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与自主,读懂青春的旋律
我在初中教学已经18年了,在初二年级上心理健康活动课也快3年了。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之间的碰撞和交集,让我逐渐看清楚青春期孩子们的一些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为什么逆反?为什么特立独行?为什么不穿校服?等等。
逆反一直与青春期缠绕不清,我感觉这个词最大的贡献是:让家长们和孩子们在面对互相之间的激烈冲突时不再那么慌张无措,至少大家可以用“这就是青春期的逆反”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那么,青春期逆反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寻求自主。
其实在孩子大约2——3岁的时候就有一次逆反,那时候你要喂他饭的时候他却非要自己吃,你刚帮他穿上鞋子他却跑一边脱下来自己再穿。还有一些孩子会因为爸爸妈妈动了他的什么东西就大哭大闹,这些都是第一逆反期的表现。那时候孩子要的是身体上行为上的自主。而青春期孩子要的是全面的自主,是“我的生活我说了算”和“我的生命我做主”的感觉。
每一个生命最开始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要求的,弱小的婴幼儿离开成人的照养就会死掉,所以那时候孩子的心理需要是有人可以依赖,可以信任,这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随着一个生命的成长,越来越有力量的表现就是想要拿回自主的权力。到了青春期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这时候生命的自主的需要逐渐浮现出来。青春期的孩子最受不了命令,受不了要求,这和他们想自主的心理需求太过南辕北辙。所以有很多时候,他们会为了反抗而反抗,为了叛逆而叛逆。这其中蕴含的最大的心理需求其实就是要拿回生命的自主权。
很多激烈的亲子冲突就是因为家长没有看到孩子背后的这种想自主的需要,更没有看到他们想自主又不自信的恐惧和焦虑。为什么会不自信呢?因为他们内心中对于自主是不确定的,不能很确信自己真的可以自主,所以面对评价会很紧张。虽然很多中学生表面上装作毫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其实多数人的内心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评价而震动摇摆。家长和老师们如果能读懂那些大声反抗和大力逆反的背后是有他们对自己的不自信的时候,也许就会记起自己青春时那份恐慌,也许就可以用更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对待这些想要自主又不够自信的孩子们,也许就可以更友善地提出建议而不是粗暴地提出要求。这是我这篇文章所包含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当他们成长到青春期后期,在经历了很多自主的成功和失败之后,一大部分人会逐渐对自主自信起来,尤其是遇到了开明的父母,在青春期照顾到了孩子自主的心理需求,减少了命令要求,采用了建议协商的方式与他们相处的那些人,他们自信自己的生命是自己做主的,他会把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建议看做是友善的,而不是粗暴的和强制的。他们逐渐学会了客观看待事物,灵活面对别人的意见建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他们会是一些积极乐观的青年人,内心有勇气和信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而另一部分人会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在自主的需要被一次次打压之后,或者退回到把生命交给别人管理的位置上成为一个旁观者,或者就固着在反抗位一直要为了自主而抗争。那些交出了自主权的青年人会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再次面对这个人生主题:一直包办的父母因为能力或者其他原因撤离之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一些人会寻找其他可以替代父母的人或公司去依赖,另一些人也许就带着内心的纠结和怨恨退回家变成啃老族。那些一直抗争的孩子们也在成长,他们中有抗争成功的会慢慢成熟起来,有声有色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关系会因抗争过程中伤害的大小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那些抗争不成功却一直不放弃的青年们呢?他们中有些人会用远离父母的方式来逃避关系。另一些人也许就会把所有外界的权威领导都看成需要抗争的对象,难以与上司相处好,难以客观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即使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他们真的是好的。甚至有极少一部分人会变得反抗社会。
需要补充的就是青春期的逆反除了与孩子的个性气质有关之外,也受到青春期之前的亲子关系好坏的巨大影响。之前信任关系好的孩子更敢于表达自己自主的意愿,发生冲突后关系也较容易修复。而之前亲子关系差,孩子没有建立起很好的信任,内心的安全感不足的话就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会去追求自主,一种是极力追求自主,冲突后难以修复关系。很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一个逐渐变弱的过程,从父母打算要孩子的时刻开始,经过整个孕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越到后来父母的影响越小。孕期和婴幼儿期是很关键的时期,其中一些婴幼儿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母婴互动关系奠定了一个人一生情绪感受的模式,幼儿期与父母的互动奠定认知思维的模型。所以我国古代讲的“三岁看大”是有一定道理的。需要解释的是这种影响是心理和感受层面的,这就让我们有机会理解那些取得了很高社会成就而感受不到幸福的人所为何来了。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动荡的,逆反是自主的需要的表达。读懂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与他们相处,用适合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关爱,祝福他们能够自主地活出生命的精彩。当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主地活着,精彩地活着,我们的世界也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David J.Wallin著 巴彤 李斌彬 等译《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
作者: 张蕊蕊,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城中学,邮编:256651,联系电话:15054319838