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施爱需恰切
拿破仑在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溺水者四肢尚能动弹,拿破仑这时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应该说,拿破仑对孩子也是一种相救,只不过,他的这种相救,伸出的是一只特殊的援助之“手”,是逼迫孩子自救,因为他观察了当时的情形,孩子完全能够自救。当然,孩子真正有危险时,他也会出手相救的。或许有人认为,这太狠心了。但他想到的是,孩子有可能还会遇到危险,而且也可能没人在场,那必须选择自救,生命是不能等待的。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肯定地说,每个孩子都处于不同的境地,都需要关爱。但是,每个学生需要哪种爱,需要多少爱,何时需要爱,都是有区别的。如果把师爱当作是对他们人生的相救,那么,施爱就不能一概而论,要讲智慧。
S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叫小静(化名),父母同在一次车祸中身亡,只跟着60多岁的奶奶一起靠着低保维持生活。S老师刚接这个班时,发现小静穿着虽然干净,但破烂,她从科任老师那里了解到了小静的家庭情况后,当即给小静买了衣服和鞋子,并私底下给小静,可小静无论如何都不收。后来,S老师上课期间去家访时才了解到,小静特爱面子,总是要凭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S老师便根据她的特长(运动、读课外书)鼓励她参加相应的活动,当她在活动中取得事先约定的成绩时,便把要送她的东西当着全班的面“奖”给她。这一来,小静感觉特别有面子,做起事情来也特别有信心,连成绩也提高了许多。同样是送东西给最需要的学生,其理由,其场景都是需要因人而异的。对学生施爱,我们教育者不能仅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我这样做学生就一定会喜欢,一定能接受,一定会感谢我们。殊不知,每个孩子的个性、所处的环境、自己的阅历以及对“爱”的理解的不一样,他们需要得到老师的爱的方式就有差别。有时施爱不当,反而会伤了孩子的心。尽管老师对学生施爱是好事,但却不能强迫施与。施爱与受爱,是双向的。你施与的爱,学生乐于接受,那么,这“爱”才能发挥其激励、激发的作用。所以,什么时候施爱,施与什么样的爱,给予多少爱,都是有讲究的。如果一味地,凭自己想当然地去施爱,可能会适得其反。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多方观察和了解,该出手时才出手,让爱施得适当、适时,真正让爱成为学生成长的阳光,如及时雨一般给他们力量。
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了,你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未必是好事。在旁人看来,这老师真好,是个有爱心的老师。事实上呢?你剥夺了孩子进一步思考的权利,会让他慢慢地养成依赖的习惯。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肯定地说,应该是鼓励他再思考思考,万一还不行,就给他点拨,给他指一个思考的方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何尝不是一种施爱。人生是一个过程,学习也是一个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实实在在地去亲历了过程,感受了过程,那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我们教育者不能因为我们所谓的“爱”让学生省略了这个过程。其实,对学生施爱,藏在每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里。很多时候,我们在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所呈现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应蕴含爱意,当然,不可太随意。尤其是言语上的关爱,若不分人,不注意场合,极有可能伤害到孩子,所谓“好心办成了坏事”、“一句话一辈子”说的即是这个理儿。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去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于是他不得不求助于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可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他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并言辞不敬。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这时,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出于恐怖和无助,他的第二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登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了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斗,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爸爸,是我自己上来的!”不能不说,这父亲是智慧的,他也在无形中给予了孩子“爱”,且给予得适中,给予得恰到好处。“爸爸,是我自己上来的”,一句简短的话,既表明了孩子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又隐含了父亲施爱的结果。我们在日常教育中的施爱怎又不应该这样呢?孩子生活中遇到难事了,同学之间产生矛盾了,你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就应适时适度地放手,让他自己去解决,这既是对孩子的尊重,又是对其“爱”的表现。当然,需要你出面时,则不能隐身。
教育施爱,别忘了施爱的目的。施得恰当,施得到位,真正给学生以激励,以帮助,那么,我们的施爱才算千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