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生中“拎”出真正的自我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李之龙
关于孩子成长的独特性,有两句话很有意思。一句是美国电影《代码46》中的一句台词:“每个小孩子都很特别,于是你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另一句是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王学富的一句话:“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
的确,我们见过太多相同的人、相同的表情、相同的动作。特别是学校,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听话顺从,几乎就是课堂、教学和教育的常态。你瞧:让我们的孩子画月亮,就都是“弯弯的小船”或者“圆圆的玉盘”;让写作文,就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或是老师像妈妈……看一眼,似曾相识;看几眼,换汤不换药;看多了,便有“批量生产”的感觉。步骤、窍门、技术都是可以“复制粘贴”的——而鲜活的思想你能复制吗?
缘于职业的缘故,我常有机会目睹各式各样的教育生态。在集会时,孩子们坐得特别端正,神态特别谦恭,就会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和青睐。相反,孩子们玩得自由自在,玩得不亦乐乎,玩得极具个性,领导就会提出批评:“太散漫了。”所谓中国特色的教育就是:上课时脚要并拢,手要放腿上(或背后),发言必须举手,不能插嘴,必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当成人或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屏蔽孩子成长中的所谓“杂音”,想方设法对一些“异想天开”摁起“删除键”,总是以成人的视野代替孩子的视野,以成人的体验置换孩子的体验,以成人的“一厢情愿”扼杀孩子的独特体验之时,孩子的悲剧开始了,孩子的内心开始杂草丛生。谁知道,孩子心灵或者思想的背后真正“站着”什么呢?或许,这样的行为换来的只是教育的残损、教师的无可奈何和教学的不知所措。而最重要的是孩子成为“赝品”的几率将会成倍增大。我们的大众心理中至今还流淌着这样的“血液”:“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独特”的容纳、接受和培育。我想,在这样尴尬的教育生态下,不是“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而是太多平凡的成年人就是应该也必然会出现的。
大概,人的成长是这个大地上最为神秘的事。一个人长成高大的银杏也罢,长成挺拔的杨树也罢,长成美味的丁香树也罢,都是独一无二的。大自然中“花鸟鱼虫”的成长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小孩的成长也都没有标准答案。
如何做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做一个货真价实的自己,对此,学校、老师和家长需要思考:那些是需要扬弃的,那些是需要特别甄别的,那些是需要一直坚守的,那些是需要提倡放开的……
就学校教育而言,所谓独特性,就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就是能够自我表达、自我浇灌、自我排毒、自我启蒙;就是有机会“我心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就课堂教学而言,真正好的课堂离不开多元解读,精彩的课堂能容得下“意外事故”或“旁逸斜出”,厚实的课堂必须创造一些“沉甸甸”的养料,比如爱与宽恕、责任与坚守、个性与多元。所谓追求课堂中的个性解读,恰恰是对“整齐划一”课堂的有力回应。把学生“喂养”成一个“我就是我”,给学生更多的适合于他自己的“维他命”,必将创设个性十足、摇曳生姿的课堂。
好的教育或好的教学,应该就是米歇尔·施密特·所罗门在《莱布尼茨不是黄油饼干》中所说的:“就是那么一些追问和思考的时刻,让你的人生不落窠臼、不循规蹈矩、不闭目塞听、不因循守旧……”这样的时刻愈多,愈能“拨开水藻,露出了一眼小活泉。”对此,我想说的,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多给予学生这样的时刻,多给与孩子们这样的“活泉”。
我有两个期待,一个是对成人的期待,希望能给每一位个体留下最接地气的成长,最具个性成长的空间,在最广阔的天地间拥有最纯粹的童年。二是对生命个体的期待,就是期待每一个孩子能够活出独特的“自我”,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能够从众生中“拎”出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是孩子的幸运,也是老师、家长和教育的幸运。
(作者联系方式:李之龙,甘肃省永昌县城关第一小学,电话:13830564815 电子邮箱:yckdf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