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生命在场的提醒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陈永萍
火车站,一个面容凶悍的中年男人在候车室吸烟,乘客侧目而视,管理者熟视无睹。这时一个女孩拿着一个棒棒糖走近男人,说:“叔叔,你吃糖吗?比吸烟好。”男人露出了尴尬的微笑,随即掐灭了香烟。
有时候只要释放一点善意,稍加提醒,陌生的敌意便会冰释。提醒,不只是学校,不只是重大的场合,不只是成人和专家的责任。有时,不只是亲人或朋友之间,与陌生人邂逅的际遇中,也需或直接或晦涩的提醒。日常生活中也有关乎生命和灵魂的提醒:或惊心动魄,或当头棒喝,或柔风细雨。当那些伤感的心情碎片总在烦扰孩子们葱郁的年华,当那些逻辑不通的事儿没有能独自“梳理”顺络,这时,适时适当的提醒,就像剥洋葱一般,剥一层,亮一层,直至亮晶晶的阳光触及孩子内心的里层。虽然高峰体验会过去,灵感会消失,生命还会被日常生活所牵绊,但孩子们的生命从此一定有所不同。
没有人提醒你,你就可能在懵懂中;没有人提醒你,那种一孔之见,一时之见,一地之见,就会蔓延至心灵的更深处,自以为是地把“丑陋”呈现给这个世界。
提醒和批评训导不一样。所谓训导就是:“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和爷爷奶奶说再见!”“把电视关了,快去弹琴!唉,你什么时候能够自己主动练琴?”“跟你讲过多少遍了,不要把指头含在嘴里!快把手取出来!”……这不是提醒,这是命令,这是强迫,所以孩子不肯接受。尽管父母亲经常会说:“我们每次都提醒孩子……”但在我看来,他们的做法并不是“提醒”,而是“批评训导”。
训导中含有指责。一个人面对指责,第一本能是防卫,就像刺猬竖起它们的刺。这时候孩子很难真正去理解指责中的含义。那种不间断的唠叨,你这儿没做好,你那儿犯了错;不许这样,不准那个;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种说教和训诫,不光不能拉近心灵,增进了解,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令他厌烦、疲倦和麻木,孩子只是“坐在教师对面的人”。
如果每句话都暗藏了一个教育的目的,暗藏着功利性,总是试图要传递灌输点道理到孩子耳朵里,这种谈话一定令人望而生畏。或许,当我们刻意地去进行道德说教时,当孩子们知道自己将要去‘受教育’时,他们就会本能地在心里竖起一道屏障。说到底,训导是坚硬的、棱角分明的,而提醒应该是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是轻轻地叩响,是融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就像庞永力所说的:“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门,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
进入儿童内部的方式,进入世界的方式,进入自然的方式,都与真正的提醒有关。梅花在二月里的芬芳,桃在三月里的饱满,而菊在凉秋中的膨胀……这本是生命涌现出的的本真状态,而我们为何对此麻木不仁?为何缺乏一份细腻的体验、敏感和警觉?为何不与它们对视、轻触或交流?因为我们的耳朵里居住了太多非自然的东西,我们的耳朵和视野只向某类事物打开,比如金钱、键盘、微信、证券、计算器……从而关闭了灵性。
书本上的警句,影视中的经典对白,永远无法提醒你,因为你的生命不曾到达现场,因为你的灵魂不曾和它发生共振。真正的提醒与灵魂有关,真正的提醒一经入耳便转化为内心的山山水水。比如:“春天开过花就走了”(泰戈尔),“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两只坏苹果之间,没有什么选择。”(莎士比亚)……有些提醒可以使人从众生中“拎”出真实的自己,使人猛然发现自己的尴尬、浅薄和苍白。
恰到好处的提醒,就像火在冬天的燃烧,狗在一个诡秘之夜的吠声,让人从混沌中醒过来,让人在黑暗中撬开一条缝隙,让更多的幽光射进来;适时适宜的提醒,激活了我们体内沉睡的细胞,使我们得以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那些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花朵、光阴、漩涡和梦想。
从这个角度说,建构一个彼此交换的提醒体系,可以让我们既保持视听的敏锐、纤细和清澈,又不被积垢和淤塞所裹挟。我们需要经常抬起头来,看看自己,看看人群、丛林和月亮的影子,“与朋友交换蔚蓝和开阔”。而“经常抬起头来”需要你的提醒,需要我们打开自己的耳朵、打开自己的心灵,需要一声醍醐灌顶般的猛喝。
在电影《林肯》中,参加一个升旗仪式,林肯说两句话:“我要升起这面旗帜了,如果旗杆机械没有问题的话。但我升起之后,就要全体公民来维护它了。”简单的两句话,振聋发聩,这不是命令,而是自然而然的提醒,真正的舌绽莲花。
一名初中女生期中考试结束后,她的母亲从孩子脸色中发现孩子没考好。对此,母亲并没有问直接问孩子成绩几何,而是在枕头旁悄悄留下了一封信:“考场如战场。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故不必因一时失意而气馁,关键在于找出问题根源,加以分析改正,砥砺奋进,妈妈会一直关心并支持你的!”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的合适老师这个职业吗?”一位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女生瑶瑶在作文中的疑问,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她随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这些都是真正的提醒,是无声胜有声的提醒,是一颗细腻、觉醒和敏感的心,人的成长需要这样的提醒。当然,不只是孩子,似乎每一个成人,都需要敞开自己的耳朵,都需要在岔路口或拐弯处,敞开耳朵,打开自己——至少,让生命有一道缝隙,好让阳光射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