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教育,循“法”更胜于“罚”

                   教育,循“法”更胜于“罚”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新鲜事,教育也是。比如,班主任让调皮捣蛋的孩子上缴罚款,以此来制止孩子的顽劣行为。也算是挺新鲜的。有人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话显然有些偏狭。比如,当生病了,健康成了问题,虽然钱能买回药,但却买不来健康。像乔布斯,拥有那么多钱,还是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同样的,这种采用罚款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言行习惯,也是不可取的。或许通过罚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不良习惯的发生率,但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所生发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和言行的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源于心的,是他自己一步一步地做,去亲历而逐渐形成的。任何由外而内的行为,甚至是以极端的手段(如罚款)来施行的教育,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有时甚至连治标都算不上。虽然他们表面上交了罚款,不良习惯暂时得以缓解,但因为未能触及其灵魂,没能让他从心底里去进行自我改变,那就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反弹。就像违反交通规则交罚款一样,有的司机罚了许多次款,也扣过很多次分,但依然在违反规则,后面没分扣了怎么办,那就去买分来扣。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靠通过罚款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强制,是与真教育背道而驰的。

有些班级,是不做作业的会遭遇罚款,一次五角或一元。有的是迟到者会被罚款,一次一元或两元。不难看出,这些老师罚款的出发点是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但却可能会使教育陷入死胡同。在有着不良习惯的学生中,肯定也有一些孩子有充裕的零花钱。不良习惯出现一次,就罚一定数量的钱,他能轻易地拿出来,自然,这罚款对他不良习惯的改变就没有起到作用。当他自己再次遭遇无法控制好自己不良言行的事情时,他便认为,反正交了罚款就没事了,如此下去,他只会在交罚款中麻木,从而使自己在不良习惯的泥淖里越陷越深。再则,在有着不良习惯的孩子中,也肯定有一些孩子没有钱,但老师那里的罚款得交,怎么办?自然得去想办法弄钱,那么,“偷”或“骗”,甚至“抢”都可能会出现,如此一来,我们不是把孩子直接往火坑里推吗?不难看出,以这样的方式来管理孩子,我们只会害他的一生。

当以交罚款来纠正不良习惯成为班规时,我们会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当一些孩子看到别人不做作业而有钱交罚款的时候,当自己某天因为事情多而不想做作业却因没钱交罚款而硬撑着做作业的时候,当某个同学屡次骂自己而交了罚款就没事的时候,他在心里会怎么想呢?某个同学凑足了一次不交作业的罚款钱可能就会不做作业,一旦感受到不做作业的快感时,他的心思就不是放在搞好学习、纠正不良习惯方面,而是想方设法地去“弄钱”,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一个班的同学眼里长期充斥着这么多不良的习惯却可以交了罚款就风平浪静的事情,他们以为,钱就是万能的,那么,其心里就会渐渐地沾满铜臭味,心灵就会渐渐扭曲。当他们带着这种思想走入社会后,便以为有了钱便可以随心所欲,违法犯罪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那我们这个社会就堪忧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教育有法,但教育无定法。雅斯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生的成长——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服务。”显然,教师首先得从自己做起,修炼自我,提升自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引领学生,不能妄想用投机的方式去开展教育活动。同时,面对那些有着不良习惯的孩子,首要的是去喜欢他们,去爱他,去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去以心换心,去发现他们优秀的一面,并不露痕迹地引导他们朝着自己优秀的一面前行。当他们优秀的一面逐渐放大时,他会渐渐地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而通过罚款的方式来纠正不良习惯,实质上是不断强化他的这种坏习惯。有个哲学家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除去野草的最好办法是在上面种植庄稼,同样地,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的最好办法是用美德占据他的心灵。这自然要求班主任面对班级这片土地,也要树立正气,用强大而良好的集体氛围来引领和引导孩子们不断向上和向善,渐渐把他们引上自我教育的道路上来。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教育好孩子有千万种“法”,但却不得“罚”,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变得异常冰冷。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