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你期待什么,就发现什么

        如果你手上拿着的是锤子,无论什么在你看来都像钉子。——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10月底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培训班上,年轻教授让我们做了一个专注力的实验,他让我们边看一个视频边细数穿白色衣服的人传球的次数。看完视频,当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喊出“16次”的时候,他却笑着问我们:“有多少人看见中间曾经走过一只猩猩?”可想而知,说看见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人则表示怎么可能有猩猩走过我会看不见。然而,当教授重播了视频,我们只能盯着屏幕中走过的那只黑猩猩哑口无言,甚至他还嘲讽般地正对着观众捶了几下胸。事实胜于雄辩,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只会看到所关注的东西,或者说你期待什么,就能发现什么。

身为一名教师,反思一下,我们更多的在学生身上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的进步、努力、某个闪光点?还是调皮、捣蛋、这样那样的毛病?尤其在一些所谓“差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恐怕满眼都是“钉子”,恨不得手上真有十把锤子,把学生身上的缺点都敲平。只是事与愿违,学生身上的“钉子”好像敲也敲不完,我们越加无奈“现在的学生就是难教啊”。殊不知,是我们不自觉地拿起了“锤子”,对学生有了消极的期待,于是我们只能发现消极的现实——学生满身缺点,仿佛无可救药。

伟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按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对待他,他将会保持他现在的样子。如果按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对待他,他将会成为他可能成为和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这就是积极期待的神奇力量。我们耳熟能详的皮革马列翁效应(又名罗森塔尔效应)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赞美、信任和美好的期待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改变。所以我们在慨叹“学生难教”的时候,不妨先反思自己,我对学生有着怎样的期待?

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去年我教的一个班上,有个学生叫孙楠,表现不是很突出,一开始我没怎么关注到他,只从座位表知道他是个小组长。有一天上课,他几乎整节课趴在桌子上,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摇头,提醒他几次都不见改正,于是课后我找他谈话。在回办公室的途中,我还纳闷:之前听他们班主任说过这个叫什么楠的学生,入学成绩在班里可是排第一的,应该是个不错的孩子呀,怎会是这种表现?当看着学生有些不安的神色,我暗地调整了一下表情,用满是赞赏和疑惑的语气对他说:“我之前听你班主任提过,你是个优秀的学生,成绩不错,又是小组长,各方面都挺好的。这节课趴桌子应该不是你的风格吧?”学生似乎愣了一会,然后低下头小声说:“老师,对不起,我昨晚没睡顾看课外书了,所以课上就……”“哦,是这样,爱看书是好事啊。我就说嘛,你是个优秀的学生,只要你控制好看书的时间,相信今天的事不会再发生。”后来,这个学生果真没再出现趴桌子的情况,每当我向他投去欣慰的眼光时,他更是把腰挺得笔直!某次小组讨论时,我看到他在认真听着组员的意见,并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于是走到他身旁,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果然很优秀,懂得倾听,懂得整理,如果能积极发言那就再好不过了!”他顿时有些激动,对我点了点头。以后的课上他的表现越发积极,我看在眼里,乐在心中。一直到期中考后,看到全级总分前十的名单上有个“朱楠”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此“楠”非彼“楠”啊。然而,这个美丽的“误会”却让我由始至终对孙楠有着积极的期待,让我发现了孙楠越来越多的优秀品质,最终促成了他在各方面的进步。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教养孩子绝不仅仅是修正他的缺点,同时还要发掘他的优势与美德,帮助孩子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使他的积极人格特质得以完善。现实中的教育,却过于强调对缺点的矫正,而忽略了对优势的培养和发挥。我碰到过不少优秀的学生,努力能干,他们对自己所谓的“性格缺陷”如内向等了如指掌,却对自己的优势和天赋毫无自知。这是教育的失误,我们忘了,克服缺陷本身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优势和天赋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指出一条明路,沿着这条路奋力前行,缺陷会自然地慢慢消退。而学生的优势和天赋,正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们,怀着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去努力发现和创造!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