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关闭孩子心灵探索的窗口
陈 永
(安徽省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其从童言无忌到热烈反应到无声参与活动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与教师的教育直接相连。作为教师要以人格的教育为核心,不要关闭孩子探究世界的心灵之窗,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拥有探究世界的不竭动力,有新的发现,有更为精彩的人生。
关键词:孩子,关闭,心灵,探索
我参加过很多次的评课研讨活动,大多数时候,参与老师发言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如果有专家参与,发言者更是少之又少。我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和学员互动,也是很少有人会回答,更是有趣的是,有的人看到我的视线一瞥,很快就会低下头去,所以互动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我们知道,作为教师,表达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为什么会常常出现研讨互动冷场的这样一种场景呢?有的老师会说,有专家在,专家说的多好啊,我们没什么说的了;有的老师说,不知道该说什么;更多的老师会说,说错了怎么办,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水平不够,会不会笑话我?很多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导致了不敢说,不愿意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思维呢?
我想起了一个同学的孩子,小姑娘大概是4、5岁的时候。她有次见到我,说,“叔叔,其实数学很容易的,不信,你出几道题给我做”。我说“好呀,1加1等于几?”小姑娘说“等于2”。我又问“2加2等于几呀?”小姑娘说“等于3”。我又追问了一次“真的?”小姑娘很自信的看着我说“等于3啊,和你说过,数学很简单的,我都会”。
所谓的“童言无忌”,其实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所以想到哪里就会说到哪里,会提出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没有任何顾虑。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在课堂上发言特别积极,课堂气氛热烈之极,很多孩子甚至是站了起来,小手举得老高,嘴里呼喊着,老师,老师,我来回答。是不是他们都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呢?事实上不是这样,很多孩子的答案很奇特,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某一次课上,老师把一个激动的小脸涨得通红的孩子喊了起来,孩子看着老师,萌萌的笑了,说,老师我不知道。
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初中、高中,课堂上的孩子们发言不再积极,气氛不再那么热烈,很多时候,没人愿意去发言了。走上工作岗位,即使是作为每天必须要表达很多的教师,出现前面描述的现象也是正常。
从童言无忌到积极热烈到无声参与,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那个站起来回答说不知道的小朋友,作为老师我们会怎样应对?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不是存心捣乱吗,不会你举什么手啊?或会告诉学生,“下次没有想好,不要随便举手”。或者说“不会,你想好了再回答吧”。或把其弃之一边不再问之。
小姑娘对2加2的回答,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不吹牛了吧,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甚至会有评价“你真笨,这么简单怎么不会呢”。
其结果是,孩子们可能会很尴尬,感受到别人的嘲笑,心理受到打击。即使这一次她忘记了,但是类似的情况一再出现,孩子们则也就慢慢的闭上了自己的嘴巴,趋于安静。最要命的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和参与的热情慢慢地消退,心灵的探索与思考之旅也就中断了。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积极表达,其实就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冲动,对参与活动的渴望与需要,是融入一个集体,得到关注、得到认可的一种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回答出的答案的正确性,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那种参与和探究的欲望,久而久之的对或错的单一评价维度,会让孩子们感到,只有回答对了,才是老师欣赏的,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错了可能会受到嘲笑,甚至得到歧视,于是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自信心受到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也就慢慢地变得退缩,不敢有创新,不敢有立异,会以一种循规蹈矩的方式去做事情,因为这样最安全,受挫感最小,自尊心最不容易伤害。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会伴随着其成长,影响着其一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孩子们把所学习的书本知识全部还给老师后还能剩下一些东西,这就是孩子们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孩子们的认知方式、孩子们的价值观,孩子们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才是孩子们所拥有的真正财富。
教师,请不要关闭孩子探索世界的心灵之窗,因为有了探索的欲望和精神,才有追求更精彩的世界的动力,他们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人生也才会变得更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陈永,男,安徽省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讲师,研究方向:教师、学生心理健康,联系方式:15855437857;chenzaizai200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