。
记得《人民教育》期刊部主任李帆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相信某种东西,我们需要有一种眼光,有一种高度,将整个教育世界融入自己的胸怀,而不是蜷缩在教育世界某个狭小的角落,对他人的口号和理念进行神祗般的膜拜。
相信看过2015年《感动中国》的老师,一定会同我一样,被在贵州支教9年多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所感动。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朱敏才突发脑溢血,累倒在支教的岗位上。虽然朱敏才病卧在床,言语不清,但是只要有人问他:“你想干什么?”他还是会艰难地回答:“给孩子们上课!”一对年逾花甲的老师在小山村驻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一切也源于他们的信仰:他们要为最贫穷的孩子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张丽莉,当一辆客车突然失控,撞向学生之际,她勇扑向前,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她醒来后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是什么力量,让张丽莉在生死攸关时刻,挺身而出?是教育者的信仰。教育信仰就如导航仪,引领教师自觉、坚定地履行教育使命。
朱自清《教育的信仰》一文开篇中有这么一段话:“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是的,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了教育信仰的教师,心灵才会坚不可摧,才能专一执著,才会为孩子们的成长百折不挠,鞠躬尽瘁。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教师因学生而来,为学生的发展而去。做一名有信仰的教师,去改变自己,唤醒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